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共同富裕的三重逻辑
2024-05-27刘海霞秦毓婉
刘海霞,秦毓婉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坚持以精准扶贫书写彪炳史册的减贫奇迹,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的底线任务,迈向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伟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提出“历史主动精神”这一重要概念,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1]1-2的现实要求。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在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立足所处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自觉适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大势,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科学谋划历史宏图,勇担历史使命,主动开辟未来、推动历史进步的精神品质”[2]21-31+155,指引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共同富裕的不懈求索中永葆奋斗自觉,积蓄奋斗力量,不断深化对共同富裕实现规律的认识,制定出一系列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共同富裕战略规划,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面向未来,针对我国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精神贫困问题凸显等发展桎梏,深刻厘清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有助于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有益的理论启发与实践指引。
一、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人民至上的历史主体情怀、尊重规律的历史自觉态度、与时俱进的历史开拓意识与直面考验的历史斗争精神是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体现了鲜明的唯物史观特质,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刻明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洞察共同富裕的历史规律、探求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坚定共同富裕的斗争意志的重要价值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人民至上的历史主体情怀是明晰共同富裕主体力量的根本遵循
从何处探寻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厘清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的主体力量。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主体情怀,这有利于明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视为一切历史任务的着力点,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奋斗实践中引领人民群众发挥自身主体力量,同一切剥削和压迫作顽强抗争,竭力摆脱贫困落后的生存境遇,追求富裕幸福的美好生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充分认识到民众的联合力量在政治革命中的巨大作用,带领人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显著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壮大了人民群众的斗争力量,在造福人民和依靠人民的过程中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心系人民,矢志造福人民,带领人民竭力促发展、谋改革,着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直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克了绝对贫困的难题,在巩固脱贫和防止返贫的同时又攻克相对贫困难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而持续不懈努力。这充分印证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历史主体情怀对于推动共同富裕的深刻价值,有利于我们党始终将人民群众视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明确人民群众既是推动共同富裕所必须依靠的主体,同时也是共同富裕福祉所要公平惠及的主体,从而不断汇聚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智慧和开拓伟力,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二)尊重规律的历史自觉态度是洞察共同富裕历史规律的基本要求
坚持历史思维、洞察历史规律是深刻认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循序渐进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3]302,人民群众虽然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充分尊重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任务,积极培养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自觉意识和精神品质,有利于洞察共同富裕的历史规律。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尊重规律的历史自觉态度,摸索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等推动共同富裕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历史规律。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毛泽东认为首先要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政治革命胜利,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适时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在国民经济基本恢复和发展后,党中央科学研判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与条件,认为国营经济已经积淀了较为充分的物质基础,土改后农村农业互助合作的先行尝试也积累了诸多经验,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方面的初步探索也已经展开。据此种种因素,党和国家认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各项条件已基本具备,随之明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这也成为我们党推动共同富裕的一大关键举措,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这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尊重规律的历史自觉态度于推动共同富裕的深刻价值,有利于我们党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进而自觉尊重和充分运用历史规律,推动共同富裕道路更加行稳致远。
(三)与时俱进的历史开拓意识是探求共同富裕科学方法的重要推力
探求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是把握新的发展趋势、破解新的发展难题,不断强化共同富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它认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是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4]510,人们认识世界归根结底是为了将认识付诸于实践去改造世界。与时俱进的历史开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在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事业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自觉主动的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党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各个阶段的新形势和新变化,积极主动探求能够适应共同富裕新形势和新变化的科学方法,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变革,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向前推进。一百多年来,我们党自觉主动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并将其同动态发展中的共同富裕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奋力求索推动共同富裕的科学方法。例如,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毛泽东认识到生产力的解放是摆脱贫穷落后的首要前提。据此,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萎缩、财政困难、民生困苦的社会现状,党和政府先是领导人民着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后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针对农村小农经济未能适应工业化快速推进的状况,我们党积极推行农业合作化的创新实践,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生产力。再如,根据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在为资本家生产财富的同时,为自己生产的却是饥饿和贫困,社会贫富差距由此越来越悬殊。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指导下,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要求以此为指导实现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切实促进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回归于人民自身,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守正与创新,印证了与时俱进的历史开拓意识对于探求共同富裕科学方法的深刻价值,能够开拓新的理论,指导共同富裕的创新实践。
(四)直面考验的历史斗争精神是坚定共同富裕斗争意志的关键支撑
坚定共同富裕的斗争意志是我们党永葆战略定力,持续攻坚克难、久久为功推动共同富裕更加扎实深入,直至最终实现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历史是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发展的,有矛盾就需要发扬斗争精神”[5]42-51,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直面各项风险挑战的过程中淬炼出的精神品质,蕴含着我们党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有利于在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中增强共同富裕的推动意志。回溯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使命,持续攻坚克难,团结带领人民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同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作斗争、同封建剥削制度和反革命的残余势力作斗争、同党内的错误路线作斗争、同腐败行为和不正之风作斗争……历经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接续实践,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赢得了“人民拥护的历史主动、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主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6]50-57。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短板仍将长期存在。推动共同富裕不单单是局限于经济领域、着力推动经济建设的经济问题,其是一个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系统问题,任何一个领域突出存在的问题和短板都可能成为推动共同富裕所面临的考验和挑战。例如,经济领域,“卡脖子”难题突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科技创新推动共同富裕的动能不足;文化领域,“躺平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阻碍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社会领域,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同城镇相比存在明显短板,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衡等,这些风险和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在斗争中把握历史主动。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我们党敢于直面风险和挑战,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品质,有助于积极攻克新形势下推动共同富裕的各项难题和考验,把稳斗争方向,增强斗争本领,坚定斗争意志。
二、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对共同富裕历史逻辑的深刻把握是更加积极主动地洞察共同富裕的历史发展大势、更加客观全面地认清共同富裕的现实发展状况、更加自信昂扬地迈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阶段的必然前提。中国共产党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于百年共同富裕求索的四个历史时期,有力解决了不同历史条件下推动共同富裕的各项难题,擘画了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路线图。
(一)浴血奋战和百折不挠的主动精神使共同富裕有了可靠政治前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严重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极端困苦、民不聊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危难中的中华民族和贫苦中的中国人民提供了坚定的组织依靠和科学的方向指引,使得共同富裕的奋进求索之路由被动转为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7]631这一主要矛盾所在,将政治革命视为首要任务,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确立了政治前提。
中国共产党秉持浴血奋战和百折不挠的主动精神,将自身的初心使命融入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之中,厘清了促进人民解放与推动共同富裕之间深刻的辩证统一关系。在积极推动政治革命的过程中,开启了对共同富裕的最初认识与实践。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依靠广大农民是革命之必须,为穷苦农民谋幸福是提升广大农民革命积极性之必须。也就是说,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最终是要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实现富裕开辟道路。同时,解决人民贫困问题也能够充分调动其革命积极性,汇聚起推动革命取得胜利的群众力量。面对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占有和对农民的剥削,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困苦,提出了一系列土地革命的原则和方法。毛泽东号召贫苦工农团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主张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个体,竭力为农民争取生产资料,改善农民的困苦生活。此外,我们党根据革命形势的转变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期间,为改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党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带领人民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鼓励农民“自己动手”进行生产自救,并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举措,有效增加了根据地农民的粮食和蔬菜储备,在解决农民贫困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帮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一系列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探索实践,不仅凝聚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推动革命不断走向胜利,也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在消灭私有制、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深切期盼和不懈求索。1949 年9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为中国人民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可靠的政权基础和政治前提。
(二)自力更生和发愤图强的主动精神使共同富裕有了优势制度基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华民族在浴血重生后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时期,是从旧中国剥离出来,着力建设新中国的时期。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8]52,在此基础上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新事物和旧事物相交相汇的关键节点,新中国千疮百孔,生产萎缩,民生困苦。一方面,面临着旧势力在垂死挣扎中的阻挠和威胁,另一方面,面临着建立和巩固新生人民政权,迅速稳定经济秩序的紧迫任务。面对极其复杂的发展境遇和种种难关的考验,我们党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上,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展开了推动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实践。
中国共产党秉持自力更生和发愤图强的历史主动精神,积极主动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和制度基石。1950 年至1952年底,针对农村贫富差距悬殊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推进了更为全面和彻底的土地改革,帮助“约3 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 亿亩土地”[9]157,为人民群众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和参与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得以完成。毛泽东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10]1080可见,推进国家工业化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要前提。而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提供坚实的保障,才能在此基础上使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可能。但是土地改革后的农民大都从事着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这就决定了其生产的粮食和农产品原料远不能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求。因而,在着力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对整个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 年12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首次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主张要“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现状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1]662。从1953 年起,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以解放生产力为各项政策的运行准绳,着力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和手工业的合作化,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的公有制经济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随之确立,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石。
(三)解放思想和锐意进取的主动精神使共同富裕有了牢靠体制机制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世界经济在快速发展中日新月异,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美苏关系的逐步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仍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人民群众的生活并不富裕。面对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我们党将落后的社会生产视为阻碍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得以满足的根本因素,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着力实行改革开放。在着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我们党深刻把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切实调整和改革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
中国共产党秉持解放思想和锐意进取的历史主动精神,开拓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路径,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了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面对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加之计划经济长期实行引发的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效率低下和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理与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他强调,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12]152,然后再发挥其带动力量,促进全国各族人民都逐步富裕起来,这也成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以此为指导,党中央积极开展国民经济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领农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展开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着力实行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所有制结构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批人、一批地区的先富也使得社会呈现出贫富差距扩大的势头。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373,为推动共同富裕指引了更加明晰的道路和方向。江泽民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准则,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续调整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正式提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14]23,力争解决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悬殊问题。进入21 世纪,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难题制约农村发展等共同富裕推进过程中的瓶颈仍然存在。胡锦涛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5]4,强调要继续推进一系列以东带西、促进东部地区崛起、实现中东西共同发展的战略,同时采取多种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举措,着力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自信自强和守正创新的主动精神使共同富裕迈入了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国发展进入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16]9,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和本质要求,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为人民谋幸福为着力点,将人民群众视为推动共同富裕的创造力量和受惠主体,着力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攻克了绝对贫困难题,开启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迈向了共同富裕的新发展阶段。
中国共产党秉持自信自强和守正创新的主动精神,持续引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向前迈进。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抓各项民生工作,切实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不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促使“近一亿农村人口实现脱贫,九百六十多万人口实现易地搬迁”[1]7,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在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极大成效。在此基础上,我们党立足于人民群众在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享受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需求,更加注重新的历史征程中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的协调推进,强调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7]4,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时代内涵的丰富和拓展。二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并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不断发力,在载人航天、卫星导航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我国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驱动。三是切实调整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着力促进国有企业的做强、做优、做大,切实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力促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力争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使市场、政府和社会同向发力。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所有制、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均纳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框架,首次强调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习近平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17]4现阶段,我国推动共同富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现实挑战,亟需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加以攻克和解决。从国外来看,国际秩序进入深刻调整时期,全球发展赤字加重。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复苏乏力;国家间发展失衡问题突出,南北发展差距较大;个人间贫富差距拉大。从国内来看,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较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基本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大中小企业之间发展不协调,因贫富差距而导致的“生育焦虑”“养老焦虑”等焦虑心态制约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进。针对这些必须直面的风险挑战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党立足于新的发展实际和发展方位,积极主动应对各类难题,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中国共产党以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和奋发有为的精神姿态穿越了历史道路上的丛丛荆棘,推动共同富裕迈向了新发展阶段的全新赶考之路。面对一系列接踵而来的风险挑战,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共同富裕要发挥历史主动自觉,坚持勤劳创新;总结历史主动智慧,坚持求真务实;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坚持循序渐进;增强历史主动信心,坚持久久为功。
(一)发挥历史主体自觉,勤劳创新推动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过程共创与结果共享的有机统一体。”[18]4-11党的历史主动精神突出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突出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深刻把握。人民群众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和开拓创新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深刻体现,能够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注入能动力量。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着力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力量和创造力量,增强推动共同富裕的人民合力。一是切实发挥按劳分配的主体作用,着力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例,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确保劳动者同工同酬;扩大公共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保障的比例,促进再分配向底层劳动者倾斜;发挥三次分配在济困扶危方面的有益补充作用,提升劳动者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二是要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着力健全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形成平等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良好氛围,畅通社会阶层向上流通的渠道,激发劳动人民的创新创业意识;着力完善人才评价和鼓励机制,推动建立以创新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培养劳动者创新创造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其将个人勤劳创新致富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相结合,汇聚推动共同富裕的个人力量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磅礴社会力量。
(二)总结历史主动智慧,求真务实推动共同富裕
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我们党不断总结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的精神品质,而丰富的历史智慧只有贯彻于生动的实践探索中才能发挥出理论指导实践进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因而,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赋能共同富裕,要求秉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践行精神。一是要坚持求真的科学态度,要自觉主动认识和把握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价值,总结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精髓要义。马克思将贫困视为阶级压迫的现实产物,认为消灭剥削和压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必然要义。因而,新征程上推动共同富裕,要着力积淀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价值旨归。此外,要深刻把握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精髓要义,汲取百年党史中的共同富裕奋斗经验,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矢志不渝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二是要坚持务实的笃行精神。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贯穿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去。在全局谋划和综合协调中建立推进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制定切合实际的共同富裕推进目标,擎画出立足当前和长远的共同富裕路线图;聚焦发展过程中的各类特殊矛盾和关键难题,注重精准施策和普遍推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创新引领共同富裕;秉持防微杜渐的底线思维,夯实兜底性民生保障。由此,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真理力量与改造世界的开拓力量相结合,以务实的笃行精神促进历史主动智慧向推动共同富裕的现实行动指南转化。
(三)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推动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有自身的规律,社会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可以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当前我国生产力还未达到共同富裕所要求的发达水平。因而,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坚持在全局和系统的顶层设计中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一方面,要着力做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在遵循党中央各项部署安排的同时,进一步细化推动共同富裕的具体实现目标和衡量指标。例如,要细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17]5这一目标实现的具体考量指标,在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程度、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幅度、城乡区域差距所要保持的合理区间等方面构建科学的计量尺度和评估体系,全面明晰共同富裕在各个阶段需要达成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目标路线,促进共同富裕的推进更加科学高效。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和科学研判在共同富裕推进过程中的艰巨任务和复杂挑战,精准识别共同富裕推进过程中的短板弱项并加以弥补,在协同调节的过程中推动共同富裕。一是要提升发展的平衡性。要着力弥补关键核心技术的薄弱短板,攻克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面临的底层算法、开源框架等“卡脖子”技术;着力帮扶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着力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是要提升发展的协调性。着力促进区域、城乡以及产业的协调发展。要强化政策共享,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促进区域间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势互补,构建城乡联动发展、互促共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高度重视并应对当前经济的下行压力和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着力解决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三是要促进发展的包容性。着力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建设,推进相对贫困治理,激发多元主体共建共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增强历史主动信心,久久为功推动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无数复杂尖锐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取得胜利,以昂扬的斗志和充分的自信引领中华民族的复兴事业迈向一个又一个新征程,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党有着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革命意志。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奋进力量。当前,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背景下,共同富裕面临着各项艰巨考验和风险挑战,只有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我们才能矢志不渝明确自身历史使命,在持续攻坚克难中提振信心,愈挫愈勇,以久久为功、驰而不息的顽强意志推动共同富裕最终实现。一方面,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的实际水平,坚决同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出现的片面论调作斗争,在统筹协调发展中扎实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中增强推动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勇气。另一方面,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要坚决同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斗争,积极参与全球减贫事业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积极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于此之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对于资本剥削劳动和贫富两极分化的坚决反对态度,认识到在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走中国共同富裕道路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所在,从而增强共同富裕的推进信心。
四、结 语
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砥砺奋斗的美好夙愿,体现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共同富裕道路的不竭精神动力。回首过往的奋进征程,中国共产党牢牢把握历史大势,秉持开拓进取的自觉主动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力量,制定了一系列推动共同富裕的科学战略,使得共同富裕有了可靠的政治前提、优势的制度基石和牢靠的体制机制,引领共同富裕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必须把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作为推动共同富裕持续取得新进展的重要精神支撑,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勤劳创新的历史主体自觉,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把脉历史发展规律,汲取历史发展智慧,与时俱进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循序渐进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