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架:幼儿园园本教研实施策略新探究
2024-05-24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实验幼儿园刘婷婷
文/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实验幼儿园 刘婷婷
鹰架原指饲鹰者栖鹰的木架,后引申为工地施工时用以撑托结构构建的临时支架和建筑脚手架。鹰架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相关联。
鹰架支持下的园本教研以“园本教研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为目标,遵循“学—用—研—评”一体化特点,将园本教研目标分解为“内化学习、变通运用和多元评价”三个子目标。分别从“资源范畴、课程策略、评价机制”三个维度研制相应鹰架。每个鹰架都由若干小工具组成,配有详细的使用方法,形成园本教研“工具包”,成为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桥梁。
一、资源范畴鹰架——支持教师理论学习
工具1:指南降落伞
指南目标(建议)关键词:
小班:在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中班:在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行走姿势。
大班: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做和行走姿势。
园本课程理念:
看见儿童,助力儿童在情境中学习
园本课程目标(实施策略):
小班:在游戏情境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中班:在游戏规则情境提醒下能保持正确的站、坐、行走姿势。
大班:在有意义的环境中经常保持正确的站、做和行走姿势。
园本课程目标(实施策略):小班:在游戏情境提醒下能自然坐直、站直。
操作要点:研读《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取各部分关键词,结合幼儿园课程理念与园本实际,生成园本课程总目标与各领域子目标及相关建议。
“指南降落伞”指向《指南》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依据“框架关键词”原理开发。提取框架关键词可以帮助教师在精读《指南》的基础上,梳理各部分要点,降低理解难度,解决教师在《指南》学习过程中重文字理解,轻逻辑分析的问题。“关键词+园本实际”有利于教师对《指南》要领进行更加深入地思考与内化,在重构的过程中对《指南》的应用进行园本化思考,形成个性化、精细化的园本课程理论指导锦囊。
工具2:领域活动孵化器
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聚焦的核心经验、聚焦的教学要素、对标指南。
对幼儿的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幼儿理解的难点、幼儿的个体差异。
对教学方法的分析:领域知识、幼儿能理解的知识、幼儿理解的途径。
操作要点:以各领域项目组为依托,学习3-6 岁儿童各领域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领域专业知识、幼儿领域学习知识与领域教学知识。
“领域活动孵化器”指向教师领域教学知识(PCK)的构建,有利于汇集教师集体智慧与教学经验,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将“教什么”与“教谁”进行深度融合,精准生成“怎么教”,促使教师不断经历点到线、线到面的思考,形成一种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逻辑的思维意识和路径,提升教师PCK 水平。
二、课程策略鹰架——支持教师应用学习
工具3:主题活动助推器
K:What I have known 已知
W:What I want to know 想知
L:What I leaned 新知
S:Share what I have learned/What I still want to know 分享/仍想知
操作要点:KWLS 图表分为K—W—L—S 四个阶段的记录,由幼儿与教师共同完成。
K 代表“已知”,在主题活动推进初期,教师通过与幼儿谈话、设计调查表等方式激活幼儿已有的与主题相关的前经验。
W 代表“想知”,在主题活动推进过程中,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自主确立研究问题。
L 代表“新知”,幼儿依据W 栏目提出的研究内容设计研究路径。
S 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分享所知”,将在主题探究过程中的收获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与分享。第二层意思是“仍想知”可将幼儿在主题活动探究中尚未解决或仍想要探究的问题在S 栏进行记录。
以“KWLS 图表”为鹰架指向以幼儿为本的主题课程的推进。帮助教师厘清主题推进思路,通过完整的KWLS 记录清晰展示幼儿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发现新的课程生长点。
工具4:环境魔法棒
“留白—讨论—表征—梳理—开放”操作要点:通过“留白—讨论—表征—梳理—开放”的路径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设幼儿园环境。
“留白”即在环境创设之初创设留白空间。“讨论”即引导幼儿根据主题内容表达自己的理解。“表征”即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表征的方式,主动参与到主题的研究中。“梳理”即引导幼儿通过梳理不同观点呈现主题发展的脉络。“开放”即高级别的留白,为主题发展留有更多探索与思考的空间。
“环境魔法棒”指向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策略。基于儿童本位教育思想研制。帮助教师通过工具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创设环境。有意识地在环境中呈现幼儿的已有经验、学习轨迹及新经验的获得,让整个幼儿园散发着“儿童的味道”。
三、评价机制鹰架——支持教师反思学习
工具5:印象笔记APP
操作要点:通过扫描寻找——聚焦锁定——蹲点/跟踪等方式,运用“印象笔记”对“幼儿在玩什么”“幼儿的行为及语言”“幼儿的情绪”进行多种方式的实时记录,并对记录进行分析,反思幼儿的需要,为幼儿提供进阶支持。
“印象笔记App”指向以“观察——记录——反思”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评价方式。相比传统的记录方式,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观察记录整合了文字记录、图片记录、语音记录及视频记录多种方式,具有减少教师工作环节、简化操作、节能环保的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工具6:评价菜单
打卡记录——习惯养成评价:留下“量”的痕迹;反思打卡经历;总结“质”的结果。
投票箱——活动评价:对活动主题、材料、方式进行投票;归纳投票结果;调整活动方向。
长桌会议——指向性问题评价:确定讨论主题;召开长桌会议;收集幼儿建议
操作要点:根据评价范畴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评价菜单”指向多元评价理念下的幼儿评方式。帮助教师转变评价观,重视幼儿在保教质量评价中的价值,认真审视和处理课程评价中幼儿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关系,辨别幼儿评价背后的发展需要和教育契机,从而反思、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及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