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机制研究
2024-05-24赵理文
〔摘要〕 当前,深入研究教研咨一体化的生成机制、作用机制和实现机制,有助于正确认识其特点和规律,提高一体化的质量和水平,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重要作用。教研咨一体化是在党校教育过程中生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科研、咨政分别是党校教育的原生职能、伴生职能和衍生职能,三者既相对独立、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相互成就。党校教学、科研和咨政之所以能够一体化,其内在根据在于三者目标高度一致、内容深度契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是教学、科研和咨政的共同主题,也是它们共同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像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教研咨一体化的全过程。实践中,要持续有效推进教研咨一体化,必须加强主体建设、机制建设和平台建设。
〔关键词〕 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生成机制;作用机制;实现机制;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2-0106-06
教学、科研和咨政既是党校的三项基本职能,也是党校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三个基本途径。在党校工作全局中,教学、科研和咨政三项职能既相对独立、相互作用,又相互转化、相互成就,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深入研究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生成机制、作用机制和实现机制,有助于推动党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重要作用。
一、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生成机制
研究党校教研咨一体化,首要的问题是弄清楚教研咨为什么能够一体化?而我们要科学回答这一问题,不仅要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教研咨是如何生成的这一“元问题”,而且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历史脉络,揭示它们之所以能够一体化的逻辑根据和历史根据,找准三者在教研咨一体化中的定位和相互关系。
(一)教学:党校教育的原生职能
教育是有目的地影响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作为专业性社会活动,其影响人、培养人的基本形式是教学。如果一所学校不开展教学活动,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由此也就决定了教学是学校原生的基础性职能和第一职能。当然,学校除了具有育人职能外,还具有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职能,但从根本上来说,学校的第一职能是教学而不是科研或其他。
党校是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党校的培训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虽然与高校有着较大的区别,但它本质上仍然是学校而不是科研机构或咨政机构。育人是党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党校(行政学院)的中心工作”〔1〕和主业。党校如果不以教学为主业,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应有作用,因而也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二)科研:党校教育的伴生职能
教学需要科研作支撑。党校要搞好教学工作,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进行深入研究,因而也就生发出科研职能。党校教师既是教学人员,也是科研人员,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科研作支撑,就不可能开展高质量的教研活动。教学与科研相生相伴,犹如机之两翼、车之两轮,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各级党校为了培养造就高素质领导干部,建设了一支既善于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科研能力的教研队伍,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为基础的学科体系,从而使党校既成为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也成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党和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党校毕竟是教育培训机构而不是专门研究机构,其科研职能就其缘起和生成机制上来讲,并非是“原生”的,而是“伴生”的,是适应教学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党校科研的基本特点是立足党校定位,密切结合教学活动来进行,“发挥自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科优势,认真研究、宣传、阐述党的思想理论,加强党的基本理论研究”,“加强对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对策性研究,加强党情政情社情信息反映和研究”,〔2〕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服务。
(三)咨政:党校教育的衍生职能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根本学风,学以致用、经世致用是中国优秀治学传统。党校教学不是纯理论讲授,而是结合实际讲授理论和运用理论分析研究现实问题。党校科研也不是纯学术研究,而是结合现实研究理论,重点是研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党校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形成的许多教学和科研成果,对党和政府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而党校也就具有了咨政职能,成为党和政府的“智囊”和“思想库”。党校的咨政部门与党和政府机关的政策研究部门不同,也与社会上的专门咨询机构不同,其咨政职能是在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是结合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的,其咨政内容主要是为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建言献策,而不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出谋划策。
党校教研咨生成机制上的这种内在逻辑联系,也可以从其发展历程中得到佐证。党校创办之初,由于没有或很少有专职教员,教学工作主要由领导机关的负责同志兼任,其职能主要是教学,科研职能和咨政职能尚处于萌芽阶段。延安整风运动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和党的理论队伍不断壮大,党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专职教师队伍,因而也才有可能对中国革命、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专门理论研究,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和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咨政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更加重视党校的咨政职能,中央党校、各级地方党校正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智库,咨政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逐渐形成了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的格局。
综上所述,党校教研咨一体化是在培养党的领导骨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学是党校的第一职能,也是教研咨一体化的原点和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研和咨政的特色与作用。将教学定位为党校的第一职能,并不意味着否认科研和咨政的重要性,事实上三者都很重要,共同构成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功能性基础。而且,科研职能和咨政职能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殊的运行方式和作用规律,使得有关部门能够根据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以供党和政府决策参考。但是,党校科研和咨政的立足点、重点还是紧密结合和依托教学进行的,这既是党校科研和咨政的重要特色,也是其独特优势。笔者认为,党校教研咨生成机制上的这种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从源头上决定了教学、科研和咨政具有一致性,是党校的三项基本职能,其本身就是一体化的。也就是说,教研咨一体化是党校固有的内在属性和根本要求。
二、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作用机制
党校教学、科研和咨政三项基本职能一经生成,就处于不断相互作用之中,并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共同发展。研究教研咨一体化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觉地推进其一体化发展。
(一)相互依存、相互规定
首先,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也是科研和咨政的“根”,科研和咨政是在教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只有将三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党校的重要作用。党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员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是科研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教学成果特别是对当前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是党校咨政的重要依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教学,党校的科研、咨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科研是党校教学和咨政的坚实支撑。“只有把一些重大问题从思想理论上搞清楚、弄明白了,党校教育培训才能真正做好。”〔2〕党校教研人员只有在开展深入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咨政建议。离开科研,教学和咨政就失去理论支撑,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再次,咨政是党校教学和科研的强力推手。咨政既是教学和科研的助推器,也是它们的重要落脚点。离开咨政,教学和科研就不能有效发挥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重要作用。
党校教研咨不但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规定。党校科研之所以不同于科研机构的科研,党校咨政之所以不同于专门咨政机构的咨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党校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围绕教学搞科研、立足教学作咨政,是党校科研、咨政的基本定位和重要特色。离开教学,科研和咨政就没有了特色,也就失去了优势。科研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咨政的方式、重点和效果。咨政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导向,决定了教学和科研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二)相互包含、相互促进
首先,教学中包含科研和咨政的因素。在课堂研讨式教学中,研究和讨论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题研究式教学中,理论教学与课题研究合二而一,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员研究问题的过程,课题研究过程也是教学过程,教学研究成果则是咨政的重要素材。在专题研讨班特别是咨政类专题研讨班的教学中,理论教学、专题研究和对策研究融为一体,研讨成果是理论创新和咨政的重要内容。其次,科研中包含教学和咨政的因素。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学员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教学特点和规律研究等,都是科研的重要内容。咨政课题研究特别是党委政府委托的重大课题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等,是科研的重要着力点。学员结合教学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和咨政研究,是科研的新途径和新方式。再次,咨政中包含教学和科研的因素。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是咨政的基本素材,党校向党委和政府报送的政策咨询和决策建议,大部分是由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而成的,教研人员和学员则是党校咨政的主力军。
教研咨不但相互包含,而且相互促进。一方面,科研能够增强教学的理论深度和学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咨政可以推动教學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学工作能够始终站在理论前沿、政策前沿和实践前沿。把科研和咨政融入教学中,还能够丰富班次设置和创新教学方法。目前,各类专题研讨班和研修班已经成为党校的重要班次,研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已经成为党校教学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教学能够推动科研和咨政的开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的深入研讨,不仅有助于学员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也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进决策”就是这一关系的生动写照。
(三)相互转化、相互成就
党校教研咨的相互促进,必须经过相互转化才能实现。可见,相互转化是教研咨一体化的关键环节之一。科研成果只有经过转化,才能进入课堂。一般来说,科研成果不能直接进入课堂,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教学内容。因为科研成果学术性强,讲授时必须进行话语转换,以使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践也充分证明,如果把科研成果直接搬进课堂,教学质量就得不到有效提高,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
教学问题经过转化才能成为科研课题。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合二而一,但党校科研部门管理的科研课题要经过申报、遴选和审批等程序才能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这种有组织的科研课题具有基础性、普遍性和前瞻性等特点,不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只有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教学问题,才能确立为科研课题。
咨政课题经过转化才能进入教学和科研中。咨政课题要进入教学和科研中,必须符合党校特点和教学科研需要。因为党校教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科研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二者都具有较强的宏观性。一般来说,只有宏观战略层面的咨政课题才适合融入科研中,只有契合教育培训需求的咨政课题才能转化为教学研讨的主题。
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只有经过转化,才能成为对党委和政府有价值的咨政报告。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与咨政报告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较大的不同,前二者侧重于理论性,后者侧重于应用性。咨政报告有其固定格式和写作要求,仅就内容而言,也绝不能简单地把教学研讨成果和理论性很强的科研报告呈送给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看洋洋万言的研究报告和过于细致的理论分析,必须主题明确、简明扼要、具有可操作性。
教研咨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必然导致两个正向结果。一是相得益彰、相互成就。教学因科研和咨政而实现质量提升,科研因教学和咨政而深化发展,咨政因教学和科研而彰显特色优势。二是一体化推进、融合发展。从党校工作整体上来看,教研咨的相互促进和相互成就,实现了“出人才、出成果、出良策”的有机统一,推动党校在为党育才、为党献策中作出更大贡献。
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作用机制表明,所谓“一体化”并非三者直接合而为一,而是教学、科研和咨政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和协同发展。实现教研咨一体化,必须立足党校定位、突出党校特色、发挥党校优势,构建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咨政为推力的一体化格局。笔者认为,党校教研咨之所以能够一体化和必须一体化,其内在根据在于三者使命高度一致、内容高度契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校为党服务的基本方式,也是教研咨共同的本质要求。党校教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以马列主义的理论与实际来教育干部”〔3〕,不断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抓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4〕科研和咨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根本的就是“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做好理论研究、对策研究这个探索规律、经世致用的大学问,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等方面推出高质量成果”。〔4〕可见,党校教学、科研和咨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具体方式虽然不同,但其根本要求是高度契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既是教学的主题和中心内容,也是科研、咨政的主题和中心内容,因而成为教学、科研和咨政的共同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成为教研咨一体化的重要纽带。
三、教研咨一体化的实现机制
党校教研咨一体化虽然有其内在根据和客观要求,但并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不仅需要通过教研人员和学员的能动活动才能够变成现实,还需要一系列体制机制来保证。概括地说,党校要推进教研咨一体化,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加强主体建设,充分发挥教研人员和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教研咨一体化关键在人。“党校系统有一支高素质教研队伍,有大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员”〔4〕,他们是教研咨一体化的主要承担者,而要实现教研咨一体化必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要调动和发挥教研人员的主体性。教研人员既是教学主体,也是科研主体和咨政主体,他们的科研成果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教学中,而他们在教学中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自然也会成为其科研内容。教研人员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咨政报告,对党委和政府委托课题的研究反过来也会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推动教研咨一体化关键在于教研人员。实践中,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充分调动和发挥教研人员的主体能动性。一是强化一体化意识,增强主体自觉。党校教研人员要深知,推进教研咨一体化既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客观需要,也是搞好教学、科研和咨政工作的必然要求。为此,各级党校要引导教研人员增强主体自觉,养成教研咨一体化的思维方式和教研习惯,变“要我一体化”为“我要一体化”。二是提高主体素质,增强一体化能力。实现教研咨一体化,关键还在于提高教研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教研咨一体化的能力,即要善于将教研咨有机融合起来,做好三者之间的对接和转化,用科研和咨政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将教学成果提炼升华为科研成果和咨政成果。
其次,要利用和发挥好学员的资源优势。党校学员既是教学、科研和咨政的主要参与者,也是党校独有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咨政资源,实现教研咨一体化,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学员的资源优势。与一般教育培训对象不同,党校学员大多处于改革、建设和发展的第一线。他们不但了解社会、了解实际、了解群众,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教学、科研和咨政中,将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学员的实践优势有机结合,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既有助于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也有助于加强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形成高质量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咨政成果,在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来自基层单位的学员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决策落地生根的组织实施者,也最了解其执行情况,知晓存在问题的痛点、堵点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许多学员还是国家宏观战略决策的参与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是经常作决策和参与决策的人,具有一定的决策经验,懂得决策的特点和规律。“利用好学员这个独有的资源,创新学员参与决策咨询的机制,让经常作决策的人为决策研究提供‘金点子、开出‘好方子”〔4〕,有助于决策咨询更加精准、有效。
(二)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研咨一体化体制机制
党校要持续有效推动教研咨一体化建设,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没有刚性的制度和机制来约束和保证,教研咨一体化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从主体层面来看,由于教研咨是同一个主体,实现一体化相对容易。而从机构层面来看,教学、科研和咨政工作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而且这三项工作又往往由不同的校领导分管,因而要实现教研咨一体化,除了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外,还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如建立健全“教研咨一體化联席会议”机制。联席会议可以由校领导主持,也可由教务部门、科研部门负责人等轮流主持。参加人员除了应有教务、科研、咨政部门的负责人外,还应有学员部门负责人、相关教师等参加。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例会,由教务、科研、咨政三个管理部门分别通报本学期班次设置、教学安排、科研课题立项、咨政计划等情况,使与会人员对教研咨总体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协调解决好教研咨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每学期教学工作结束后,教务部门应把本学期教学中提出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咨政部门和有关教师研究参考。科研部门也应定期将课题研究情况向教务部门、咨政部门和相关教师通报,供他们参考,以期形成教研咨有效衔接、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协调发展机制。
其次,建立健全合作机制。党校一要主动与党委和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联系沟通,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与战略部署,并将其作为拟定教学专题、科研课题和咨政选题的重要依据。二要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决策咨询机构的联系沟通,建立健全相对稳定的信息交流和成果共享机制。三要加强上下级党校和兄弟党校之间的联系与协作,发挥党校系统在教研咨一体化推进中的整体优势。
再次,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教研咨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对优秀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咨政成果要一视同仁,并给予必要的奖励和资助。优秀教师评选既要有教学质量方面的要求,也要有科研水平和咨政贡献方面的要求。党校创新工程项目和资金应重点向教学、科研和咨政部门倾斜。
(三)加强平台建设,为推动教研咨一体化提供强力支撑
党校要推动教研咨一体化,必须加强相关平台建设,特别是教研咨三大平台的一体化建设。
首先,打造特色教学平台。教学平台是党校教研咨一体化的基础平台。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国家工作大局,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教育培训,提高学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是党校为党育才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方式,也是党校科研和咨政的重要平台。研究式教学是教研咨一体化的有效实现方式。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这种教学形式的最大特点是以课题研究为中心,围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把教师的“教”与学员的“学”、课堂讲授与课题研究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不仅深化学员对理论的认识,而且提高其分析研究重大问题的能力。党校教学中形成的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以报送上级党委和政府作为决策参考。专题研讨班也是推动教研咨一体化的重要平台。该班是根据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举办的专设性班次,兼具教学、科研和咨政三项职能。通过教学,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提升了能力,是“出人才”;通过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是“出成果”;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咨政报告,是“出良策”。
其次,打造特色课题研究平台。党校要充分发挥科研课题的导向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为教学和咨政提供坚实理论支撑。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理论前沿问题,咨政涉及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特别是社会热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应作为重点科研课题优先立项,并要配置较强科研力量进行专题研究,以努力形成重点科研成果。党校还应对教研咨一体化进行专题研究,探索教研咨一体化的特点、规律和体制机制。党校科研课题应向学员开放,并将其贯穿于学员在校学习的全过程中。
再次,打造特色咨政研究平台。各级党校都应有专门机构负责咨政的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咨政研究的选题、规划、组织、协调。各级党校在开展咨政研究时,应密切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做好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提炼和转化。一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重大现实问题和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的前瞻性、对策性研究,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除完成党委和政府的委托课题外,党校还可以向党委和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征集咨政选题,必要时还可以与政策研究部门和有关单位合作进行咨政研究。二要加强智库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咨政研究人才和善于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咨政建议的教研骨干。三要努力办好多种形式的内参刊物,及时将相关教学科研成果报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四要注重发挥学员在咨政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学员参与咨政研究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加强教研咨一体化平台建设,关键在于打通教研咨平台,破除部门壁垒,清除体制障礙,“加强教学、科研、决策咨询工作融合、内容融合、参与主体融合”〔5〕,努力实现多平台的资源整合。科研管理部门和咨政管理部门应提前介入教学活动中,参与教学课题设置和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利用教学成果;教务部门要参与科研课题立项和咨政报告选题的研究讨论,并协助科研部门、咨政部门做好教学成果向科研成果和咨政报告的转化工作。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印发 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19-11-04(03).
〔2〕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09):3-1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7册〔J〕.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9.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求是,2023(07):4-13.
〔5〕王 飞.推进党校教研咨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8(01):88-92.
责任编辑 王桂芳
〔收稿日期〕 2024-02-28
〔作者简介〕 赵理文(1954-),男,河北涉县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原中共中央党校干部教育学院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干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