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教学切入点

2024-06-03李彦清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周总理核心素养

李彦清

摘 要 在立德树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教学要彰显出周总理的人格力量,让当代中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完成精神世界的塑造,应找准教学切入点,可以从诗、歌、人、文等角度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挖掘诗中的丰富意蕴,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

关键词 《周总理,你在哪里》  教学切入点  核心素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新增了一篇课文《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被编在九年级上册。与其说是新增,倒不如说是回归,因为这首诗曾经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出现过,曾深刻地影响过好几代人。在立德树人的宏观背景下,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这首诗的回归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思考。诗人柯岩高度评价周总理光辉革命的一生,通过对周总理的英灵急切地反复呼唤和寻问,倾诉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如果说传统的教学中遵循了读者的直觉,以感情真挚、反复呼唤与寻问等作为教学切入点的话,那么在新形势的当下教学这首诗时,有没有新的教学切入点呢?

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原因在于一篇经典的课文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以怎样的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不仅影响学生的解读路径,最终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宏观体验与微观感知。不可否定的一点是,只要稍具常识的人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确实都会被感动。尤其是从周总理那个时代走過来的人,感受过或听说过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的人,都会对这位人民的总理心存敬意。事实上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总理”成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但是对于当下的初中生而言,那一段历史已经远去,这首诗中所彰显出来的总理的人格力量,要想在当下的初中生心目中重新显现出来,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结合当下学生的认知特点,寻找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切入点,就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抒发人民总理人民爱、人民总理爱人民的深挚感情,这是全诗的抒情基调。基于深刻把握这首诗的抒情基调的需要,教学切入点可以有四个不同的角度。

一、诗

不少学生在最初接触到这首诗歌的时候都认为它是周总理逝世后不久写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首诗歌正式发表的时间是1977年1月7日,当时发表在《北京日报》上。此时正值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全国人民正沉浸在对周总理如潮般的思念之中,该诗一经发表立刻引起轰动。1月8日,《人民日报》又全文发表了这首诗,诗作以其深情饱满的诗句、催人泪下的情感、荡气回肠的韵律,在全国的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这样的一段历史首先意味着一点,那就是《周总理,你在哪里》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的。

初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今天的初中生已经学过了相当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好多学生都知道诗是可以用来歌的,古代的人们以最朴实的感情面对诗歌,能够从诗歌中寻找到一丝慰藉。诗歌既是属于作者的,又是属于受众的。在当代媒体的传播之下,诗歌的传播速度远超以往,即使是在20世纪70年代,媒体传播的力量还没有当下这么强大,但纸媒已经能够将一个声音覆盖到足够大的面积。所以当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时,当全国人民怀念总理的时候,这首诗歌的出现可以说是惊动了全中国尤其是全中国的知识分子。人们在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一下子就将周总理往日的一点一滴拉到了眼前。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时候,周总理的形象与诗歌实际上是重叠在一起的,读到诗歌中的每一句,周总理都会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譬如诗歌的第一句:“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这一句看起来比较抽象,似乎没有写到周总理的具体生活场景。但恰恰是这一句,可以让读者面前浮出不同的场景。对于当下的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此前的生活经验系统中没有相应的表象,因此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会略感抽象。因此在诗歌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当时周总理日理万机的一些事迹报道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鞠躬尽瘁”在周总理身上得到了怎样的体现,让学生知道周总理是如何关心每一个普通百姓的……有了这样的前置性教学,那么学生在阅读到诗歌中的一些词句的时候,脑海中就会有相应的表象与之匹配。此时无论是对诗歌的宏观理解,还是对其中某一句的深入理解,也就有了坚实的支撑,而这正是帮助学生打开理解诗歌大门的钥匙。所以,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首先就要抓住诗歌的特点,要充分把握诗歌通过创造意境(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这是第一个教学切入点。

二、歌

上面已经初步提及,诗是可以以歌的形式咏唱的,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常常将诗与歌放在一起表达的原因。今天的初中生学习诗通常并不会研究与之相对应的歌,但这并不意味着歌可以在诗的学习中缺席。因为在学习诗的时候,一定要追求歌咏的境界,即使不能通过歌声来表达,但内心一定要有这样的追求。所以带着这样的认识来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就可以发现无论是直觉意义上的感动,或者是深入解读后的认知形成,都应当追求以歌咏之的阅读收获。这里所说的歌,本质上是指情感的涌动。

阅读这首诗而有所感动,几乎是每一个读者的直觉感受,那么除了感动之外,学生的情感在涌动的时候,还可以沿着怎样的途径呢?这里其实可以采用宏观概括的方法为学生拓展路径。比如诗歌中写到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仔细去研读这些意象,就可以发现每一个意象都有着特别的含义。祖国广袤的国土,除了平原之外就是高山、森林和大海,因此这样的描写意味着周总理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周总理所到的这些地方并不是蜻蜓点水式的考察,而是真正做到与当地的每一个人发生心灵的共振,所以才有了诗歌中所说的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松涛阵阵、海浪声声,才有了诗歌中所说的“你在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辽阔大地/到处是你深深的足迹”。

为什么山谷会有回音?为什么大地在轰鸣?松涛阵阵与海浪声声又是怎样的声音?革命需要的每一个地方是指什么?深深的足迹又说明什么?所有这些问题的自然出现与思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足以让读者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意与爱意:一位大国总理如此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怎么能不令人敬、不令人爱呢?所以当人们在“周总理”这个称呼前面加上“敬爱”的时候,其实就是情感的绽放。有了这些认识再来阅读这首诗歌,就会发现内心的感情会油然而生,就会发现自己也想像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去对着高山喊、对着大地喊、对着森林喊、对着大海喊……此时嘴里喊出的是“周总理”,但心里涌动的却是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嘴里在问着“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时候,实际上心里是期待着周总理能够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在这种情感铺垫下的诗歌阅读中,“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情感抒发的出口了。所以,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要抓住歌的特点,要充分感受诗中的情感涌动,这是第二个教学切入点。

三、人

既然诗歌的题目是《周总理,你在哪里》,那这首诗主要写的对象就是周总理。实际上,无论作为诗,还是作为歌,阅读时不能不涉及三个人,一个是诗作者柯岩,一个是曲作者施光南,一个是首唱者李光羲,这三个人可以说是这首歌曲产生的年代中,在文化艺术领域较有代表性的三位,他们共同成就了一首名曲,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其实,除了这三个人,还有两个更需要关注的“人”:一个是诗中主人公周总理,另一个是对周总理有着深厚情感的每一个读者。

诗作者柯岩自不必说,她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之际,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让全国人民怀念周总理的情感有了宣泄的出口。施光南和李光羲用歌曲的形式演绎着这种感情,从而让这首诗歌有了一种新的演绎形式,也让人们的情感抒发有了新的方式。当人们向周总理抒发情感的时候,又应当如何为当下的初中生构建总理的光辉形象呢?这里就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周总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广大人民群众心里,他又是千家万户的亲人。人们的心里差不多都有周总理的伟大形象。他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的杰出代表。他的故事在群众中流传很多:他如何对待烈士及其子女,如何对待下一代,如何对待人民教师,如何对待清洁工人,等等。周总理在人民群众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特别是在动乱期间,他保护了大批革命干部、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人们都把总理看成共产党的领导的形象,把他看作希望。当时那个动乱的时代是当下的初中生无法想象的,但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知道周总理是如何保护那些知识分子和老革命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周总理其实不是用权力在保护,而是在用自己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去保护,当被保护者能够继续享受生命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这种保护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所以呼唤周总理的每一个人,既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同时又是一个群体。每一个心存感恩的人都会对曾经向自己伸出援助之手的那个人念念不忘,当人们心中的感情汇聚在一起的时候,在作者的笔下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词藻,就是一个简单的“好”字。一个“好”就代表了自己心中的所有感情,无论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用“好”抒发自己的感情。当“你的人民”都在呼唤的时候,呼唤声也就汇集成了面向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天安门的声音……在这种声音的汇集中,所有人的声音都是一体的,所有人的心脏都会发生共振,这是诗、歌的力量,更是人的力量。因此,教學中,“人”是又一个教学切入点。

四、文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总理”就是一个特殊的称呼。人们提到“总理”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周总理。这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特殊的人文现象。可以想象,一个人应当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够将全中国的人紧紧团结在一起。所以当作者用一首诗歌帮助所有心怀期待的人打开情感输出口的时候,这首诗歌引发全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就不足为奇了。

《周总理,你在哪里》既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篇时代雄文。诗歌描写的每一个段落都是情景交融的,展现了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感人画面,歌颂了周总理为革命日夜操劳、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表达了亿万人民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其作为诗歌的价值,更要认识其作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文”的价值。

古人说“文以载道”,那么《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所载之道又是什么呢?答案应该是生活在可爱的中国的每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总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当你为他人着想的时候,你才会存在于他人的心中。当然,周总理为了人民的付出从来不求回报,因此周总理实际上为全体中国人树立了一座人格的丰碑。今天这首诗歌重回教材而面向初中生,所追求的就是期待当下的学生能够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所以在教学此诗时,师生确实会涌动一股感动之情,除此之外应当还有责任和担当。只有当“文”所载的这些“道”能够为人所感知并传承的时候,此诗的价值才会充分体现出来。

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要落实立德树人、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诗、歌、人、文四者应该是恰当的教学切入点。

[作者通联:甘肃陇西县紫来九年制学校]

猜你喜欢

周总理核心素养
1958年我在应城见到周总理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总理心系保险柜
总理心系保险柜
周总理的标准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