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与教育教学改革
2024-05-27夏文斌
夏文斌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人才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当今我国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评价人才?这不仅是教育界自身需要反思的重大问题,更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的重大问题。
应当看到,当今教育界特别是高校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往往由企业和社会引领,曾经作为引领先进文化理念、先进科学技术创新、先进人才培养方式的高校在某些方面已经落在社会的后面。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就曾不无担忧地指出,社会已经走到了大学的前面,许多新的、颠覆性的技术并非在校园内产生,而是在校园外产生,我们的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方面落后了。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我们国家,全世界的高校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 大学的使命就是引领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超前思维和技术的人才,然后让他们走向社会,引领社会发展。 现实却是社会发展已经超越了大学,而大学却仍然在用过时的理念来培养学生。 结果,当学生走上社会后,他们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早已不符合社会实际,不再适用社会发展,这让人们对大学的培养方式产生了质疑。
很显然,之所以出现上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我们的教育教学没有紧密追踪社会的变化,特别是没有跟上产业的新变化。 说到底,现代化作为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一种新的发展之路,特别是进入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时代, 以新质生产力为标志的产业突破正使得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一种颠覆性变革,在这样的大变革面前,如果我们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没有一种敏锐的意识和壮士断腕的改革举措,自然就会失去在社会前行中的引领力和感召力。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大教育观, 需要我们教育界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打开大门办教育,如何将教育融入到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中。
要做好产教融合这篇大文章,首先,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 要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到实处,就学生能否适应并引领产业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以此倒逼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 其次,要大力推动专业课程改革创新。 要聚集世界产业变化和国家产业政策新导向,特别是把握新业态的出现及其影响,将产业愿景、产业标准、产业流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通过案例式、任务式、场景式教学方式,促进产教融合,特别是要能够做到双促进,即在产教融合中,一方面,不断深化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填补一些专业课程的空白点和盲点,使之更能够把脉产业和行业的新变化;另一方面,要使得以专业知识范式指导下的产业高质量发展,一个产业能走多远,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专业性和创新能力,产教融合能够促进产业发展的实践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再次,要不断完善机制体制。 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要以“破五唯”为抓手,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任务,加大学生的实践课程的评价权重,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双主导模式”,即学校主导和产业主导,只有双主导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才能使这种融合产生化学反应。 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学校教师队伍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各种方式让他们增强产业思维和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壮大双师型教育队伍;另一方面,要不断拓展优化教师结构,要将产业的卓越工程师、行业领军人物纳入教师队伍中来,让他们给专业课堂带来更多创新思维和举措,带来更多产业实践的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