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改项目质量提升的困境与对策探析

2024-05-22闫明瑶

华章 2024年7期
关键词:质量提升新形势高校

[摘 要]高校教改项目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开展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形式。随着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改项目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和评价指标,其质量提升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新形势下高校教改项目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教改项目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新形势下高校教改项目质量提升的优化策略,旨在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高校在新形势下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教改项目;质量提升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高校教改项目作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关键举措,不仅要应对技术革新带来的教学方法变革,还要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学生需求和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期待。这些变化使得高校教育改革不再是单一的课程更新,而是一个涵盖教学理念、方法、内容及评估体系全方位的综合性项目。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标准需要被重新审视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全球化的教育趋势,同时也为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

基础。

一、高校教改项目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一)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新,将更加重视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融合和应用能力。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那些能夠跨界融合不同领域知识、技能的人才,将成为职场的宠儿。因此,高校教改项目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领域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未来市场的需求。随着社会对创新能力的日益重视,未来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人才。高校教改项目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面的投入,可以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学生构建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知识体系,培养其面对复杂问题时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在多元化、跨文化的工作环境中,能够有效沟通和协作的人才将更受欢迎。高校教改项目在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方面的改进,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中更好地融入团队,展现其综合素质。

(二)提高教育系统的整体成效

在新形势下,高校面临着师资力量分布不均、教学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提升教改项目质量,高校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如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打破地域限制,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也可以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如在线课程和虚拟实验室等,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而高质量的教改项目则能够引入更为灵活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如问题导向学习(PBL)和案例教学等。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育质量。有效的教学管理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果,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高校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如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教学活动的精细化管理,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1]。

(三)促进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在高校教改项目中,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堂,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最新动态。教师在进行学术研究时,能够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灵感和案例,进一步丰富其研究视角和深度,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教师在参与学术研究的同时,不仅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还能够将研究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和最新成果带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研究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问题,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的能力。在跨学科、多领域综合发展的当下,单一的学术研究或者纯理论的教学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和学术界的需求。通过教改项目质量的提升,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的研究内容,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二、高校教改项目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

(一)教改项目创新能力不足

许多高校在教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往往受限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缺乏对新兴教育理念和技术的接纳与运用。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导致教改项目难以跳出传统框架,创新思维受到抑制。尽管教育技术和教学理论不断进步,但部分高校的教改项目仍然沿用过时的教学模式和内容,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例如,一些教改项目仍重视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而忽视了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更加高效和互动的教学方法。在知识爆炸和学科交叉的时代背景下,教改项目应当鼓励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和应用,然而实际上许多项目仍然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框架内,未能有效地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资源。此外,创新能力的不足还使得教改项目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学习需求方面力不从心。随着学生背景和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教改项目本应通过创新来满足这些需求,如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等,但现实中这一方面的创新举措并不充分[2]。

(二)教改项目与学院发展战略脱节

在新形势下,部分高校教改项目在设计和规划时往往未能充分考虑到学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导致项目实施与学院的整体发展方向不一致。例如,一些教改项目可能过于侧重当前的热门话题或技术应用,而忽视了学院未来发展中更为关键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求。由于缺乏对学院整体资源配置的考虑,一些教改项目可能占用了过多的资源,影响到其他教学和研究活动,或者在资源分配上未能得到足够的支持,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在一些高校中,教改项目未能充分利用学院在特定领域的学术优势和教学特色,而是盲目追求外部的模式和标准,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学院的实际情况不相匹配。这种脱节不仅降低了教改项目的实际效果,也可能削弱学院在特定领域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教改项目在目标群体的选择上也可能与学院的学生特点和需求不符。例如,一些项目可能设计得过于高端或专业化,不适应学院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或者忽视了学院特定群体的学习需求,如低年级学生或非主流专业的学生。

(三)教改项目成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许多高校在对教改项目进行评价时,仍然依赖传统的、量化的指标,如考试成绩、论文发表数量等,而忽视了评价体系中对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实践技能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评估。这种单一和过时的评价指标难以全面反映教改项目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应对复杂问题能力方面。在很多高校的教改项目中,评价结果往往是单向的,缺乏有效的反馈和互动环节,使得教师和学生难以及时了解评价结果,并据此调整教学方法和学习策略。传统的评价体系往往忽视了来自学生、行业界、教育专家等多方的视角,导致评价结果可能与教育市场的需求、学生的真实感受和社会的期望存在偏差。在很多情况下,教改项目的评价往往在项目实施后较长时间才进行,这种时间上的滞后使得评价结果难以真实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在某些高校,教改项目的评价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形式和程序来执行,而非作为一个用于真实反映和改进教学质量的工具,影响了教改项目质量的真实提升和持续改进[3]。

三、高校教改项目质量提升优化策略

(一)开展与不同学科领域和行业的合作

高校需要建立一个跨学科、跨行业合作的平台或机制,这样的平台可以是定期举办的研讨会议、联合课题组或者是校企合作项目。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可以邀请不同学科的专家、行业领袖和企业家参与,共同探讨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技术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在教学实践中,高校可以与业界合作开发课程和项目,将实际的行业案例、最新技术或市场趋势引入课堂。例如,计算机科学课程可以与IT企业合作,设计包含最新编程技术和行业应用的实踐项目;商学院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让学生参与真实的市场分析和投资决策过程。高校还可以与业界合作举办研讨会和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分享最新的行业动态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学习机会。在推动跨学科教学研究项目方面,高校可以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项目研究,促进学科间知识和方法的交流与融合。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工程学与环境科学的联合课程,围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技术的主题,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和教学活动。通过这种跨学科合作,能够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创新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协作能力,使高校教育更加紧密地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结合[4]。

(二)同步战略规划与教学改革

高校需要明确其长期发展目标和愿景,并将这些战略目标融入教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这意味着教改项目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教学需求,还要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确保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学校的长远规划相契合。例如,若高校的战略目标是成为某个特定领域的领先机构,则教改项目应专注于加强该领域的课程建设,提升相关教学和研究能力。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战略规划小组或委员会来确保教改项目与学校战略同步。这个小组应由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师代表以及行业专家组成,负责监督教改项目的规划和执行。在教学改革的项目设计中,这个小组需要考虑如何将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技术和方法与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相结合。例如,对于强调跨学科学习的项目,小组需要确保课程设计既能够加深学生在主专业的学术训练,也能拓宽他们的跨学科视野。对于注重实践导向的项目,则应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模拟的实践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与学校的其他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例如,教学改革项目应与学校的研究项目、社区服务活动及校际合作项目相互协调,形成相互支持和促进的关系。这种全方位的整合和协调不仅促进了资源共享,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形式,如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加强学术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这种方式,教改项目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整体战略,也能从学校其他活动中获得资源和支持。

(三)构建动态反馈导向的评价体系

高校需要设计一个包含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项目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影响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针对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可以通过课程覆盖的知识点、教材的更新频率、学术论文的引用等指标来评估;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可以评估教师采用的互动式教学、案例研究、项目式学习等进行比较。为了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高校需要设立专门的评价体系设计小组,由教师、学生代表、教育专家和行政管理人员组成。这个小组的任务是确定评价指标和标准,并定期审视这些指标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例如,针对学生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评价小组可以设计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氛围等方面的反馈;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同行评审等方式进行评估。高校的评价不应仅在项目结束时进行,而是需要在每个重要的教学阶段设置评估和反馈环节。这些环节可以通过定期问卷调查、讨论会、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例如,每学期末,高校可以通过在线调查工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每个教学阶段结束时,高校可以组织讨论会让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估教学效果。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如随着混合教学模式的兴起,高校需要定期审视和更新评价体系。例如,对于在线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增加对学生在线参与度、网络互动质量、在线资源利用效率等的评价指标。对于混合教学模式,则可以评估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技术工具的应用效果等。为保证评价体系的公正性和透明性,所有的评价结果和反馈信息应该公开透明,供所有参与者查阅。这一方面通过建立在线评价平台,让教师、学生、管理人员都能访问评价结果;另一方面需要确保个人隐私得到保护,比如,在公布评价结果时去除个人识别信息。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不仅增加了所有参与者对评价结果的信任度,还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过程中都有师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5]。

结束语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改项目质量提升既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紧跟技术发展步伐,确保教育质量持续提升。通过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估体系,高校将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挑战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的每一步尝试和努力都将成为教育改革的宝贵经验,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卢宇.职业院校“课证融通”教学改革实施的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3(30):30-34.

[2]许金玲.基于专创融合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数据库技术与应用”为例[J].科教文汇,2023(20):91-94.

[3]张金果,张海轮.高职涉农专业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探讨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0):44-46.

[4]陈则飞.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的优化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21):187-190.

[5]李晓旭.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3,25(4):59-64.

作者简介:闫明瑶(1997— ),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工商学院,中级会计师,硕士。

研究方向:会计,税务。

猜你喜欢

质量提升新形势高校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浅谈初中的地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如何提升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质量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