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构衔接同心圆 三方合力助成长
2024-05-31王冬雷
王冬雷
幼小衔接不能只靠学前阶段的单打独斗,幼儿园、家庭、小学三方都是不可或缺的责任主体,只有三方相互尊重支持、共享互通、协同共进,才可能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我们尝试以儿童为中心,在同学共读、同研共思、同谋共策中整合三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共构幼小衔接同心圆,构建幼小衔接“园-家-校协同教育生态”,助力儿童平稳着陆小学生活,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与身心健康成长。
一、同学共读,建立三方学习共同体
有什么样的儿童观便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园-家-校协同教育生态”的基础在于教师、家长共同树立科学的儿童观,转变教育观念,让幼小衔接的科学实施成为可能。
我们整理了幼小衔接主题的教师、家长共读书单,列出必读与选读书目。必读书目包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0-8岁儿童发展适宜性教育》等;选读书目包含儿童心理学与儿童教育学专著、各类绘本、知名教育专家的专著及文章等。通过线上微视频领读、线下家园校读书沙龙、微信群读书交流、幼儿园和小学微信公众号读书推荐等多种形式,建立旨在重塑儿童观的教师、家长学习共同体。
通过同学共读,幼儿园、家庭和学校共同梳理并明确了以下四点儿童观与教育观的共识,为幼小科学衔接教育生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儿童是有主动的、有能力的学习者
儿童不是“白纸”,也不是“空罐子”,自从来到这个世上,他们就已经开始了思考,有了自己的思维、思想以及“知识库”。真正的学习并不是成人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儿童,而是源于儿童本身的学习能力——他们会自发地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如果每件事都教给儿童,反而会妨碍他们的发展。因此,成人应充分信任与放手,培养儿童的自主性与主动性,避免成人“包办式”衔接。
2.儿童的学习与成长需要时间、空间与材料
儿童的成长需要等待,一日生活皆课程;幼儿园、家庭与小学都应该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投放丰富的材料。因此,须避免“快进式”衔接,成人要学会等待,延长入学准备与入学适应的时间轴,开展“长程”衔接;避免“片面化”衔接,开展“多元”衔接,在集体教学、小组学习、区角活动、自主游戏、家庭生活等各个场景及活动中渗透“衔接”,让其互为补充、互为推进。
3.儿童的学习是直接体验、循环建构的过程
成人一定要避免“灌输讲解式”衔接,注重儿童在入学准备与适应中的直接操作、亲身体验、主动建构;还应避免“焦虑式”衔接,允许儿童试误,支持儿童在不断挑战、尝试,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做好入学准备与适应。
4.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存在个体差异
避免“一刀切”式的衔接,尊重不同儿童的发展需求和速度,关注儿童的性格差异、想法差异、发展差异,园、家、校协同配合,给予儿童个性化、针对性的衔接指导与支持。
二、同研共思,建立三方研修共同体
幼小衔接的短期目标是做好儿童身心、生活、社会、学习上的准备与适应,以帮助他们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而更为科学的幼小衔接必定是“以儿童为中心”的发展适应性教育,以既关注儿童当下的需要,又关心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情绪情感、态度等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以“发展儿童”为目标,建立园、家、校三方研修共同体,开展主题与形式多样的研修,在同研共思中探寻幼小科学衔接的适宜方法。
1.“把我当作你”——体验式研修
主要以游戏体验为主,家长、教师化身“儿童”,走进不同的游戏现场,感受游戏对儿童的计划意识与能力、任务意识与能力、自主意识与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坚持专注等让其终身受益的能力、习惯、品质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家长、幼儿园及小学教师应反思自身观念和教育方式,思考如何在日常教育中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
如:开展家务小游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让幼儿尝试整理玩具柜、帮家长择菜、洗小件衣物等;在幼儿园多开展自主游戏,引导儿童在游戏前做计划表征,在游戏中主动探究、深度学习,在游戏后积极反思;在小学的学习活动中,则可以创设游戏情境,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儿童在与材料的直接互动中完成学习。
2.“让我走进你”——视频微格研修
收集儿童在幼儿园、家庭、小学等不同学习及生活场景的微视频,通过回放、定格等方式,分别聚焦儿童在身心、生活、社会与学习方面的发展水平、发展需要,分析成人采取的方法、策略是否科学恰当,反思现实教育场景中家长、教师的教育方法,共同探讨、寻找适宜的教育方法与策略。
如在幼儿园“自主签到”微视频解读中,家长与教师发现,自主签到涵盖了准时到园、用图示或文字符号签写自己的名字、记录入园时间三个要点,分别对应着自主时间管理、前阅读与前书写、数学学习等方面的入学准备教育。因此,幼儿园、家庭、小学可以此为契机,生发出更多融入生活、自然而然的幼小衔接教育。家庭可协同幼儿园、小学引导儿童根据入园或者入小学时间要求,带领孩子体验并计算用不同交通工具、不同路线上学所需的时间,由此合理规划、统筹安排起床、洗漱、早餐等生活作息安排。小学在儿童入学初期可以设计阶梯递进式的自主签到管理,从写名字、記录日期(年、月、日、星期几)及具体入校时间,到记录天气和入校心情,再增加制订当日学习计划、统计不同时段入校人数等,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关注儿童入学情绪,又应引导他们自主管理生活,关注身边人与事,同时提升儿童对体育、语言、数学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3.“让我读懂你” ——作品表征研修
儿童的作品表征是其在情感触发和思维牵引下,用绘画、图示、符号、积木建构等来表达情绪情感与所思所想的一种方式。通过作品表征解析,我们可以发现与倾听孩子关于入小学的心声,并由此反思成人教育的适宜性。
如:我们围绕“我心中的小学”请幼儿进行不同形式的表征,倾听他们的想法;有的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期待,觉得小学有大大的操场,还可以认识新朋友;有的孩子却对小学生活充满焦虑,害怕考试考不好,害怕小学老师会很凶。这些表征折射出成人在与儿童交流小学话题的态度与观念,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入小学的情绪体验。因此,幼儿园教师对组织幼儿深入小学去参观体验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家长则开始重视在日常交流中营造关于入小学的积极正向的情感氛围;小学教师则可以深入大班活动现场,与儿童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激发儿童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三、同谋构策,优化课程实施策略
大班下学期与一年级上学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在长线衔接的基础上,幼儿园、家庭、小学必须聚焦这一重点时间,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儿童作为主体的经验构建和体验学习,同谋共构“生活、环境、游戏”为基本策略的课程实施优化行动,实现幼小、小幼双向协同衔接,从而确保儿童平稳着陆小学生活。
1.生活中的协同衔接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家庭、小学应对标《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充分重视与把握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实现在生活中的协同衔接。
(1)建立“儿童园、家、校共同生活指引”
在一日生活的内容安排上,幼儿园、小学、家庭既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场景安排,更应有聚焦幼儿习惯、能力、品质培养等的共同关注点。我们尝试建立“儿童园、家、校共同生活指引”,保持儿童在三个地方的作息时间相对一致;还将阅读、运动、劳动作为儿童在家庭、幼儿园、学校的固定生活内容,推荐适宜的绘本书目,推出有趣的运动小游戏,建立合理的劳动任务清单,在多元、丰富的绘本阅读中聚焦身心与学习衔接;在趣味运动游戏中聚焦身心与生活衔接,在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劳动中聚焦生活与社会衔接。
(2)基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生成项目式课程
真实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类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儿童成长的障碍,而是儿童发展的良好契机。我们充分把握这些教育契机,生成以儿童为主体的幼小衔接项目式课程活动,引导幼儿主动做好入学准备与适应。现列举项目式活动“地图”来说明。
传染病高发期间,幼儿园及小学出于防疫需求,限制家长入园或入校。开学第一天,找不到教室成为儿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幼儿园、学校在开学前通过微信群发布校园环境分布的小视频与照片,以及教室外面和座位分布的小视频与照片。家长与儿童通过观看视频,发现、讨论、绘制入班路线示意图。儿童入园或入学时,凭借路线图尝试自主寻找教室,教师在此过程中注重观察不同儿童的行动表现,引导不同性格与发展水平的儿童结伴组成项目式学习小组,在现场考察中找找从大门口到班级共有多少条路线,途经哪些地方,引导儿童用看得懂、看得见的图示和标识符号等做好记录,回班级进行分享,互用路线图去找找相应的环境场所。在此基础上,班级之间还联动合作,绘制出学校、幼儿园地图,教师再将地图照片发布到班级群,请儿童为家长讲讲幼儿园、学校的环境,自己喜欢的活动场所,地图绘制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等等。除此以外,家长还可引导幼儿拓展经验,绘制社区地图带回幼儿园或学校,与同伴、老师共享。
项目活动“地图”基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将儿童作为主体,融合各项准备与适应。在亲身体验与实际操作中,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适应校园环境;在小组探寻中,儿童结识新伙伴,自然地建立起融洽的同伴关系;在合作设计标识、完成路线图的任务中,儿童的阅读与书写能力、儿童空间方位与阅读能力均得到了发展;在地图分享讲述中,儿童的口语表达能力得以锻炼。
除此以外,基于儿童时间意识不足、计划能力欠缺、容易拖沓的问题,我们生成了项目式课程“时间”,通过“时间在哪里”“一分钟有多长”“课间十分钟”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儿童学会管理、规划并有效利用时间。基于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大声喧哗的问题,生成了项目式课程“声音”,让儿童在不同生活环境下体验声音带来的主观感受,明白什么是噪声,什么是乐音,明白在不同场景(晨间起床、上下楼梯、深夜上厕所;在园、校集体学习,小组活动,用餐午休,离校整理)下应该使用怎样的分贝声音,引导儿童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
2.环境中的协同衔接
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教师。幼儿园与小学低段的学习需要在大量的操作与感知中完成。因此,幼儿园、家庭和学校应协同创设适宜的双向衔接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与作用。
幼儿园与小学都应充分利用室内外空间,创设可供儿童自主学习与探索的区域环境,包括语言区、益智区、建构区、美工区等。各区域可投放多元的基础性材料,如在语言区提供绘本、故事盒、手偶、图卡等供幼儿自主阅读、创编、讲述。还可根据近期学习主题投放有针对性的材料,如小学根据学习内容,在公共阅读区提供相应的字卡、拼音书,在游戏区提供关于数与量的操作材料等,供儿童进一步提升活动经验。
家庭也应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如:布置家庭阅读区,提供多样的绘本,随着衔接进程,适当增添前阅读、前书写、前识字的材料,让儿童逐步感知小学学习、生活环境。大班暑假里,家长可带儿童一起选购学习用具,和儿童一起布置小书桌,创设温馨、简洁、童趣的学习区,激发儿童入小学的愿望。
3.游戏化的协同衔接
(1)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中做好全面、长足的入学准备
游戏前,教师围绕想玩什么、和谁玩、在哪里玩、用什么材料以及怎样玩等,引导儿童进行计划表征并分享,培养其自主计划的意识与能力、语言表达与前书写的能力。
游戏中,围绕规则意识与能力、语言发展能力、同伴协同合作能力、创造性使用材料与创新玩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专注的学习品质等,进行个别化的观察与指导。
游戏后,聚焦有意思的事、遇到的挑战与困难、解决的办法等,引导儿童进行回顾性表征,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在游戏故事表征中发展其前阅读与前书写能力,在讨论分享中发展其倾听与表达能力,等等。
(2)家庭中循序开展相关亲子小游戏,实现积极正向衔接
家长的教养方式关系儿童入学的情绪状态,家庭同步开展亲子游戏可有效助力双向衔接,给予儿童积极正向的入学情绪与体验。
幼儿园与小学可为家长提供对应“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类入学准备与适应的亲子游戏指引,如:“假如我是小学生”“小鬼当家”等角色体验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体验中建立从“幼儿”到“小学生”角色意识与任务的转变;“我与绘本玩游戏”,亲子共同续编故事、角色扮演、绘本制作等,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家务小游戏”,与儿童一起整理小玩具、摆放餐具、择菜洗菜等,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与能力;充分利用生活材料、生活环境开展亲子运动小游戏,让儿童爱上运动,保持充沛精力与积极情绪。同时,还可引发家长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经验做法,实现园、家、校三方资源共享。
(3)小学注重游戏化教学,减缓衔接坡度,助力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
小學教学游戏化应避免在课前、中、后生硬植入与学习内容目标无关且影响儿童注意力的刺激性小游戏,而应以“游戏化教学”为基本策略,在课程设计与组织中,为儿童提供大量的可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活动材料,以及可充分表达思考与想法的机会。同时,教师可改变儿童座位安排方式,尝试在小组学习中去发现不同儿童的学习发展水平,提供针对性指导。
游戏化教学既可引导儿童在与材料互动、与同伴互学、与老师互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又可减缓衔接坡度,关注个体差异,助力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
构建以儿童为中心的“园-家-校协同教育生态”,让幼儿园、家庭与小学的资源不断共享,互生互促,不仅实现了教师、家长与儿童的共同成长,更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