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2024-05-24何家彩

高考·下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高中策略

何家彩

摘 要: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而当下文言文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文言知识的梳理与积累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一线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与教育理念,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语文各模块的教学中去,以促进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了大量的篇幅,必修教材,每一册都有一个的文言文专题单元,精选古代经典文章。选修教材中有两本书是专门的文言文教学。一本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本为《先秦诸子散文选读》。在高考中,文言文的考查是全国卷的必考内容,占到了19分的分值。无论是从学生综合素质角度,还是从高考角度来讲,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至关重要。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提出了語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成了语文各模块教学的关键[1]。这就要求一线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而反观当下的文言文教学,并没有企及到核心素养的高度,依旧是基本文言知识的梳理积累,甚至死记硬背。本文针对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前提,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进行解读,以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立足文本,关注语言的审美、建构与运用

(一)追根溯源,由形到义,深入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

汉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它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语言,它是中国人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符号,是中国人的标志之一。

“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2]”

——许慎.《说文解字》

“仓颉造字”是汉字的最早起源,到殷商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汉字已经较为成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古文字的构成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其中“象形、会意、形声”三种造字法,对于理解文言词汇,了解古人用词的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文言文运用的是古代语言以及语法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古代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追根溯源,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提高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语言运用的能力。

以《陈情表》教学为例:“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在讲解此句时,“除”解释为“授予、任命之意”。学生很难理解,因为此义项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相差甚远。但是通过字源的探究就会发现,“除”的小篆字形为,形声字,从“阜”,“余”声。《说文解字》:“殿陛也。从余聲,直魚切”。由此可见,“除”本义是“宫殿的台阶”,形旁“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由此延伸出与官职相关的“除”是“拜授官位”之意。

以点带面,补充讲解文言文中常见字“鄙”。“鄙”和“除”不同的是一个是左“阝”,一个是右耳“阝”。位置不同,形旁代表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了。“鄙”甲骨文字形为,上半部分“囗”,表示聚居地,下半部分,表示“仓库、仓廪”,本义是“垦荒耕种的农村边邑”。小篆字形为,左边依旧表示“仓库、仓廪”,右边为“邑”,增强了“村落,乡邑”的含义。由此可以引申出“边境”“粗陋、浅薄”“轻视”之意。

除此之外此文中“而刘夙婴疾病”中的“婴”,是会意字。从女,从賏。“賏”古代是妇女的装饰品。本义是妇女颈饰,类似于现代人戴的项链。由此引申出“缠绕、环绕”之意。“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形声字,从矛,今声。本意矛柄,矛在仪仗中用,用于迎接贵宾等场合。用仪仗表示对来宾的珍视,引申为“怜悯、怜惜”。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在不同语境中判断词义能力。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汉字的特点及发展规律,理解中国方块字蕴含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因声求气,吟咏玩味,体会祖国语言的音韵美和文化美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3]”由此可见读书的重要性。每一篇文言文都有自己独特的音韵之美,这种美只有通过不断地诵读才能体会得到。比如,在进行《将进酒》教学时,可以先把濮存昕版的朗诵放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音乐和诵读营造的氛围中,初步体会李白开始时郁郁不得志,醉酒后的狂放,到最后的激越愤懑不平。接着让学生,在无音乐的情境下初读文本,这个时候学生可能读不出不平之气,豪放之气。最后配乐读,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就能体会到“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沉痛压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乐观,“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雄壮,“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潇洒不羁。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读出重音、轻声、情感起伏。整篇文章的旋律跌宕起伏又一气贯通。让学生在诵读中领会李白胸中的那种豪放洒脱,潇洒不羁,在诵读中感受盛唐的浑厚雄壮之气,体会文章的音韵、节奏之美。

(三)活学活用,开展课堂实践活动,提高对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

学以致用,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自身的运用上。这样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能在不断地“学——用——思”的循环中得到培养。

比如,在《陈情表》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次主题为“李密能否成功说服晋武帝的”课堂辩论赛。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李密能说服晋武帝”,反方观点“李密无法说服晋武帝”。双方围绕自己的观点,合作讨论,派代表发言,针对对方观点进行合理辩驳。结束以后教师进行适当的点评,引导,让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辩论的技巧,掌握论证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让自己的论述更有说服力。

在《荆轲刺秦王》中,对于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的,可以进行一次文学创作,以课本为基础,由荆轲刺秦准备阶段、到出发场景、到秦朝堂突变、到最后的失败,通过对过程的分析,结合時代背景,谈谈荆轲刺秦失败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分别有哪些。作为课后作业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一次三四百字的小作文训练。《滕王阁序》,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目中的王勃,《归去来兮辞》可以写一写对陶渊明生活态度的看法,这样的生活观对于当今时代有何意义,《苏武传》中苏武的遭遇和人生追求有何现实意义等。通过写作训练,提高语言表达的水平。

二、以问促思,讨论质疑,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人、事、物时所表现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思想、态度、方法等,思维能力是一个学生总体语文素养的体现。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思维开始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黄金期”。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提出富有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

(一)以问促思,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

有问才有思,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学生心中有了问题,有了疑惑,就想要解决,就会促使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深入研究文本,提出一些新颖的能引人深思的问题,那么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会大有裨益。

比如,《陈情表》要讲清楚作者陈情的原因就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要知人论世。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设置四个问题,“李密是何身份?为何陈情?向谁陈情?陈情的结果如何?”让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去预习文本,有了问题的引导学生就能主动思考,查阅资料。学生通过资料查阅发现李密是前蜀旧臣,生活在新朝晋朝,并且他面对的是一个生性多疑的新朝皇帝。朝代更迭,身份尴尬。新的朝廷采取怀柔政策征召前朝遗老,笼络前朝旧臣。而李密家中有相依为命,日薄西山的祖母要奉养,一旦应召,祖母朝不保夕。进退两难。《苏武传》中苏武身处绝境,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坚决不屈服?《项脊轩志》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中的“束发”指的是多大年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独立自主地思考,去讨论研究,获取相应知识。思维能力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发展。

(二)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

好的课堂应该是民主、自由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一个主导者,起到引导的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营造勇于质疑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

以《鸿门宴》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利用项伯夜访张良一事启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作为项羽的叔父,项伯为何要把这么重要的军事机密告诉给敌方的谋臣?”进一步探究学生又会思考“张良为何不私下与项伯一起逃走,而是把这个消息告诉刘邦?”接着思维就会把学生引领到对刘邦和项羽这两大军事首领的人物形象的思考上。通过一系列的思考质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从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各角度来探究人物形象。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去思考项羽在如此优越的军事形势下却一败涂地的深刻原因,刘邦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最后一步步统一天下,登上至尊宝座的原因。前者刚愎自用,不得人心,后者大智若愚,知人善任。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一直都是活跃的、灵动的,处于动的状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提升。

三、多手段结合,培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一)注重高中文言文中文化常识的梳理和积累

文化常识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对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文化常识是高考文言文必考考点,所以不管是从应对高考来讲还是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说,积累文化常识已经是当下必须做的事。

如《过秦论》中“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的“七庙”,在这里是指“宗庙”,宗庙是古代祭祀历代祖先的地方。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士大夫立三庙,士人立一庙,庶人无庙”。由此延伸用于宗庙祭祀的牲畜祭品,“牺牲”“太牢”“少牢”等。不同的祭祀对象使用的祭品规格不同,天子用“太牢”,诸侯用“少牢”。古代祭祀除了祭品之外还要用礼器。夏商周三代祭祀用的最重要的礼器是“鼎”。“鼎”乃国之重器,象征着天下一统。常说“定鼎中原”其中“定鼎”就是王朝建立,“鼎”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人三鼎。古代有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每一个人都要按照等级使用相应规模的祭品、礼器和庙制。而平民百姓地位则十分低下。除了祭祀礼之外,还有冠礼、及笄礼、拜礼等。中国几千年文明铸就的礼仪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为重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礼仪规范提供参考。此外还有“称谓文化”“科举文化”“地理文化”“天文历法”等。通过一点,不断延伸拓展,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二)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对于传统文化要深刻领会它的精髓,提炼它蕴含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以《师说》为例,这是一篇抨击当时社会不重视师道传统的议论文,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师道传统的挖掘。中国传统社会尊师重道,儒家把天地君亲师作为祭祀对象,可见人们对教师的尊崇。经过对师道传统的追溯,让学生了解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精神。再比如,李密的《陈情表》,重点挖掘传统孝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是一种人伦关系的表现。古代帝王讲求以孝治天下,关于孝的典故数不胜数。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孝文化都是该积极提倡的,并且要长久地传承和弘扬下去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味,使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根植于内心,树立文化自信,自觉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面

当今时代,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获取便捷,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有效的网络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扩大学生的接触面,提高学生认识。传统与科技相结合,打造不一样的文言文课堂。

《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大会》等经典文化节目的相继出现,也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创新的、更通俗化的、更容易为大众接受的方式。把这些经典节目引入课堂,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效利用。

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概念,转变教学理念,把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到高中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提升学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辉.深入文本情境提升语文核心素养[J].中学语文,2024(6):6-8.

[2]汤可敬译注.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8.

[3]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猜你喜欢

文言文高中策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政治课中的分层导学探讨
理顺高中政治课堂问题教学流程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