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转身: 园本教研的困境与突破
2024-05-31陈海凤赵永林
陈海凤 赵永林
教研工作是学前教育发展、提升的有力支撑。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教研工作意见》),对园本教研具有方向引领性和实践性指导意义。近期,笔者引导区域内幼儿园尝试以《教研工作意见》为观照,持续反思、调整、优化教研工作,园本教研从视角到场域、从主体到重点都发生了积极的转身和深刻的变革。
一、园本教研的现实困境
《教研工作意见》强调,开展学前教育教研工作需要遵循儿童利益优先、生活化游戏化、教师专业发展、系统规划设计原则,“要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幼儿如何学,要从集体教学现场转向幼儿日常游戏现场,要從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幼儿游戏中发生的学习”。基于此,笔者通过参与幼儿园教研活动、审议教研计划和过程性资料、访谈保教人员等方式,对区域内幼儿园的园本教研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梳理出四方面问题。
1.重成人,轻儿童
园本教研的终极目标是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发展。既然教研与幼儿息息相关,他们就应有“参与”的权利。然而,笔者调研发现,在幼儿园教研中,看不到幼儿的“在场”,听不到来自幼儿的声音。这样的园本教研看似是为了幼儿,体现的却是成人的选择和立场。
2.重会场,轻现场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园本教研作为推进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无论是教研范围、频次,还是形式、内容等,都进行了优化调整,但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笔者分析后发现,其中学习“回放”、研讨对话、文本交流等“会场式教研”占比较大,且传声筒式、一言堂式的现象依然存在,从而使园本教研缺乏现场感,互动性不够、实践性不强。
3.重少数,轻多数
调查发现,当前的园本教研中,有两种现象较为明显:一是教研方案的设计、教研活动的组织、教研经验的梳理、教研资料的整理等被默认为是业务园长、教研骨干应该做的事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参与教研、实践应用;二是将诊断式教研、沉浸式教研等活动看成是园长、教研骨干“问诊、开药方”,教师被动地“用药、检验药效”的过程,导致园本教研依托“关键少数”的专业引领,却错失了“绝大多数”的专业成长。
4.重课题,轻问题
该情况主要表现在对“课题”和“问题”两者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部分幼儿园将课题研究作为园本教研的重中之重,在教研计划中贯穿始终,却忽视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殊不知,日常保教中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可以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系统研究以促成问题的解决。
二、从案例看园本教研的积极转身
阜宁县胜利路幼儿园通过集体诊断发现,教师对幼儿的日常生活和游戏缺乏好奇与关注,对幼儿行为的支持与指导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为了帮助全体教师形成发现儿童、研究儿童的意识,幼儿园开展了“我的观察故事”系列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用温暖的故事讲述幼儿的成长与变化,用专业视角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本文所用案例源于该园组织的第四期观察故事交流活动,从中可以看到园本教研的积极“转身”。
1.看到了“儿童的在场”
在一次主题建构比赛环节,园内全体教师分成3组进行游戏。笔者通过教师间的对话和互动发现,此次教研活动中,幼儿看似没有参与,其实在以“隐身”的方式更深入地“到场”。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体验幼儿游戏的机会,使他们以“游戏者”的角色感受幼儿的感受——对时间的体验、对空间的体验、对材料的需求,以及对待问题的态度、对待学习的态度等,真正做到了从幼儿的视角看游戏(见表1)。
2.看到了“场域的转换”
从物理空间视角来看,此次教研走出了会场,将地点安排在大一班活动室,在空间设置、环境材料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融合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场域。从社会关系视角来看,在建构比赛、话题研讨、经验凝练等教研环节,教师从单一的个体转变为教研的共同体,在共同协作、共享思维的过程中实现了共同发展,体现了对社会场域下和谐共生关系的意义追寻(见表2)。
3.看到了“教师的深度卷入”
从时间维度考量,此次教研教师是全程参与的;从角色上来看,教师从教研活动的参与者变成了方案制订者、活动准备者、活动组织者、经验总结者;从方式上来看,教师既有集体对话、合作的机会,也有个体表达、展示的平台。如此,才有了教师的深度卷入,笔者才得以从教研中发现每一位教师都热情投入,每一位教师都潜能无限,每一位教师都“闪闪发光”。
4.看到了“支持问题解决的有益经验”
此次教研中,对问题的追踪贯穿始终。首先,坚持从保教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生发教研主题;其次,通过三个话题的聚焦,引导教师在教研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观察、思考、讨论;再次,在教师各抒己见表达想法、观点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梳理对问题解决形成共识、凝练经验,让教师获得了“看得见”的支持和引导幼儿建构游戏的行动策略,最大化地发挥了园本教研的效益(见表3)。
三、思考与启示
以上教研案例折射出的园本教研的积极转身,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蕴含着未来园本教研开展的价值取向,希望能引发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对教研工作的思考与研究。
1.教研视角:从“成人立场”转向“儿童立场”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幼儿园教研的本质最终指向的是幼儿的发展。“发展取向的学前教育实践应当坚守儿童立场,既需要尊重儿童,更需要教师支持与引领儿童;基于儿童,同时又促进儿童的发展。”[1]因此,笔者以为园本教研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凸显儿童立场:一方面,以儿童发展为研究目标。教研的主题要从儿童发展中的问题和需要来,做到以儿童为出发点开展教研;教研的成果应当为儿童的成长赋能,通过反复尝试与调整,逐步累积实践经验,支持儿童进阶发展。另一方面,在教研中向儿童学习。教师要试着像儿童那样葆有好奇心、探索欲,要学习像儿童那样去“哲思”,要了解和体验“儿童社会”的生活、公约与法则,努力实现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师专业成长相结合,将教研关注点聚焦于儿童,扎扎实实地走基于儿童立场的园本教研探索之路。
2.教研场域:从“关注会场”转向“立足现场”
园本教研从“会场”走向“现场”,不是否认会场的价值,而是强调教研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互融通,利用教研优化幼儿的一日生活,同时将幼儿一日生活的现场作为教研的实践场。基于这样的认识,园本教研应当坚持关注过程、立足现场。一方面,园长、教研人员需要经常深入一日活动现场,了解幼兒的活动状态、发展状况、情感体验,了解师幼间的互动情况,了解幼儿在生活、游戏、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利用“会场”研判分析“现场”的典型问题、共性问题;另一方面,要经常带着问题走进“现场”,通过观摩式、体验式、诊断式教研等形式,沉浸在“现场”进行研讨、实践、反思、调整,深入探索问题解决的有效路径,让园本教研更具针对性、更加生活化。
3.教研主体:从“依托少数人”转向“赋权每一个”
园本教研依托骨干力量的专业引领,以保证教研的前瞻性、有效性。但是,教研又不能仅仅停留于这些“关键少数”。“教育过程质量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因素,而师幼互动质量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保教过程质量。”[2]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幼儿园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每一位教师。以此为导向,园本教研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应当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成为“主角”,主动、深度参与教研。一方面,幼儿园可以基于对不同教师专业优势的考量,在不同教研环节中安排不同教师承担相应的任务,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尊重差异,既凝聚集体力量又彰显个体智慧,帮助每一位教师获得专业自信;另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位教师轮流组织园本教研活动,深度参与选择教研主题、设计教研方案、主持教研活动、提炼教研成果等各个环节,充分发掘教师的智慧与潜能,从而激发全体教师参与园本教研的内驱力和创造力。
4.教研重点:从“囿于研究课题”转向“解决实践问题”
课题研究有其局限性,一项课题一般只聚焦某一方面开展研究,难以覆盖全面;另外,虽然系统地开展课题研究有助于攻克难点问题,但对于幼儿园当下的即时问题却难以触及。“幼儿园教研的核心目的是解决教师在日常保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而提高教育质量。”[3] 因此,园本教研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才能聚焦当下,指向未来。一方面,要善于发现问题。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尝试在集体诊断中关注现实问题,在交流研讨中关注共性问题,在日常保教中捕捉即时问题,培养多维度发现问题的思维和习惯。另一方面,要精于解决问题。聚焦当前幼儿园在课程建设、日常保教等方面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鼓励教师研究和探索问题解决策略,实践中应用园本教研成果,通过反复调整、优化,逐步积累可传递、可生长的实践经验,进而促进保教质量的提升。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园本教研更具系统性和实效性。
幼儿园教研正在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型。未来园本教研的探索与实践,仍需要在《教研工作意见》指引下进行必要的转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为儿童发展奠基,为教师成长赋能,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张传红.学前教育变革中儿童立场的审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0(3):3-6,32.
[2]刘占兰.《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引领学前教育踏上质量提升新征程[J].上海托幼,2022(4A):10-12.
[3]虞永平.幼儿园教研需要革命性转身[J].幼儿教育,2017(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