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童谣, 助力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
2024-05-31许佳莹
许佳莹
童谣,古代也称“孺子歌”“小儿语”,作为文学作品的分支,不仅有着独特的内涵,还具有简短押韵、充满童趣等特点,其内容大部分来自日常生活,因此深受儿童欢迎。[1]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童谣时常作为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好帮手”“好朋友”出现。教师应充分发挥童谣的特性和优势,加以巧用、活用,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语言词汇。
一、童谣对幼儿语言发展的作用
作为幼儿语言启蒙的重要媒介,童谣在提供语言输入的基础上,最关键的作用是帮助幼儿开口输出。童谣能够快速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带动他们说起来、唱起来,激发幼儿开口说话的兴趣。在跟随家长、教师说童谣时,幼儿得以锻炼口舌肌肉,慢慢掌握正确的汉字发音,为其未来语言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另外,在听和说的过程中,幼儿在不经意间就能掌握元音/辅音发音,熟悉我国汉字语言的发音、语调、语序和节奏,有利于其语感的培养。特别是在5岁前的语言爆发期,经常给幼儿读童谣或儿歌,能够强化他们对于语言的敏感度,逐步增加词汇量,矫正吐字发音,提升语言的连贯度和表达水平。总而言之,在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中,童谣具有重要价值。幼儿园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语言教育的重要素材,为幼儿创建良好的语言环境,以促进其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用童谣助力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
1.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语言是与他人交流的重要工具,且语言发展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小班幼儿正处于语言能力发展的黄金期,朗朗上口的童谣十分适合他们模仿、跟读,从而帮助他们輕松学会简单的字词发音。教师需把握好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将童谣融入幼儿园的每日生活和语言教学活动,抓住幼儿活泼好动的心理特点,创设精彩有趣的情境游戏,将童谣巧妙融合,[3]鼓励幼儿多说、多唱、多听、多讲,从而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兴趣,刺激口腔肌肉发育,增强听说能力。
以学习《小老鼠上灯台》这首童谣为例,教师先对教室进行了精心装饰,同时为班级幼儿准备了五花八门的“小老鼠”头饰。接着,用绘本插图加上讲解的方式,给幼儿讲了一遍《小老鼠上灯台》的故事,以生动的拟声词和有趣的动作模仿,呈现出小老鼠爬灯台的样子,加深了幼儿对这首童谣故事的印象。随后,将头饰分发给班级幼儿,邀请他们扮演“小老鼠”一家,教师则扮演“大猫”,在读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时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将童谣的内容与情境相结合。在读到“喵喵喵,猫来了”时,引导幼儿压低声音,使得整个游戏更具沉浸感。而当读到“哭着叫着喊妈妈,叽里咕噜滚下来”的时候,教师扮演的“大猫”做出张牙舞爪的动作,幼儿则需要适当拔高声音,同时尽量保证吐字清晰。尤其是“叽里咕噜”和“滚”这两个字很容易产生混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幼儿的吐字发音,并借助生动形象的肢体动作帮助他们记住这两个词语。
在上述学唱童谣的过程中,幼儿不仅感受到了情境游戏的乐趣,同时也轻松记住了《小老鼠上灯台》这首有趣的童谣。比起直接跟唱的灌输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更加符合小班幼儿的天性,能以形象有趣的方式激发幼儿开口说的兴趣。
2.设计手势游戏,带动幼儿跟唱童谣
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幼儿自身的语言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走向完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想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光要多听、多说,同时也要建立起基本的汉语语言思维。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童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将游戏与童谣结合,鼓励幼儿口脑并用,边说童谣边思考,从而逐渐建立起语感,稳步提高语言综合能力。
以《上山打老虎》这首童谣教学为例,在本次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独特的手势舞,带领幼儿边唱童谣边用手指做游戏,最后进行童谣集体朗诵。教师先是播放儿歌音频《上山打老虎》,要求幼儿认真听两遍。听完后向幼儿提问:“刚刚我们已经听过了童谣,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这首童谣里出现了几个动物?它们分别是谁?”当幼儿回答之后,再播放一遍,让会念的幼儿尝试跟教师一起一边念儿歌一边听。“除了老虎和小松鼠,这首童谣里还出现了五个数字朋友,大家知道一二三四五用手怎么表达吗?接下来跟老师一起做个手指游戏吧。”接着,教师分别讲解五个数字对应的手势,鼓励幼儿跟着做,并配合喊出:“松鼠有几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教师提示幼儿口、手、脑并用,将数字、手势和童谣联系起来。最后,教师还邀请了几组幼儿上台进行集体朗诵表演,幼儿需要在教师的提示下将童谣《上山打老虎》完整朗诵出来,并完成对应的数字手势。对于个别幼儿朗诵不顺畅、忘记下一句、做错手势等情况,教师加以耐心指导和鼓励,最终使每个幼儿都努力完成了童谣朗诵。
本次教学采用的游戏加朗诵的方式,即增添了童谣学习的趣味性,同时也让幼儿掌握了一到五的正确读音和手势。集体朗诵帮助幼儿建立了语言表达的自信心,而手指游戏的融入让整个童谣朗诵变得有趣和活泼,有效带动了幼儿跟唱童谣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和支持幼儿开口,并能给予积极回应,让幼儿敢说、喜欢说。
3.活用动画素材,引导幼儿表达欲望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工具,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决定着思维认知、社交性等各方面的发展。3岁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同时形象思维也在飞速发展。幼儿园在开展语言教学时,可利用童谣的优势,再加上多媒体设备,为小班幼儿搭建有趣轻松的语言环境。使用视频、动画、插图等形象化素材帮助幼儿学习童谣,能带动他们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从而助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5]
以幼儿学习童谣《尾巴歌》为例,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希沃白板,将事先准备好的动物图片投到大屏幕上并提示:“今天幼儿园来了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快来一起看看。 ”接着出示鸭子、公鸡、松鼠的图片,并向幼儿提问:“这3只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幼儿观察图片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尝试描述这三种动物尾巴的特点,为后续的童谣学习做好铺垫。在幼儿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借助生动有趣的动画带领幼儿完整念一遍童谣,帮助他们一句一句理解童谣的内容。熟悉《尾巴歌》之后,再次播放之前的动物图片,邀请几个幼儿尝试看着动物照片将童谣完整说出来。遇到幼儿磕磕绊绊、忘记下一句的情况,教师会适当提醒,然后带着全班幼儿一同重复一遍《尾巴歌》,继续加深幼儿的记忆。针对个别吐字不清、发音错误的情况,可及时进行纠正。最后,鼓励幼儿在理解童谣《尾巴歌》的基础上,尝试续编、改编,支持他们发挥想象力,根据提供的动物图片续编完成童谣的后半部分,并将之前所学的和后半部分结合起来,念给其他幼儿听。
童谣《尾巴歌》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再加上多媒体设备的应用,除了促进小班幼儿的语言发育,又能让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而一问一答的形式,摆脱了以往反复念童谣的模式,让幼儿的学习更有兴致。最后的童谣仿编,既能让小班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同时也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还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日常生活,帮助幼儿增加词汇
童谣除了朗朗上口、简单好记、富有童趣的特点外,其本身还带有极强的生活气息。在理解和学说童谣的过程中,小班幼儿可以学习到多方面的知识和常识,提升认知水平。教师可将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与童谣相结合,为小班幼儿搭建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培养他们倾听和表达的习惯,带动他们听、说的兴趣,提高他们开口表达的积极性。
以学习春节主题童谣《新年到》为例,教师将童谣与幼儿的日常生活联结起来,让语言学习回归生活。首先,教师展示了一系列春节装饰品,唤醒幼儿有关春节的记忆,诸如春联、灯笼、中国结、窗花等。随后,播放一段人们欢度春节、庆贺新年的视频,鼓励幼儿积极发言、踊跃交流,请他们分享自己和家人、朋友是如何度过这个特别的节日的。接着,教师带领幼儿正式学习这首《新年到》,要求幼儿跟随朗读时吐字清晰。“新年到,放鞭炮,噼里啪啦真热闹。耍龙灯,踩高跷,包饺子,蒸甜糕,奶奶笑得直揉眼,爷爷乐得胡子翘。”其中,“龙灯”“甜糕”“揉眼”“高跷”几个词对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念起来略有些拗口,教师便在朗读的时候展示对应的插画,以便幼儿理解和记忆。最后,教师为班级幼儿提供了自由讨论的时间,引导他们与同伴分享最喜欢的传统节日,一起讨论如何过元宵节、过中秋节,让每个幼儿都想说、敢说、会说。
《新年到》这首童谣,不仅容易传唱,还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跟唱童谣,还能让幼儿不知不觉间积累一定的词汇量,丰富语言組织和表达能力,为之后的其他学习打好语言基础。[4]
三、结语
语言教学是个广阔的领域,没有止境。为了切实提高小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园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情境创设、丰富教具、多媒体展示等方法,结合游戏化教学的方式,激活幼儿开口说话的兴趣。[5]我们要充分利用童谣的特点,鼓励幼儿多说、多听、多讲,为其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宋琼.诵读创编童谣,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J].山西教育(幼教),2023(07):45-47.
[2]潘海燕.浅谈童谣对托班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3(02):35-37.
[3]李庆.浅析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2(22):82-83.
[4]王咏梅.运用本地方言童谣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4(03):68-69.
[5]宓阿敏,顾娅静.用童谣促发展:浅谈经典童谣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07):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