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2024-06-03温娜徐凯程

中国标准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

温娜 徐凯程

摘 要:标准化发展评价是标准化知识体系建设方法论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开展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为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评价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工具,对推动科普标准化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业内尚未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本文基于标准化信息统计理论,结合科普标准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了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依托该模型可全面评价科普标准化发展水平和建设质量,为科普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工具支持。

关键词:科普标准化,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5.005

1 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研究的必要性

1.1 支撑科普标准化建设顶层设计的需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1]。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2],首次将“强化标准建设”作为组织实施的重要条件保障之一,提出“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不断完善”。面对新使命、新挑战,科普标准化建设工作亟需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从顶层设计角度出发,紧密围绕发展目标,基于客观数据,理清工作范围和重点,全面指导工作部署。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作为一种框架模型,将全面、系统地反映标准化工作的重点,有力支撑科普标准化建设顶层设计和成效评价。

1.2 推动开展科普标准化发展评价的需要

信息统计是标准化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对标准化工作的数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的一种计量活动。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3],提出“要完善标准化统计调查制度,开展标准化发展评价,将相关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开展科普标准化发展评价,建立标准化发展PDCA闭环管理体系,实现从标准化发展规划(P)、标准化政策的实施以及标准的实施(D)、标准化发展水平评价(C)以及标准化发展政策规划的改进(A)的闭环[4],是推动科普标准化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尚未开展科普标准化发展评价,未明确科普标准化信息统计渠道,无法客观准确地掌握标准化工作情况。因此,亟需开展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研究,在发展综合评价框架下,使标准化现状调研工作聚焦关键问题,有理有据、客观准确,同时积累大量标准化发展现状数据,構建较为完善的信息统计体系和相关数据库,更好地支撑科普标准化工作决策。

1.3 衡量科普标准化建设质量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标准化建设质量,通过信息统计手段可实现标准化发展评价,然而使用该方法只能从宏观角度反映标准化发展情况,无法评价标准化建设质量。标准体系是科普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成果,标准体系质量是影响标准化建设质量的最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科普标准化体系,并逐步摸索完善。然而,业内缺乏评估标准化工作质量和成果的依据和方法,标准化体系的完善缺乏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引。因此,当前亟需研究提出一套能够衡量科普标准化建设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依托该模型可全面评估我国科普标准化建设质量和发展情况,掌握科普标准化工作发展的现状、问题,为科普标准化主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指导和改进当前工作,并为后续工作措施给出方向建议。

2 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为了科学、量化地评估我国科普标准化发展,本文以辅助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科普生态为目标,在研究影响科普标准化工作的关键要素基础上,创新性提出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其概念涵盖了科普标准化发展评价和科普标准化建设质量评估两种含义,其指标是在大量文献调研、实践经验基础上,紧密围绕《“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5]提出的“十四五”科普发展总体目标进行一一呼应提出的,体现了科普标准化发展的关键域。该模型为开展科普标准化统计,支撑标准化管理,衡量标准化建设质量和工作成效,构建标准化发展生态提供了工具支撑。

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为标准化综合能力、标准化协调能力、标准化保障能力,详见图1。

其中,标准化综合能力评估科普标准化工作体系能力及在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过程中的作用;标准化协调能力评估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推动科普标准化的进展;标准化保障能力评估保障科普标准化工作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的水平。

3 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

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含二级指标)见表1。

3.1 标准化综合能力

从技术、管理、实施几个方面出发,衡量科普标准化综合能力。技术方面体现在标准体系,管理方面体现在标准研制能力和标准化组织能力,实施方面体现在实施和示范能力。

(1)标准体系质量

标准体系要能够科学、合理地展现科普标准的整体框架,反映科普工作对标准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需求;为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建设提供指导,指明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和方向,为标准的制定、修订提供依据,避免盲目性或重复建设;也为科普标准化相关从业者全面、系统地掌握标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线索和依据。因此,科普标准体系体现了科普标准化工作的顶层设计思想和具体实施安排,是科普标准化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

标准体系是最终服务于科普服务的产品,其质量涵盖整体顶层设计思想和各个标准的质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标准化愿景或目标、层次结构、体系完整性、体系协调性、系统性、标准的技术指标、关键利益相关方度、需求覆盖度、应用情况和结构稳定性等。

(2)标准研制能力

标准研制能力主要从发布标准数量的角度评估,包括各类标准的数量。从科普服务工作的实际需求来看,为支撑全面高质量发展,应建立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相结合互补的多维标准化工作体系。要处理好国家标准同其他级别标准的关系,促进各级标准协调、共同发展。因此,需要统计各类标准数量,包括国际标准数量、国家标准数量、行业标准数量、地方标准数量、团体标准数量、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数量等。考虑到未来探索科普国际化发展的可能性,增加国际标准的统计,标准性文件作为过渡的标准形态,暂不纳入统计。

(3)标准化组织能力

标准化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标准化组织之间的层次关系和数量上,包括全国标委会分技术委员会数量、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量、地方科普标准化支撑机构数量等。统计维度可以是对不同科普领域进行单独统计,也可以是按照地域范围,进行全国范围的统计。

(4)标准实施和示范能力

标准实施和应用示范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发挥标准前瞻作用和引领作用,提升科普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一定数量的试点示范基地是保障标准实施落地的重要基础设施,另外要从科学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对科普领域各项标准进行评估,开展标准实施效果监测综合评价。标准实施和示范能力主要体现在国家级、地市级等各类标准实施和应用示范基地数量以及实施效果监测综合评价结果。

3.2 标准化协调能力

科普标准化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建。要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开展科普标准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级科协与学会、协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鼓励地方科协联合当地标准化组织和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地方标准研究和编制工作,不断完善科普服务地方标准体系,更好地指导地方科普服务工作;广泛号召全国各级学会、协会等,紧密结合各业务领域,开展科普服务团体标准的编制工作,形成行业、学术共同体普遍遵循的规范和指南等。因此,科普标准化工作需要探索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平台作用,建立社会全域协同的科普标准化工作机制,可包括各级科协与地方标准化组织的协同、区域标准化协同等[6]。

标准化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各相关主体之间协作的标准数量上,良好的标准化协调能力将有利于促进相互之间转化,明晰各类型标准定位和职责,平衡各类标准数量,形成互为协同的良好局面,满足全社会科普服务的需求。根据当前科普标准化工作主体,可将标准化协调能力按照以下方面评估:地方标准化协调能力、国际标准化协调能力等。

3.3 标准化保障能力

开展科普标准化工作,需要在政策、设施、经费、人才等方面做好保障,它们是支撑科普标准化工作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全国、各地、各管理部门应履行各自职责,提出标准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引导标准化工作发展,设置标准化专项经费,对从事标准化工作的企事业、组织等进行扶持;建立必要的标准化设施保障,构建平台,利用大数据、数据与知识管理等高新技术手段保障和促进标准化事业发展;出台晋升考核机制和办法,组织标准编写培训,为科普标准化工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这些都是推动科普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标准化保障能力评估主要从政策、设施、经费和人才四个方面展开,主要包括从发布政策数量、标准化设施数量、制定标准的渠道数量、具有科普标准化经验的人员数量等方面。

4 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方法

发展质量评价通常采用的算法有前沿距离法[7]、AHP+熵权法[8]、TOPSIS法[9-10]等算法进行计算,前提是要掌握最佳前沿水平或理想解,进行逼近理想解排序,以其为标的进行评估。而当前我国科普标准化工作还刚刚起步,对于科普标准化应建设到什么规模,如全国科普标准化组织数量、分布、应用示范数量等均没有预期数据,这需要长期开展需求与供给研究分析,积累大量数据得出。因此,常规算法不适用当前阶段的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本文提出采用相对指标法对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进行指标打分。

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包括发展目标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和比较相对指标两类指标。发展目标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用以表明实际完成情况与目标完成情况的差距,如标准体系完整性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则通过增长率,用以表明相对变化幅度,如标准化组织数量指标。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打分针对上述相对指标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应用。

设发展目标完成程度相对指标为,比较相对指标为,则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得分是各类相对指标的加权综合得分:

5 结 语

本文研究提出的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模型是科普标准化综合评价的初步探索。该模型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将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作为有机整体,全面地、系统地反映标准化建设涉及的各个环节和内容。基于该模型,定期开展科普标准化发展综合评价,可积累并形成我国科普标准化发展数据库和知识库。经不同时期评估数据对比,分析科普标准化变化和发展趋势,逐步推动建立科普标准化发展监测系统,加速构建科普标准化工作生态。希望本文提出的模型对我国科普标准化建设思路提供一些启发,推动我国科普标准化综合评价工作向前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J ] .科技管理研究,2016,36(12):1-4.

[2]端木祥瑞.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劃纲要(2021—2035年)》的通知[J].留学,2021(13):18.

[3]徐风.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N].中国质量报,2021-10-11(01).

[4]久岚颖,王静,李文颖等.浅析综合标准化工作中的PDCA循环[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12):43-45.

[5]佚名.“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J].中国科技奖励,2022(10):13-18.

[6]齐欣,刘琦,蔡文东.科普服务标准化的现状和实施路径研究[J].科普研究,2021,16(4):99-104+112.

[7]江平,黎伟.标准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初探[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22(3):62-64+69.

[8]茅海军,王静远,惠媛,等.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团体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7(12):96-100.

[9]胡忠,张效莉.中国沿海省份经济发展质量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统计与决策,2022,4(592):112-117.

[10]周立军,金可怡,刘思薇,等.区域标准化发展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J].标准科学,2023(1):18-23.

作者简介

温娜,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科普标准化、工业数据标准化工作。

徐凯程,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普资源及信息资源标准化工作。

(责任编辑:张佩玉)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
智能电网风险评价研究
陕南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评价及后期扶持
编程类课程实践教学考核方案研究
我国上市银行成长评价研究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药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三方物流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资源型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