APP下载

抒情散文写作中的“虚”与“实”

2024-06-03朱彦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情感表达写作教学

朱彦华

摘 要 情感表达是高中抒情散文写作的核心,怎样表达情感是抒情散文写作教学中的关键。可以借助以虚衬实、以实打实、虚实相生三种策略提高抒情散文写作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抒情散文  写作教学  情感表达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抒情散文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明确指出,本单元的文章都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以流淌的情感和细腻的情思贯穿全文,情动而文悦,思活而文清。虽“形散”,但“神聚”,看似主观抽象,实则客观具体,可以透过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发现“情感”背后的“真实”,这种将抽象具象化的特点是散文写作的一种隐藏的思维方式。本文通过“情感”与“实物”之间的“虚”“实”来论述抒情散文写作的方法技巧,切实提高抒情散文写作的教学效率。

一、以“虚”托“实”——以“真”情愫注五感之“灵”

“哭丧”“欢笑”“怒气”等词语中的“哭”“笑”“怒”表明了人物的面部情绪,而“丧”“歡”“气”则说明了人的内心情感,这说明人的内心情感与面部表情有着直接的关联,面部表情能折射出人的内心情感。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具有“虚”的特点——抽象,而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具有“实”的特点——具象。以“虚”托“实”,将人的抽象情感以五感之法予以具象化表达,是抒情散文写作的第一步,也是首要环节。中国传统抒情诗词是最集中用五感表达情感的体裁,诗眼多体现作者的喜怒哀乐,这种传递性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意识的觉醒,不仅有利于情绪的释放和情感的表达,也可以帮助学生“灌注”情感,在感受情绪中发现情绪的价值,发现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灵魂”,再以写作使自身成为一个情感充沛、情绪真实的人类。

在高中语文教材的抒情散文中,以郁达夫《故都的秋》的表达最为细腻,阅读本文可以发现抒情散文写作中的些许端倪。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展现内容,开头以“清、静、悲凉”点明“故都的秋”的特点,尤其是“悲凉”一词最凸显作者内心之“悲”与秋天给予作者“凉”的特质。散文写作虽讲求写作的“意脉”,但是其中仍然隐藏着一定的写作技巧,尤其是在作者的真情实感之下,须将情感付诸于现实。例如,同样是写主题为“秋天”的文章,高中生对于“校园的秋天”“故乡的秋天”“异地的秋天”等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友情”“乡情”“亲情”等方面很容易会因不同地域产生不同的情愫。现实生活中有了情愫,写作时就要付诸五感,那种夹杂着喜悦的人生憧憬,饱含着辛酸的生活回眸及爱意中的酸甜苦辣咸,都需要作者根据自身的情感表现及内心的情感反应去判断、去感知。在写作中以内心的“触角”感知真实的情愫,将之“释放”,以情绪表现发现对人、事、物的真实感受。

二、以“实”打“实”——以“实”感官塑物象之“具”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踏歌而来,依依送别李白,李白闻歌知意,心生感动。这种惜别不仅可以用“千尺桃花潭”的“不及”予以表达,更为直接的也许是那惜别的泪光。惜别之情不做不知,不说不知,但是情感完全可以像《赠汪伦》诗一样具象化地表达。具象化,是能够表达抽象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以“实”打“实”是对流露于外的情绪状态的一种具体的解释方式,也是解释情感来源于何处、为什么“来”、最终又流向何方的“根本”,是解决自身情感问题走向的一种“追溯”和“回溯”。将“实”感官予以物象的具体化,就像李白将汪伦依依送别之情通过“眼泪”的表达之后,并以《赠汪伦》之诗进行“解释”,将“眼泪”之“实”进行最后的“背书”,用实物来对未来回溯的历史进行“拓印”,以证明其“真实的存在”。

虽说《故都的秋》的主旨是“清、静、悲凉”,但有读者提出文末表现的情绪并非“清、静、悲凉”,金黄色的稻田寓有“喜悦”情绪,这种从文本表现出的具象反向推理作者内心情感的做法并不十分有效。

A→B说明A是B的充分条件,但是B不能→A。

因此,作者将感受到的情感以具象形式进行表现,只代表他的所感所触、所思所想并不具有传统物象所具有的特质。对于高中生的写作练笔,学生将内心情感传递到“五感”之后,以何种形式表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以往的经历与直觉。所以,以何种方式、何种物象表现是教师写作教学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例如,读者对秋天的感受是“酸涩”,教师可以根据作者在体验到情感“酸涩”的同时定位作者所处于的位置,以及作者的所联想到的故事,以此为蓝本展开想象,以一定的修辞方式将故事的脉络表现出来,从而使得感官的感受以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写作的同时感受散文写作中情绪的输出,在不断地输出中感受情绪的流淌,而这种不断流淌的“小河”会成为作者写作的意脉,得到不断地支撑和延续。

三、“虚”“实”相生 ——“真情”与“实感”的相融

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可以说是抒情的最高境界。林徽因只是用“你”“人间”“四月天”“云烟”等名词,夹杂着“软”“绿”等动词形容词来书写诗歌,其中的情感表达魅力十足。本觉得“物”才应该是表达情感的媒介,但在林徽因的诗中,情感成为了作者表达情感的媒介,起点和终点是“实物”,媒介和本质是虚拟的情感。这种“虚”“实”相生是“真情”与“实感”的相互融合,是写作中的一种词语糅合方式,值得师生挖掘其中巧妙的写作技巧。因此,“虚”“实”相生的方式不仅是抒情散文写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抒情散文写作中最真实的写作状态的展现,犹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般,是一种镜像的表现,是一种自我的映射。抒情散文写作不仅需要表达情感,以实物体现情感,最终的目的是相融相合的状态,散文中情感的意脉在文本具体的实物中感知,同时在表达情感中脑海又可以浮现出不一样的情境,“有树发芽,有花开放,有春天的到来”。

那么高中生在抒情散文写作中如何才能够做到“情境相融”呢?如果说美文似水,那么文本主题的表现更应该显出作者的感受及情绪。例如:

桔子的“酸”使我欢愉,稻米透出的“甜”使我满足,农民丰收汗水下的“苦”让我感受到秋天的“丰盈”,地窖下烈酒的“辣”让我感受到秋天的“爽朗”。

这样,一方面融入了“虚”,即抽象的情感,同时也融入了秋天的景物。虚实结合使“真情”与“实感”达到相融的状态。抒情散文的意脉在例句具体物象中、在作者对秋季酸甜苦辣的情感表现中得以呈现,其中媒介可以是“情”,也可以是“物”,只要能够凸显中心,万物皆可“盘”。

综上所述,在抒情散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情感,将情感以“外部”的表现予以精准识别,因为只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具有层次性、深刻性的情感表达方式才能让写作更具有“识别性”。内心的情感与情绪及所看到的事物之间有着十分复杂且深刻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内容、结构、主旨及内涵上,同时附在自然环境及社会生活中。因此,深化情感表达并予以呈现,是对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有着积极影响的方式及路径。

[作者通联:山东日照市岚山区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情感表达写作教学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浅析苏教版初中《语文》抒情散文类文章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