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导向下的幼儿园建构区深度研究

2024-05-31唐丽娟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整理建构创设

唐丽娟

一、幼儿园建构区之“思”

建构区游戏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幼儿的喜爱,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空间方位的感知以及社会性的发展等,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建构活动中,教师应密切关注幼儿的需要,创设适宜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成长支点,让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的游戏氛围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教师的指导素养决定了幼儿能否实现真游戏、真发展。近一年来,在关于建构区的研讨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从问题出发,解决教师在指导游戏过程中真实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我们先进行了问题的搜集及研讨,整理出教师的很多困惑,如:建构区的活动如何对应幼儿五大领域的学习,有什么理论依据?建构区的区中区有哪些,怎么设置?區域活动空间有限,积木可以怎么收纳整理?辅助类材料可以怎么投放,该怎么使用?幼儿作品如何保留?如何与幼儿进行互动?……

二、幼儿园建构区之“行”

我们对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将其大致分为理论知识提升、区域环境创设、区域材料选择与投放、幼儿作品与表征四大板块。鉴于此,我们制订了教研计划,一步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建构区教研做到主题鲜明、正面剖析、持续跟踪。

1.提升理论知识

结合现场诊断,我们阅读了《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游戏部落》《儿童视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书籍,了解各年龄段建构游戏的特点及其对儿童的发展价值,然后从选址、人数、标识、技巧、辅助材料、支持材料等方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建构游戏及环境创设进行了梳理。

2.区域环境创设

理论学习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行动上来。我们先从大环境(选址、布置、材料等)出发,创设了适宜的、能够支持幼儿游戏的建构空间。围绕地点选择、空间划分、材料柜/筐/盒的选择与摆放、区中区的设置等展开了多次讨论,并结合现场观察结果进行调整,在互帮、互学、互研的过程中,实现建构区环境的大改变。

3.区域材料的选择、投放与整理

关于建构区的材料选择与投放,我们针对教师提出的具体案例及困惑展开研讨,过程中不断聚焦问题,并逐步搜集素材,梳理出适宜不同年龄段的“辅助材料投放表格”,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班本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整,在支持幼儿关键经验发展的材料方面不断深耕。

4.幼儿作品与表征

要想提升幼儿的建构水平,教师需要关注幼儿的建构活动,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想法、问题和需求。分析幼儿的作品与表征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组织教师现场观摩,了解幼儿的建构作品与表征现状,挑选有代表性的案例在教研活动中分享,共同分析幼儿作品背后反应的建构水平及发展需求,研讨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水平的表征方式及教师记录表。

三、幼儿园建构区之“成”

1.环境依实调整

我们在实地观察幼儿游戏时发现,建构区存在空间小、布局不合理、材料收纳与整理缺乏规则等问题,导致幼儿的游戏受到一定限制。我们根据本园的实际情况对各班建构区做出调整,室内空间小就将建构区调整至走廊,睡房有空间就重新规划整理,将空间最大化地利用起来。

2.积木收纳有序

建构区的规则既能维护区域内的材料整齐、操作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幼儿的收纳整理能力。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施行不同的材料整理标识。小班幼儿用简单、具象的标识,并注重标识与实物间的大小对应、图片与表征对应;中班多使用表征标识、分割线标识等;大班则使用文字对应、形状转换、幼儿符号表征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

幼儿在建构游戏中除了使用积木,还会用到一些辅助材料。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的整理效率也有所提高,因此我们投放了收纳筐、篮子等,供幼儿分工整理大小、形状及功能各异的材料。整理的过程也是幼儿对材料的形状、功能和属性不断认知的过程。

3.关注幼儿的游戏质态

通过调整环境、丰富材料,以及指导策略上的优化,我们发现幼儿在建构区的游戏更加专注且深入,同伴间的合作也更有效。他们能够自由运用积木、辅助材料建构具有空间感、立体感、延伸感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情境性、故事性,甚至与主题课程有所呼应。

四、幼儿园建构区之“果”

1.初步形成建构学习区评估量表

为了帮助教师了解建构区的构建,我们从场地设置、区域材料、活动内容、幼儿发展、教师指导方面,制订了建构区评估表(见表1),帮助教师在游戏前准备、在活动中支持。

2.用思维导图理解转化

教师的支持策略在活动前、中、后三个阶段各有侧重。

进入区域前,幼儿可对材料进行试玩,然后决定进入该区域需要注意什么,包括入区人数、材料如何使用、如何避免受伤等。教师会借助图示向幼儿明确规则,设置不同的展示板块,提供模型、玩具、建筑物图片、绘本等方式,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储备表象,激活建构经验。

游戏中,教师使用表象累积策略、平行示范策略、游戏情境策略、结构转换策略、自然后果策略、逆向思维策略、图例暗示策略、问题记忆策略等来驱动幼儿边玩边思考。

游戏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游戏评价上,主要有清单式评价、反映式清单、问题式评价、作品分析式评价和轨迹式评价等。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的,幼儿、教师、家长均可参与,以此促进建构活动反思。

3.完善幼儿表征记录方式

小班幼儿可以用语言表征,也就是将自己建构的作品通过言语表达出来;中班幼儿可以用简单的记录表进行记录;大班幼儿可以设计自己的建构游戏计划,通过记录积木数量、发现前后作品的不同等来反思自己的建构并对作品进行调整。对于游戏水平或表征水平较高的,还可以采用开放式的表征记录方式。

4.建立主题资源库

建构区的主题可以与幼儿的兴趣点、热点话题、生活经验、推进事件等密切相关。在前期的研究中,不同年级、班级在建构中产生的主题各有千秋,我们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每一个主题包中,我们从建筑实物图片、推荐绘本、添加辅助材料、幼儿建构作品四个方面来进行资料包的整理。主题资源包的梳理除了能够帮助教师对当前幼儿的建构情况进行适时整理外,最主要是为教师今后遇到相关主题时的行动提供参考与修正思路,让教师在原有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经验。

五、支持幼儿在建构区的深度学习

建构区的研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环境的改变、材料的提供、评估量表设计、资源包的产生等,最主要是幼儿能够在建构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获得认知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如何在建构活动中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

我们从建构活动中的主题性、合作性、探究与挑战性、持续性、成功感几个维度来分析,发现幼儿的深度学习主要体现在动作思维的发展过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调控双向性、思维逻辑性等特点。建构中的幼儿通过积极思维、发现探究、尝试分析、合作讨论等途径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便是它与浅层学习存在的明显差异(见表2)。

支持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从“知”与“行”两方面着手。在“知”的层面,教师应领悟主题建构游戏中深度学习的重要性。在“行”的层面,要合理规划、安排时间,丰富情境,提供新材料……为幼儿创设和拓展有意义的情境和资源。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三大策略。

1.看:细致观察,及时跟进支持

深度学习聚焦于问题的解决,提倡幼儿自身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敏锐性,教师则有准备地观察与推进,并在师幼互动中推进深度学习的内驱力。

2.问:妙用提问,鹰架深度学习

全过程的高质量提问有助于推进幼儿梳理问题和深度学习,这也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一般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其中,“为什么”“怎么样”能以一种评价的方式来促进幼儿思维品质的发展,对深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激:善用鼓励方法,激发积极情绪

给予幼儿鼓励而非表扬性的语言,可以为深度学习注入积极的情绪动力。这样的鼓励体现在观察中的细节,不是“你们今天搭建的高架桥真好看”,而应该是“今天我看到高架桥的路面的转弯处用了弧形积木,这样会比昨天你们用方块拼接更加光滑牢固” 。在这样的鼓励下,幼儿的搭建会更加有信心,也会呈现出更加积极的状态。

猜你喜欢

整理建构创设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建构游戏玩不够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整理归纳中渐次坚实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