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思政育人的MPACC教学创新路径研究

2024-05-29刘国峰李二培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刘国峰 李二培

摘 要:发挥专业课程育人成效,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现实选择。聚焦课程思政育人,探索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的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创新路径,重构课程思政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导向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课程思政导向的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建立课程思政导向的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健全课程思政導向的教育评价体系,将课程思政育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创新路径;人才培养模式;MPACC教学

一、将课程思政融入MPACC教学的重要性

教书必先育人,育人贵在育心。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MPACC教育是国家培养面向会计职业的高质量会计人才而设立的一种学位类型。加强MPACC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现有MPACC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对思政资源挖掘不够深入,思政融入方式不够自然、内容浮于表面等问题。尤其是课程思政育人多以单纯说教和理论灌输为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相较于本科生阶段的课程具有更强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独立的思想意识,形成了较为稳定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充分研究学生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基于课程思政育人视角下MPACC教学新路径。

二、课程思政育人视角下MPACC教学的内涵与外延

课程思政是落实MPACC教学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MPACC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德法兼修、经世济民、为民服务、为国理财的职业素养,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相关领域的政策法规、国家战略,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并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建设上,强化各类专业课程的政治站位和价值导向,将价值塑造融入会计研究生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目标中,构建兼具思政教育、专业特色、育人功能于一体的MPACC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上,既要培养会计研究生研究科学未知领域的创新探索精神,又要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和担当意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教学观念,即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材内容编排、教学内容重构、教育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将思政元素融入MPACC课程教学各环节。同时,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要打破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壁垒,构建学科交叉、多维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做到人人讲思政、课课有思政,既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又强化思政育人的力度与感悟,使思政育人成为专业课程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三、课程思政育人视角下MPACC教学实施路径

(一)重构课程思政导向的教学内容体系

当前,部分高校的MPACC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不完善,仍存在忽略专业课程自身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规律,对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初衷缺乏深度理解,对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和意义缺乏正确评价,对课程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缺乏改进和创新等问题。因此,基于课程思政育人视角,对MPACC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是践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重要前提。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构建MPACC课程思政育人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MPACC教学目标的关键。一要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相关章节的思政元素,找到课程思政育人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并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梳理;二要明确具体的教学层次、教学维度和教学强度,掌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三要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知识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进度合理安排,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知识图谱和讲义教案。

(二)加强课程思政导向的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课程思政导向的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MPACC教学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先决条件。通过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联合培养研究生,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研究生针对学习问题主动进行科学研究,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构师生主体地位,构建基于思政导向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同时,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也会影响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首先,搭建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交流合作平台,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其次,在教学中,注重科研引领实践教学,引导研究生在研讨中勤学、修德,在专业学科与思政教育之间建立联系,将隐性思政元素外化、显性思政元素内化;最后,在课程教学结束后,实时考察导师团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实施情况,并将其纳入教师评教、职称评定等绩效考核中。

(三)构建课程思政导向的科教协同育人模式

创新型会计人才具有广泛的行业性和社会需求基础。高校应转变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各方资源,探索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一方面,将科研活动作为实施MPACC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共同开展科研活动,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探索、整合、应用知识,师生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同时重视科研的育人功能,强化导师“引路人”角色意识,将立德树人融入科教协同育人培养体系中,帮助学生在实现知识获取与创新应用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建立科教协同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高校同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设多层次、全方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科学性教育平台与创新型师资队伍,为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营造优良的教育氛围。

(四)建立课程思政导向的产教融合教育模式

将产业的市场化导向与高校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建立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将课程思政育人范围拓展到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双向育人、双向赋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整合校内外资源,打造多功能实践育人平台,采取团队学习、企业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操作等多种方法,制定多样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高校、行业、企业以及政府多方联动,全面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育人,共同创建课程思政育人空间。另一方面,从理论、实践、应用三个维度,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教学平台,将研究生教育教学、思政育人与企业技术人才需求紧密对接,联合开发课程、编写教材,进而将企业员工职业要求、企业技术发展成果以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校专业教学中。

(五)健全课程思政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

从MPACC教育教学本质出发,健全课程思政导向的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注重评价角度的多元化。对研究生进行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和思政素养考核,形成指标性的评价方案;建立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多方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关注评价反馈结果的采用,形成对一门课乃至整个课程群的全方位教学反思。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增值评价。以关注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变化过程为目标,注重考核教育对学生学习及成长发展的“净”影响,即将学生各个方面的初始状态同接受一段时间学习教育之后的整体增幅情况进行比较。引导高校从重生源到重培养、从重投入到重质量、从重成绩到重成长,逐步实现从“重结果”到“重过程”的根本性转变。

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MPACC会计人才的现实选择。本研究从课程思政育人视角出发,探索和完善MPAC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融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兼具专业特色和育人功能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思政导向的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基于课程思政导向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建立“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MPACC教育模式,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协同育人;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教学后的成长变化过程中的“净”影响,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9(4).

[2]高珊,黄河,高国举,等.“大思政”格局下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5).

[3]别敦荣.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要求和战略重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2).

责编:勉 耘

基金项目:2022年河北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高级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编号:KCJSX2022050);2021—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视域下会计学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编号:2021GJJG103)

作者简介:刘国峰(1970— ),男,河北農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李二培(1998— ),女,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建设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