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与路径
2024-05-24林于良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重大的原创性理论话语,有着鲜明的生成逻辑,即新质生产力是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内在要求、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生产力理论的必然结果、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课题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内涵极为丰富,与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本质要求高度契合。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打通束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资源根基等方面下功夫,全面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2-0064-07
马克思指出,与“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1〕591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而竖立其上的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见,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表明,人类经历的每一次现代化浪潮都离不开生产力的推动,以生产力跃迁为核心推动现代化建设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必然要构筑在强大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特征,更具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18,其需要的生产力必然同传统生产力有本质区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时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创造性提出并深刻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核心要素、本质要求等,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3〕。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高度契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因此,从学理层面探析新质生产力的生成逻辑、厘清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重大的原创性理论话语,新质生产力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既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生产力发展的接续探索,更是新时代基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伟大理论创造。
(一)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的内在要求
任何新的科学理论的形成必然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4〕19,马克思恩格斯著述中蕴藏内涵极为丰富的生产力理论,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揭示了生产力本质上是劳动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对象化的客观力量,强调其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5〕概念的直接原因,就是要为东北全面振兴增强发展新动能。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扬弃”,代表着更先进的生产力发展形态,实现了生产力发展形态质的跃迁。二是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由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等多种基本要素决定的〔6〕53。从基本构成要素上看,新质生产力也是以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整体性跃升为基本内涵。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技术”〔7〕。事实上,科学技术的应用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关键看科学技术是由什么阶级主导。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既充分肯定了资产阶级运用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又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运用科学技术实施剥削和掠夺、迫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36的事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等特征,创新在其中起主导性作用,这对中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意义重大,而包括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内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理论。
(二)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生产力理论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传承性,“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8〕540。回望历史,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先验的”抽象存在物,中国共产党推进生产力发展的百余年实践为其提供了经验支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生产力理论的必然结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已经意识到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落后从根本上看主要是现代化的工业太少、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他因此进一步强调,“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9〕。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彻底改变因“三座大山”压迫而形成的贫穷落后局面,毛泽东特别强调重视科学技术创新,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是依靠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而赶上最先进国家的,我们国家也要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而且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打好“科学技术这一仗”〔10〕。这一时期虽然我国遭遇西方经济封锁,但是仍然取得了不少重大科学技术突破,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1〕,要求加强我国科学技术体制改革,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要求加强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先进的科学技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从党的建设高度进一步强调,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将科教兴国提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这一时期,国家还制定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法规,注重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高度肯定了科学技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作用,强调“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12〕,要求制定明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要求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等。由此可见,从“第一生产力”到“先进生产力”再到“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生产力发展百余年实践的接续探索,具有历史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简单的从旧生产力向新生产力转型的过程,而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基础上实现的生产力质的跃升,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
(三)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时代课题的现实需要
科学理论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其“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8〕1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基于对国内外局势变化的深刻把握而作出的前瞻性谋划,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破解经济发展现代化转型难题、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从国际局势看,当前,世界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大国博弈日趋白热化,世界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世界经济复苏迫切需要有新引擎的推动。因此,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好地把握机遇、赢得发展主动权。二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能否如期实现这个伟大发展目标关键在于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转型,而经济发展的现代化转型目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挑战。这些挑战都直接指向了生产力问题,这就必然要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探寻新的生产力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3〕,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国内有效需求、促进新业态的不断涌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畅通国内大循环等,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支撑力,打开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天地。三是洞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科学结论。从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历程看,西方现代化国家正是抓住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机遇,实现了生产力的大幅跃升,而我们错失了两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国家蒙辱,人民蒙难”〔13〕。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影响其向纵深推进的制约因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拉开序幕,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技术、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蓬勃发展,少数西方国家企图利用先发优势掌握的核心技术形成垄断地位,通过禁运、断供、打压等霸凌方式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引擎必然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如果我们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的发展机会再次失之交臂,那么将严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瞄准全球科技发展方向顺势而为,坚持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中国发展的瓶颈制约,力争缩小发展差距,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内涵,在实践中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因此,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刻的逻辑必然性。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实现高质量发展”〔2〕20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使其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新质生产力是坚持创新发展的先进生产力。从发展动力看,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驱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此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引导全社会按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加强原始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各类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到新质生产力领域,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各环节高质量发展。二是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先进生产力。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赖资本和劳动的大量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伴随较高的资源消耗、经济效益较低,还可能导致生态危机和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发生。与此不同,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必然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生产机构、高品质的生产资料等,涉及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各类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是坚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能够在实践中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竞争新优势。三是新质生产力是创造生产力增长新路径的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实践方向发生重大变革,要求探寻经济增长新路径。具体而言,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充分发挥新产业、新业态的主导作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当前,新产业、新业态主要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世界一流芯片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业。这类产业飞速发展并在产业体系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必将突破传统生产的空间限制,拓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以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或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发展。
(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但是,西方现代化以资本逻辑为核心,追求剩余价值是其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目的,因而无论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多高,其在本质上都不是新质生产力。从西方现代化进程看,资产阶级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极为严重,即在资产阶级一极是财富的不断积累,而在无产阶级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6〕744等的无限积累。不仅如此,为实现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增殖,部分资本主义国家还通过发动侵略战争、推行黑奴贸易、建立殖民体系等方式,在全球疯狂掠夺推进西方现代化的各种资源。与西方现代化不同,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就没有侵略他人的基因,中国式现代化绝对“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14〕,走的是和平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人间正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2〕19,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个本质要求,促进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从而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动能。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财富不断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实现生产力质的跃升有利于社会财富的总体增长。新质生产力注重发展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整个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还可以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确保社会财富持续增长、扩大社会财富的总量,进而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新平台。共享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之一,共享发展体现的就是逐步实現共同富裕的要求。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探索与奋斗,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所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也应当由全体人民共享。也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科学布局产业链,逐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打造更公平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全体人民共享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提供平台保障。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机遇。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虽然已明显增强,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新征程上可以借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契机,补齐各类发展资源短板,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
从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上看,现实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就是作为劳动者的人调动自身的自然力作用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过程,但是如果人们改造自然的行为违背了自然规律、突破了生态环境阈值,自然界每一次都会毫不留情地“对我们进行报复”〔4〕560。可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确保生产力正常发展的基本条件。西方现代化受资本逻辑的支配,为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对资源环境和生态资源实施毫无节制的索取和压榨,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又会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危机〔15〕。着眼于西方现代化割裂人与自然、割裂代内发展与代际发展的前车之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致力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但是传统生产力已显露出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发展效益低等弊端,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黑色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体而言,新质生产力以可持续资源为劳动对象、以数字技术等为劳动资料、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为劳动者,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实现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的优化组合及跃升,致力于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在全社会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极大地提升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而可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新质生产力蕴含深厚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中重大的原创性理论话语。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在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资源根基等方面下功夫,从而全面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
(一)改革赋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史可知,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同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更好地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一是坚持党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全面领导。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均有较大差异。因此,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优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使其指导各地区坚持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大格局。具体而言,中央层面可以成立新质生产力推进机构〔16〕,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统筹负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顶层设计、政策制定、督查考核等工作,对各地方做好相应指导,引导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例如,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地区在科技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产业要素集聚水平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以通过示范区建设引导这些地区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走在前、做示范;东北地区工业体系比较齐全、配套链条相对完善,拥有一批打造“国之重器”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不断以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中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壮大现代制造业集群,全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辟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总之,我国不同地区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差异化动力源,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有效的区域优势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二是完善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揽子配套政策。国家要加快出台鼓励和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配套政策,营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社会氛围。例如,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如何进行精准分类,如何从税收、贷款、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支持,对发展成就突出的市场主体给予何种政策性奖励等,应通过政策设计予以明确。同时,政府应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参与新业态投资的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三是构建科技创新领域的新型举国体制。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关键地位,是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获取不竭发展动力的重要条件。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确保新质生产力锚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因此,要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眼生产力发展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障碍,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领域的体制机制建设,明确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主体在科技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二)产业推动:构建以新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马克思在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决定作用的同时,也指明了生产关系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回望人类历史上的数次工业革命,大都源于特定产业的技术革新,而这种产业技术革新对生产力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17〕,从而使这些特定产业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坚持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抢抓机遇,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表征,是形成新质生产力、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性领域,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建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因此,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就是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要大力发展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的意义重大,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与数字经济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融合的创新高地。其次,要大力发展与生态经济相关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具有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底色,要适应其发展要求,推动以氢能、太阳能、风能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创新,培育和壮大光伏、锂电池等绿色环保产业,打造生态产业融合集群。再次,要大力發展与健康经济相关的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和政策配套,推进生物技术、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健康经济高速发展。最后,要大力发展与工业经济相关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的方向入手,着力推动集成电路、智能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芯片等高端制造业加速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发展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此外,也要注重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朝阳产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人文经济,以文化为支点创造产业发展新需求。
二是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为新质生产力持续注入发展动能,需要超前规划、未雨绸缪,但是未来产业大都处于“稚嫩萌芽”状态,成长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在发展未来产业时要提升前瞻性规划和精准识别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前布局那些具有高成长性、先导性、颠覆性的未来产业,全方位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以赢得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具体而言,可以尝试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行区,通过试点先行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然后再进行经验推广,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提供科学指导。可以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的地区建立未来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为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我国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等需要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离不开传统产业的高质量供给。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绝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18〕,而是要顺应市场现实需求,运用新技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方向转型发展,使其凸显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教育支撑: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资源根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8〕519。可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且具有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应用者。教育是发展生产力的基础,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抓教育不行,必须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培育创新型人才,不断提升劳动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是着力培育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教育发展不仅不能落后,还要同技术赛跑,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导向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聚焦科技发展前沿,系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各类拔尖创新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不断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优势学科前沿知识融入教学内容,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急需紧缺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发展的未来方向,而站在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大多具有宽广的视野、深厚的科学素养、前瞻性的判断能力,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少数”。新时代新征程,要根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带动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同时,要加强青年科研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通过学术传承和梯队建设等,不断完善青年科研人才培养机制,形成“师徒型人才链”,着力培育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等,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是着力健全教育对外开放体系。新时代新征程,要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招聘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世界一流的创新平台,让更多的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从而打造世界一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全面振兴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3-09-10(0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8.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0-131.
〔10〕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1.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12〕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01.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
〔14〕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23-03-16(02).
〔15〕林于良.论中国道路的文明逻辑〔J〕.理论导刊,2021(10):47-51.
〔16〕程恩富,陈 健.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J〕.当代经济研究,2023(12):14-23.
〔17〕任保平,王子月.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与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4(01):3-11.
〔18〕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01).
责任编辑 徐 芳
〔收稿日期〕 2024-03-1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9ZDA022);苏州科技大学“本科教学工程”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23JG-16)。
〔作者简介〕 林于良(1989-),男,江苏张家港人,苏州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聘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