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创新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析

2024-05-23凌雪萍

新闻潮 2024年4期
关键词:融媒体

作者简介   凌雪萍,广西广播电视台办公室主任,主任编辑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对媒介的影响不断深化,传播平台出现了多样态,传统的电视“大屏”节目,如何在节目制作中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成为新的挑战。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新民歌大会》(第一季)为例进行探索分析,发现该节目通过传统文化新演绎、节目制作创新和融媒体传播方式创新三种途径,以“民歌潮音,山水秀场”为创意,用电影手法制作符合新媒体平台传播特点的短视频,打造了借助新媒体力量“破圈”的新模式,其经验有一定的参考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新民歌大会》;融媒体;传统文化传播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新民歌大会》是广西广播电视台根据自身条件量身打造的全国首档大型新民歌实景创演秀,开创了融媒体短视频与音综真人秀电视节目并行制作模式的先河。该节目于2023年4月22日首播,以每周一期频率推出了10条完整节目短视频和10期电视节目。《新民歌大会》(第一季)10期节目全网累计播放量超10亿次,节目相关短视频43次登上微博、抖音、快手平台的热搜榜,取得了较好传播效果。在短视频质量参差不齐的当下,《新民歌大会》(第一季)也是传播学的创新扩散理论的实践检验,用电影级别的短视频,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破圈”,探索民歌创新和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其成功经验值得探究和总结。

一、借助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创新打造新热点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新民歌大会》(第一季)迎合时代趋势,通过新编老歌、挖掘深层故事以及融入现代生活场景,为观众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新内容、新故事和新体验。这种创新实践不仅增强了传统民歌的生命力,而且在提升节目的人民性、民族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新民歌大会》(第一季)的现代化创新主要表现在传统民歌再创作、演繹场景创新和演绎人员创新三个方面。

(一)传统民歌的再创作

在内容上,《新民歌大会》(第一季)通过新民歌创作和老歌新编新演绎两种方式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标准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能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音乐作品,满足了现代观众对文化新鲜感的追求。《新民歌大会》(第一季)创演秀视听作品不仅包含有呈现经典民歌唱段的《找茶》《赶圩归来阿哩哩》,还发掘新生代音乐人的优秀原创作品,如由国潮电音作品《挖哩哩》等,让“新民歌”有了更多艺术可能,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的“双向奔赴”。此外,《新民歌大会》(第一季)基于传统民歌,结合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编曲,使这些传统元素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生[2]。例如,在《再见》创演秀中,创演嘉宾张淇和节目制作团队融入广西的民族乐器伴奏,并将广西山歌的曲牌调“柳啷咧”贯穿整首歌曲的演绎中。同时,将广西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手势动作融入音乐表达中,让所有参与创演秀的大学生都有参与感、角色感和融入感,让大家共同在音乐中起舞,诚挚祝福并畅想未来。这不仅让年轻一代观众能够更加容易接触和欣赏民歌艺术,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呈现了新的可能性。

《新民歌大会》(第一季)通过深入挖掘每首歌背后的故事,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歌手和艺术家的视角,节目讲述了这些传统艺术形式背后的故事,将它们呈现为鲜活的文化实践,使这些文化元素变得更加贴近普通人的生活。10期创演秀分别将每一首民歌置于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之中,通过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揭示每一曲目背后的深层含义[3]。艺术家不仅仅是演唱者,更是传承者和解释者,他们的个人故事和艺术追求与民歌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节目的叙事主线。

(二)演绎场景创新

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场景构建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空间的布置和视觉呈现,它还深入节目内容的社会文化背景、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共同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塑造意义和情感共鸣[4]。《新民歌大会》(第一季)通过在多样化的现代生活场景中演绎民歌,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体验。节目不仅限于传统的舞台或音乐厅,而是将演出带入各种真实场景中,如历史古迹、自然风景区,甚至是城市街头、菜市场等,让国内外更多受众通过《新民歌大会》(第一季)感受中国山水和人文的独特魅力。例如,节目邀请了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凯和意大利著名指挥家迈克尔·萨默在广西百色大石围天坑群共同挑战创演秀《Time to say goodbye+茉莉花》,把舞台搬到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之巅,交响乐与群峰交融,荡气回肠,浑然一体。以壮美天地为背景,以烟火八桂做舞台,彻底打破了舞台的局限,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全新的观赏体验。此外,《新民歌大会》(第一季)创新地将演出放置在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所,让民歌的演绎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增强了观众的共鸣和参与感。例如,节目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把“赶圩”唱到广西的菜市场里,呈现的是一个高颜值“潮”化的市集。这种独特的场景选择和演绎方式,一方面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方位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生动地展示了城市发展与变迁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三)创演人员多元化

在传统民歌的演绎上,节目通过包容不同文化和艺术背景的演出者,打破了传统民歌局限于特定地区或群体的框架。在选角上,《新民歌大会》(第一季)不仅包括专业的歌唱家如王凯,还涵盖了具有特殊背景的人物,如外国留学生和指挥家,以及草根达人。这种多元化的选择不仅丰富了演出的内容,也为传统民歌带来了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一方面,外国留学生和指挥家的参与,不仅展示了民歌的国际化魅力,也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创意。这种跨文化的融合,使民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提高了其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另一方面,草根达人的参与使节目更加接地气,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演出者选择体现了民歌的本质——来自民间、为民间[5]。通过展现不同社会阶层和职业背景人士的演绎,节目突出了民歌作为一种生活艺术形式的普遍性和包容性,反映出人民的喜怒哀乐情绪、劳作生活场景,体现人民在文化作品中的主体性[6]。

二、结合融媒体要求进行节目制作创新

在融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呈现与传播策略必须创新以适应多样化的观众需求和复杂的媒介生态[7]。《新民歌大会》(第一季)的制作团队将短视频“出圈”定为目标,以“小屏”反哺“大屏”,首创融媒体短视频与音综真人秀电视节目并行制作的模式,构建全媒综合体IP。

(一)大小屏联动的融合打法适应多样需求

节目制作团队设计符合“大屏”观看体验的内容结构,利用电视屏幕的大尺寸优势,通过丰富的视觉效果和详细的背景信息,增强了故事的情感深度和视觉冲击力。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电视观众的沉浸感,也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引人入胜。针对“小屏”叙事,团队则侧重于内容的快速传达和强互动性,通过精制的短视频片段、实时互动等新媒体形式,吸引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满足用户对快速消费文化内容的需求。这种策略的实施,体现了节目对不同平台叙事需求的专业把握和应对。

(二)引入科技手段提升节目视觉效果

《新民歌大会》(第一季)利用先进技術与叙事内容融合创新,特别是通过无人机拍摄和多视角航拍技术的应用,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深化的故事情感。例如,通过无人机的技术以第一视角的叙事方式,从空中俯瞰的壮观场景,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捕捉广阔的自然景观和人群场面,还能够在讲述故事时带来更广阔的背景视野,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增强了情感共鸣和沉浸感。

三、根据媒体融合的传播特点创造新流量

在当今多媒体融合的传播环境中,有效的媒介策略对于保证文化内容的原汁原味传播至关重要。主流媒体通过利用短视频平台的精准内容推送功能,能有效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速度,同时获得平台的流量支持,增强节目的影响力[8]。广西广播电视台利用自身的融媒体优势,在《新民歌大会》(第一季)的传播策略上,特别是其短视频至长视频的无缝引流策略,展现了多媒体矩阵和深度合作在现代文化传播中的巨大潜力。

(一)多平台传播“破圈”

《新民歌大会》(第一季)的内容在抖音、西瓜视频、鲜时光、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播放,充分利用了短视频的高覆盖率和传播效率,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这些短视频通过展现节目的精彩片段和幕后花絮等形式,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也增强了他们对长视频内容的观看兴趣。《新民歌大会》(第一季)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破圈”,以高质量赢得大流量,吸引更多年轻人群对节目的关注。创意新颖的创演秀,不仅给了民歌新的生命,还输出了无限的创作灵感,例如,不少海外博主主动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海外引起反响。同时,广西广播电视台通过将正片内容放置于各大平台显眼位置,节目有效地保障了高质量内容的足够曝光,从而增加了观看量。这种短视频引导长视频的观看策略,不仅让观众深入了解民歌文化的魅力,也证明了平台间深入合作在文化内容精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二)融媒传播流量效果显著

《新民歌大会》(第一季)在抖音集团的多平台共发布了33期短视频,总播放量突破6亿次,节目上热搜榜11次,热点在榜播放量超1000万次。这一成绩凸显了短视频对于长视频观看的有效引导作用,同时反映出观众对高质量文化内容的热切需求。节目通过多媒体矩阵的紧密融合与平台间的深入合作,将传统民歌文化以一种创新且极具吸引力的方式传递给广大观众,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

此外,通过深入分析和优化多平台内容分发策略,节目制作方不仅重视内容的创新呈现,也充分利用了现代传播技术和数据分析,以确保文化传播的效果。结合创新的叙事技巧、视觉效果和互动设计,节目成功地搭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文化传播平台,有效地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技术结合起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新平台。

四、结语

本文以《新民歌大会》(第一季)为例,聚焦融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广西广播电视台基于广西秀美山水和独特民族文化的优势,打造以“民歌潮音 山水秀场”为主题,以人文空间与山水场景为舞台的民歌实景创演,让民歌回归到生活,舞台回归到沸腾的“烟火气”中,实现了从传统生活到新生活的呈现,从传统文化到创新性的表达,从传统广电传播到新媒体的融合。分析《新民歌大会》(第一季)成功的原因,其创新性尤为重要。根据融媒体的特点,《新民歌大会》(第一季)从节目内容出发,创新性地进行传统民歌的现代重新编排和创作,大胆摆脱演播室的束缚,实现了自然山水、生活欢聚、文化传承三大场景和文艺美学的融合升级,给予业界很多启示。在传播模式上,与多个新媒体平台合作,增强了节目的针对性和影响力,真正做到了让民歌潮起来。潮

参考文献

[1]冯蓓蓓,张凯翔.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现状与变革策略:以主流媒体短视频为例[J].新闻论坛,2021,35(4):31-34.

[2]李姣.民族声乐创演的实践新路径:以龚琳娜为例[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23,15(6):143-152,156.

[3]李丽明.媒体融合背景下《新民歌大会》的创新路径探析[J].视听,2023(11):78-81.

[4]卢战.以场景化创新带动电视访谈节目模式创新:以广东卫视《邓璐时间》为例[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2):110-114.

[5]史一丰.中国民歌认知中的显性表达与隐形叙事[J].歌海,2023(3):73-78,126.

[6]麻华.当代中国民歌合唱创编新思考[J].黄河之声,2023(9):22-25.

[7]韦庆贤.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新闻传播路径探索[J].视听,2024(2):142-144.

[8]于梦冉,马秀清.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短视频提升传播力[J].新闻传播,2023(13):12-14.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县级台公众号的运作发展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重塑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传播新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如何促进纸媒破局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试论全媒体时代儿童灾难新闻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