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4-05-24许云霞

高考·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环境教育高中地理策略

许云霞

摘 要:地理是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内容。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背景下,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仅要做好地理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思维,建立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目前,在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习,同时涉及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多个方面,需要切实做好环境教育的融入,使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能够进行环境观察、思考,真正认识生活、认识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策略

现代高中地理教育中,要求教师做好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能够做到身体力行,真正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地理学科中也涉及多个方面的环境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因此,要求教师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需求,针对性地制订教育教学方案,在环境教育有效融入的基础上,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需要切实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而生态环境保护又是一项全民工程,需要提升全体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高中教育作为我国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学生正确认识、正确思维、正确习惯与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因此,在高中教育中便需要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培养。实践中,需要对高中教育各个学科进行有效利用,通过学科载体来完成环境教育,实现面向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习惯的养成。同时,环境教育在高中教育中的开展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促进学生综合全面成长,打造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

具体来看,地理是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并有着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同时涉及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社会地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学习,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带领学生对人类生活环境进行探索。由此可见,高中地理学科更适合融入环境教育。实践中,要求教师切实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结合地理学科特点,针对性做好环境教育的融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成效。

从高中教育中诸多有关环境教育的学科来看,地理学习与环境教育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人地关系的探索作为主要内容与学习线索。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切实把握好地理学科的深层次内涵,切实做好环境教育在地理教育中的融入,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仅仅能够掌握地理知识,也能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与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1]。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環保习惯

地理是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是组成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背景下,同样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但从过往高中地理教学来看,往往会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这使得教学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学生分数与成绩方面,忽略了学生个人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在目前高中地理教育中,环保相关内容被纳入高中地理教材中,需要教师能够重视起这部分内容,切实做好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融入,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环境保护习惯,也能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在人类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利于顺应教育潮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目前,在现代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对学生环保素养与环保意识进行培养,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方向。同时,开展环境教育工作,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长期发展,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此来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模式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工作,往往更多关注地理知识的灌输,未能够正确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不能够建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在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对环境教育内容进行融入,一方面是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也是顺应教育潮流的关键改变,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

课程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生学习中使用最多的资源。教材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性元素,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期间需要重点把握好教材内容,需要以教材为切入点,针对地理教学中所涉及的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之后,同步把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做好加工与处理,以此来提高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教师可在环境教育中对多元化的教学设备进行利用,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展示教材内容,提供给学生更加直观、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再之后,教师可设置“城镇”这一主题词汇,让学生从美丽城市参观之旅这一角度切入进行学习。

第一,教师可整理城市发展中的各项资料,包括城市中的建筑景观,城市代表性内容,城市经济发展数据等。通过以上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全面地了解到城市的发展,把握城市的建设演变历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学习中,并为学生后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在教师完成对城镇相关内容的介绍后,除了向学生展示城市发展带来的好的一面外,也需要向学生展示在城市发展建设中一些不合理行为带来的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例如,在工程建设中伴随着噪声污染、粉尘污染、光污染等问题,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多伴随着污水排放等问题。通过以上好与不好两个方面的比对,强化学生的体验和认知,也能够让学生理性辩证地看待城市发展,不仅仅是享受城市发展建设带给学生生活的便利,也要反思这一过程中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

第三,在完成以上内容的教学后,教师结合本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升华与总结,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反思和内化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小事做起。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每日环保行动打卡,在身体力行中逐渐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习惯。

由此可见,教材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也是高中地理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支持。在环境教育中,需要教师切实做好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以教材为切入点,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

(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环境教育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同时体现着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方面,这使得地理学科对比其他学科有着更大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在此基础上,为全面提升高中地理教育教学质量,需要教师做好地理教学方法的革新与优化,加强教学中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合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环境教育,提升教育成效。

第一,教师可通过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应用来完成地理课程的导入。例如,在教学《环境与发展》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通过视频素材的方式来完成本节课知识内容的讲解。其中,针对本节课第一章节所提到的人们主要环境问题,教师便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载体对章节中的案例进行展示。其中,结合学校具备的教学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通过可选择应用3D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真实的场景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官,也能够使学生在面对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等问题时,可以形成更加真实、更加直观的感受,也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在学生进行后续知识学习时,同样保持着更加认真的态度。之后,随着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带来人们生活的严重负面影响后,学生方能够真正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再之后,在完成对自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讲解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进行讲解,可选择制作流程图表、制作动画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破坏背后反映的人为因素,以此来进行反思,也能够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可规范自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

第二,在完成了对本节课现象层面知识内容的讲解后,教师可结合“环境”这一主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思考如何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解决,从问题的思考转变为行为的思维,也能够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主题。其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并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具体的任务。例如,如何解决城市污水问题,如何解决建筑工程污染问题等。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给予学生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的空间和机会,并在学生真正思考中不仅仅是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也能够将其转变为一种行动和方法论,达到身体力行的教育效果,真正实现环境教育目标。

由此可见,在现代网络信息背景下,客观上促进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在很多领域和行业中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模式。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为达到更理想的效果,同样需要做好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三)在理论实践结合中加强环境教育

高中地理教学融入环境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地理学科因其性质问题,也反映出了地理学科的双重属性。因此,这就需要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实践中,切实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尤其是在融入环境教育的过程中,环境教育所涉及的知识同学生日常生活以及人类活动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对这些现实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实现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养成,也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同步提升学生面对地理知识时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

具体来看,构建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实践课堂对比传统模式下受到应试教育思想影响的知识灌输课堂有着十分显著的优势,更有利于在教育教学中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课程改革素质教育背景下,同样针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需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切实把握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同样能够对这一目标进行落实。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地理环境教育的探索中,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于自身的问题与不足,发现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然后针对各类问题提供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之后,在学生完成了调研报告后,同样可使学生更加认真地跟随教师的步伐,并在教师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摆脱过去被动接受的状态与处境,能够进行更加深刻的思考,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深化学生的环境教育理解[3]。

(四)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

课堂是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平台,是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的基础所在。地理作为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地理学科本身也与环境教育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二者中反映出了诸多相通之处,且二者的发展方向也有着部分一致性,均会带来人们意识方面的影响,均会产生人们行为的改变,促进人与自然更和谐地相处。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往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针对地理教材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同时在教材的基础上也需要做好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其中,可选择对网络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应用,并分析考量学生在长期学习成长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所掌握的知识,然后对学习的契机进行捕捉,提供教师的科学引导,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激发。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在教师的引導和启发下进行更加自觉的学习,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自身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实现环境教育目标。

例如,在教师组织学生学习《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合理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环境危害的纪录片,之后一并搭配相关数据,通过直观的视听体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不合理活动的严重性,直观感受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其次,结合以上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从生活角度出发,对与自身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生态环境危害事件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构建相关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中尝试通过实际行动对生态环境的问题进行处理。如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分析工业生产水资源污染问题等。通过采取以上措施,能够带给学生更加直观、更加丰富的体验,也能够提高环境教育的说服力,切实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也能够在完成学习后达到身体力行的效果。

(五)在课外活动中体验与深化环境教育

课外活动是高中地理完整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情况下,课外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通过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环境教育,也能够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成果。具体来看,通过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环境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更加深度地了解到生态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与负面影响,能够摆脱侥幸心理,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的严峻性以及同自己和每个人的联系,实现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在长期学习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主题活动中。在主题活动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切入,引导学生对存在于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研,采取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在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这些与自身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同时,在活动中也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并不只存在于书本上,而是需要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纪录片,从这些学生很少接触,但真实存在的环境问题出发,打破学生的固有错误认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可以更全面、更充分地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环境教育成效[4]。

(六)明确环境教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过程中,为达到更理想的环境教育效果,要求明确地理环境教育的目标。通过目标的设置,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具体的方向和线索。其中,教师对地理环境教育的目标进行设置,需要保证目标的可行性,然后以此为前提整合多种教育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环境教育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具体来看,清晰目标的设置便是要在学生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指导,然后使学生能够在这一方面的指导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其中,教师同样需要面向学生针对环境教育中的深层意义进行讲解,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环境教育的接受和理解,让学生可以在环境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环境保护的习惯。

教师在对地理环境教育目标进行设置的过程中,要求具体分析班级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目标制订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灵活性。例如,在教学“植被与土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切入,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植被与土壤的重要性。之后,在该目标的导向下,开展具体知识讲解。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假设,让学生思考当出现了土壤污染问题后,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如土壤污染伴随着的养分与水分流失,使得植物不能够正常生存。在土壤破坏后,也会影响粮食的种植,在植物破坏后则会带来风沙的入侵等。然后,结合以上的假设说一说哪些人类活动会带来土壤和破坏。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不合理的化肥使用,在工业生产中固体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理等,均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土壤破坏。之后,在完成了以上知识点的讲解后,教师再一次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当实际出现了土壤的污染破坏问题后,如果不能够对其进行妥善处理,在持续恶化下又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以及结合这一方向,应当如何对出现污染和破坏的土壤进行处理,以及如何避免出现土壤污染问题,将对问题的反思转变为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论,然后再落实到学生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从自身出发保护环境[5]。

(七)寻找更有利的教育资源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中,为提升环境教育的质量与成效,需要教师找寻更有利的教育资源,强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具体来看,可定期组织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教育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分析环境教育的常见问题,把握问题处理方法,积累正确的教育经验。同时,在活动中也能够对成功的环境教育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案例中所反映出的环境教育资源进行收集与整理,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融合利用。此外,也需要利用好网络渠道,关注生态环境有关的社会热点话题,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时性,以此来提升环境教育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教育是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是组成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现代高中地理教学中,为全面提升教学的质量、成效和价值,促进学生综合全面成长,需要认识到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做好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开展,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育人目标,针对性制订环境教育的方案策略,提高地理教育的整体质量成效,实现立德树人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蘇德彪.基于人地协调观的高中地理课堂环境教育:以“水循环”知识点为例[J].环境教育,2022(9):58-59.

[2]田晴,毛旭锋,魏晓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23(19):73-76,80.

[3]李君琳,赵承美,吴婷婷等.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途径研究[J].环境教育,2022(12):57-59.

[4]代雅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策略研究[J].智力,2023(29):152-154,170.

[5]徐玲玲.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和融合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2(16):52-53,56.

猜你喜欢

环境教育高中地理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谈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