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溜索》的阅读抓手
2024-06-03郭瑜
郭瑜
摘 要 小说《溜索》教学中,以“琢磨语言,挖掘审美元素”“多元对比,发展辩证思维”“关联生活,感悟文本内涵”为阅读抓手,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维度和深层次的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审美体验。
关键词 《溜索》 阅读抓手 语言 对比 生活
在统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溜索》教学中,以合理的阅读抓手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多维度和深层次的对话,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琢磨语言,挖掘审美元素
《溜索》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展现滇西马帮的生活面貌。教学中以语言为抓手,引导学生琢磨小说语言,从语言文字中挖掘丰富的审美元素,感受文本语言中蕴含的多样美感。
1.自然质朴的美
《溜索》的语言以白描为主,不讲究花哨的技巧,大多为平淡自然、质朴通俗的句子,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在琢磨和品味小说语言时,学生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语言的自然质朴之美。
比如,描写瘦小的汉子溜索时,文中用“移来移去”表现自然环境中风力大的特点及马帮汉子滑翔时的姿态,其语言直白、自然,直观地展现了人物的动作特征。又如,“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句中并未运用华丽的辞藻和修饰语,而是以自然、通俗的“黑点”“长音”两个词表现出峡谷两岸距离远、山谷空旷的特征,从侧面映衬出溜索的危险性。“抖”字则是向对面的人传达已经到达的信息,这是他们独特的交流方式,这样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凝练,又通俗准确。
整篇小说中,这种自然质朴的语句比比皆是,作者以客观现实为依据,通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小说语言呈现出自然质朴的美,为刻画人物形象、表达真实情感奠定了基础。
2.言简意赅的美
小说讲究以凝练的字词和语句传情达意。《溜索》中,作者减少了虚词、双音词的运用频率,以大量的单音词增强小说的语言表现力。比如,“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以“旋”和“扎”两个单音词,代替了“飞旋”“旋转”以及“扎落”等双音词,显得更加简短有力,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同时也凸显了雄鹰飞翔时的动作特征。除了单音词,作者还有意用了一些短句,如,“蛇?”“是呢,蛇。”一问一答间,只用了四个字,虽然简洁,却包含了应有信息,体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增强了文本言简意赅的语言美。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省略句。有多个句子有意地省略了主语,如,“才渐渐生疑”“抽一口气”等,主体究竟是谁,学生不得而知。读到这些省略了主语的句子时,学生可以代入到场景中,从而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体验。如此,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小说语言的言简意赅之美。
3.精练传神的美
小说以马帮汉子溜索为线索,描绘了溜索过程中人物的具体行为,而人物的动作和形态是动态的,文字却是静态的,作者如何将静转为动呢?小说巧妙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增强了文章精练传神的美。
小说开头写“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展现了马听闻怒江之声、减缓速度后首领的动作,“磕”区别于“抽”“打”等动词,精准地写出了首领爱护马匹、熟练驾驭马匹的状态,能够精练传神地呈现首领的动作特征。与之类似的,还有“冷光一闪”中的“闪”、“脸上绷出筋来”的“绷”等,这些简洁精练的动词,凸显了马帮汉子的非凡气质,为小说增添了传神美。
4.层层交叠的美
叠词的运用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色,它增强了小说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叠词主要运用在四个方面:其一,环境描写中使用叠词。比如,小说的开头以“隐隐闷雷”“依然是闷闷的雷”描写了怒江的声音,运用两个叠词,描写怒江声音的洪大,表现怒江的凶险和壮阔。其次,描写事物时使用叠词。比如,当一个瘦小的汉子弹出一截纸烟时,作者用“飘飘扬扬”表现纸烟的形态,通过两个平声字的交叠,使句子呈现出舒缓的节奏感,营造一种悠扬、深远的意境。其三,描写牛时使用叠词。小说中描写牛的场面十分生动,描写牛倒地不起的状态,用了“两眼哀哀地慢慢眨”,连用“哀哀”和“慢慢”两个叠词,既写出了牛的畏惧和惊恐,又写出了牛眼睛的无力,从侧面衬托了马帮汉子溜索时的凶险环境,进而赞扬了他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其四,描写人时使用叠词。如描写首领的动作和状态时,用了“懒懒”“稳稳”等叠词,让读者在对比中感受到首领的风范,表现出马帮汉子的勇敢无畏。
从以上四个维度琢磨和品析《溜索》的语言特色,能引导学生感受小说语言的自然质朴之美、言简意赅之美、精练传神之美以及层层交叠之美,学生不仅理解了小说语言文字的真实含义,还获得了丰富的阅读审美体验。可见,语言是阅读小说《溜索》的一个有效抓手。
二、多元对比,发展辩证思维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在小说阅读中自然离不开对这“三要素”的分析。教学《溜索》,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多元对比的阅读方法,将人物置身于特定的情节或者环境中展开对比分析,加深对相关情节、人物的理解,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溜索》中,不同人物在溜索的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所不同。从小说情节看,“溜索”不外乎人们相继过索,但因为每次过索的人不同,小说的情节也就有所不同,溜索顺序如下图1。
教学中,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图1,提出“文章中的情节是否可以调换”等问题,让学生对不同的情节进行对比,由此体会到原文中不同情节的不可替换性,感受马帮团队的亲密团结和默契配合。
还可以从微观层面对比分析文中的相关情节。比如,“首领送‘我”和“首领自溜”两个情节中,首领的淡定自若、胸有成竹与“我”的怯懦、胆小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我”在溜索后经历了心理上的蜕变。对其他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也可以采用对比方式,有助于感受马帮汉子在溜索上付出的努力、具备的天赋。通过多元对比分析,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得到切实加强。
三、关联生活,感悟文本内涵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溜索》中的马帮首领及其手下的其他汉子们面对怒江解下裤腰撒尿,无疑是粗鄙和庸俗的,但正是这样的叙写造就了一种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艺术境界。
《溜索》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代入“我”的视角,体验生活,追溯马帮汉子们溜索的经历,围绕滇西险恶的地理环境以及马帮汉子“我命不由我”的心态,体会文中的野性之美,理解小说中超越现实的艺术之美。当学生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了文章的野性之美,并与特殊环境下造就的溜索英雄感同身受后,他们方能真正领悟作者传达的信息、表达的情感,感悟文本的深刻内涵。所以,关联生活是小说阅读的抓手,能拓展學生的理解深度,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总之,以琢磨语言、多元对比、关联生活为抓手,引导学生从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等要素出发,理解小说内容、明确小说内涵,能切实提高小说阅读效果。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张家港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