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在中医汉语词语教学的应用探究
2024-05-22李一
[摘 要]《伤寒论》是中医著作的集大成者,它将病、脉、证、治、理、法、方、藥、煎服法、用药禁忌等中医理论融为一体,以六经辨伤寒,书中含有大量字形生僻、意义抽象、专业性较强且富含中医文化信息的词汇。任务教学法基于问题导向,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学习和利用有效的目标语言完成真实语言任务,与中医汉语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语言工具更好理解中医文化和理论的主旨相同。本文基于教学实践经验,旨在探究任务教学法对《伤寒论》中医汉语词汇的教学策略及过程。
[关键词]任务教学法;《伤寒论》;中医汉语词汇
《伤寒论》[1]是一部医学理论与治病方法兼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书中系统论述了多种外感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随着中医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科学,《伤寒论》作为医学经典,被广泛用于留学生中医课程教学的推荐书目,但书中文本因内容均以古文形式呈现,涵盖的文化信息量过载,对于留学生,甚至对中国本土学习者而言,在内容的理解和理论学习上都有一定困难。因此,本文以《伤寒论》一书中的中医词汇作为考查重点,对中医汉语词汇教学进行方法上的探究,以期提供一些可行性教学方案。
一、中医汉语词汇教学
中医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中的专业用途汉语教学(Chinese for special purposes)。中医汉语有着专业词汇艰涩难懂、中医相关书籍篇章句式非白话、中医文化内涵抽象等特点,对于汉语水平仅停留在通识汉语阶段的留学生来说,可以想象他们中医汉语学习的难度之大。其中,词汇是流利性成段语言表达的前提,而此前有研究者做过调查,反映中高级学习阶段的留学生普遍存在词汇量限制表达的现象[2]。中医词汇量丰富,不仅涵盖疾病名称、发病原理、治病药方等信息,还蕴含一定的中医医理,是留学生中医汉语学习的基础和重点,也是难点。多数留学生虽有一定的汉语基础,但汉语水平仍停留在通识汉语阶段,还未完全向专业汉语靠拢,因此,词汇作为中医汉语教学的重点,需要进一步归纳其特点,解读内在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理论与应用
(一)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一直广泛用于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最早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家Prabhu在进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教学改革试验”中提出了“任务型语言教学”这一概念,即基于问题导向,旨在通过用目标语言执行有意义和真实的任务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3]。此前任务教学法多应用于英语教学,后被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许多学者为该教学法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充分的研究铺垫。比如在早期研究中,学者提出汉语交际任务的概念[4]、任务特点,以及根据不同标准对任务的分类;另外,学者吴忠伟对交际任务利弊也进行过详细分析[5]。此外还有大量实证研究,目的就在于检验任务教学法在不同课型、不同语言要素教学的效果及相应的教学策略。
(二)任务教学法与中医汉语词汇教学
中医汉语教学作为专业用途汉语教学,有其特有的工具性,如在专业学习中辅助留学生理解中医文化和理论知识。同时,这也体现出它的实践性,即中医汉语教学旨在帮助学习者理解和学习中医专业知识,通过语言学习辅助实现专业技能的转化。任务教学法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主流教学法之一,主张利用真实任务让学习者能够理解和学习目标语言,这与中医汉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一致。
三、《伤寒论》中医词汇特点
(一)容易误读、误解、误写
《伤寒论》作为古代医书,内容均由古文写成,词汇专业性较强,虽然现代有较多白话注释本,但其中大多术语无法用白话表示;且很多表示中医药物类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属不常用词汇,字形生僻,读音也较难辨认。书中常见易误读、误解、误写的难字。误读,如葶苈(tínɡ lì)、栝楼(ɡuā lóu)、滓(zǐ)等较为复杂的词汇;误解,如白虎汤中的“白虎”一词,并不是指白色的老虎,中医认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秋天凉爽干燥之气,汤剂以白虎命名,旨在说明其解热见效快,就像秋季的凉爽干燥能迅速一扫湿热的暑气;误写,如书中常见的动词“炙”,一般是指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与“针灸”的“灸”极为相似,容易误写。因此,在讲解以上类型的词汇时,应提供实用性强的例词和例句,进行对比学习。
(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丰富
中医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环境中滋养生发而成,其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哲学思想是解读中医文化的关键。作为一部以六经辨证为纲领、以外感病为主论述疾病辨证方法的医药著作,《伤寒论》中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被后世医家总结为“六经”。六经在后世又被分为手足十二经,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等。从中医六经理论可以窥见中医阴阳平衡、各司其职的思想,以及中医文化在人体内部健康护理上的影响。六经理论作为该书中重要理论,是作者基于长期的医学实践和医学成果,对人体生命内部与外部自然环境的协调性、脏腑器官运作规律、疾病的原理及辨证论治的系统理性认识,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四、教学策略
(一)i+1式任务
《伤寒论》一书中所含的专业性医学词汇丰富,学生学习和记忆有较大困难,教师最初指引学生了解医学词汇时通常会将某个词汇的音、形、义同时讲解,但只能作为入门级了解,这是作为i的部分。为使学生加深印象,丰富记忆图层,就需在i的基础上增加可理解的辅助性输入,即i+1。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该词汇的拓展信息,如搜集决明子这味药材的属性、功效,以及常与其搭配的药材与经典药方,该词的以上拓展信息表达的方式涉及视觉、味觉、嗅觉等通道,学生借助这些信息和方式能够丰富对词汇本身的认识,加深印象,这比单纯且平面的认知效果更好。
(二)语素的分解和扩展
遍观《伤寒论》全书可以发现许多词汇具有相同语素,如太阳、太阴,恶寒、风寒、虚寒等。因此,教师在内容教授时可将词语中的语素进行分离和解析,为学生进行举例,之后要求学生在课下以具体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未学的词素进行组合,这类任务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明白词汇的共通性,不仅能够巩固所学词语,还能够扩大学习范围。但此类方法有一弊端,即易出现泛化现象,学生若接触到表面看似字形相同、实质意义不同的两个同形异义语素,或今义和古义不同甚至悬殊的词,如太阳(今义是银河系恒星之一,古义则是夏令的阳气),极有可能混淆词义,并生成错误的认识,这时需要教师在旁干预,及时进行纠正。
(三)专题演练
词汇是成段表达的根基,词汇的学习也是为了能与之后的句式、篇章的学习有效接轨,因此,在进行词汇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督促学生进行有意义且连贯性的输出练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设置专题或者情境性的练习,挑选与某一专题相符的一系列词汇,要求学生根据词汇和背景进行口头描述或是写作,这样做的目的可以防止出现学习断层,强迫学生及时应用相关词汇进行表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师给予及时反馈,学生进行改正,形成输入到输出再到反馈和纠正的理想通路,使教学和学习更高效。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任务前
任务前主要准备工作是让学生了解任务内容、目标、场景设置,并吸引学生注意力。
1.介绍话题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授课任务目标,以《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的内容为依据。例如,教师围绕太阳病来引导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和提出问题,教师答疑解惑。
2.激活语言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与后续任务有关的词汇和短语来激活语言。教师可采用实物或图片展示法、引入语言情景或针对话题进行提问来导入生词内容。如教师可以展现医生询问病人病情的一组对话,借此让学生进行讨论,刺激学生努力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参与到当前会话中。
3.规划任务
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简单规划,如决定具体步骤、角色分工、结果呈现方式等。在实际教学中,任务前活动相当于预热过程,有助于吸引学生专注于课堂,提高参与度,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第二阶段:任务中
这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点环节,主要是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学习和相关语言任务的练习,分为学生执行任务和报告任务结果。具体操作可以有以下四个部分:
1.主要内容学习
教师对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如太阳病的讲解,包括发病原理、主要症状、施治依据、用药方剂等内容,之后组织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教师予以解答。教师设定主题任务,如看诊,即让学生根据主题内容及教师提供的相关信息去寻找与任务匹配的语言形式,这是根据意义去找尋合适的语言形式,与传统教学过程中语法形式先行不同。教师不应在这个阶段大量讲解和操练语言形式,只是当学生对问题二次解读后,对疑问点进行发问或在表达自身的理解并出现偏误时,教师可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讲解或对学生产生的偏误予以纠正或强调。教师也可采用口述课文内容的形式,并针对口述的内容提出关键问题,如太阳病的概念、辨证施治的要点、不同病症用药的区别,要求学生对此类概括性问题进行回答。教师也可借此机会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更正和二次提问。在学生了解主要内容后,教师再处理课文的具体内容和语言细节知识点,可使用如下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讲解,如使用图示法对具体穴位和中药材名称等进行讲解,使用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中医词汇基础概念,建构中医词汇体系。教师也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适当拓展,拓展的内容不限于学科知识,也可以是与中医相关的中国文化和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的独特理论体系。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遇到带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应结合其内涵详细介绍文化来源。如太阴病中的“太阴”,为经络名,有阴气旺盛的含义,此处涉及的经络学和阴阳的概念都要伴随关键词讲解,以便知识的贯通,反之,则影响后续相关词汇的学习。
2.完成任务
根据教师要求,学生可以小组或个人形式分步骤完成相应任务,如中医看诊语言情景任务,学生可两人一组基于所学内容自行对话,组内可根据主题和部分关键词设计一段看诊情节,可适当加上之前所学的内容,以便复习。学生进行任务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和监督任务进展情况,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并且鼓励学生多使用目的语交流。此时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辅助学生,解决因任务衍生出的问题。
3.报告任务结果
各小组代表向全班简要汇报该组任务主要内容及完成情况,教师可根据各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或给予适当修改意见。
第三阶段:任务后
此阶段学生会对新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内化吸收,并将其付诸语言实践,此阶段可以设计下列活动:
1.语言分析
任务结果汇报完成以后,教师需要进行点评,并针对学生在报告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强调,或再次复习和讲解某些语言形式,也可针对部分学生提到的某些不太熟悉的内容、对其他学生进行普及性讲解。此处教师主要是针对学生任务中的偏误进行纠正,并补充学生忽略的语言形式。学生根据教师的分析,再次做补充练习。
2.操练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在这个阶段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由教师提供情景和材料,学生采用特定或灵活句式进行表达或对话。方式可以有:一是为学生提供相关图片或实物,进行教学。如教师展示中药,让学生据此陈述其特性、用法、搭配等内容。二是用语言描述情景。如教师描述病人病症,要求学生通过信息挖掘,询问病人更多发病细节,判定病症并开方下药。三是给出某段诊病视频。让学生判定其中医生某些话术和看诊的过程是否正确无误,学生再根据自己判定错误之处提出修正意见,此阶段学生将所学知识充分且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场景中。
总体来说,由上述操作框架可以看出:任务型教学根据任务设定内容,根据内容意义匹配合适的语言形式,重视交际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中医汉语学习创造一个相对真实的语境,以提高学生学习语言自觉性,以实现口语的语言流畅性、语法准确性和话语有意义性为目的,学生在这个框架中从完整体验语言的运用开始,以审视语言的自然特征结束。
结束语
中医汉语词汇教学作为中医汉语教学的基础,不仅是留学生学习中医的敲门砖,也是理解和解读中医文化内涵的关键。本文以《伤寒论》中医词汇为着眼点,挖掘中医汉语词汇特点,探究任务教学法在中医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通过架构教学过程,研究教学问题,提出可行性操作方案。留学生虽然本身专业学习内容繁重,但仍不可忽视中医汉语的学习,这对是否学会、学好中医知识而言是基础性知识架构的建设,也是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亦人.伤寒论译释[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薄彤.浅谈中医院校的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1):23-24.
[3]王宏宇.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初级汉语口语课游戏式课堂活动设计[D].锦州:渤海大学,2019.
[4]马箭飞.任务式大纲与汉语交际任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27-34.
[5]吴中伟.浅谈基于交际任务的教学法:兼论口语教学的新思路[C]//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2:126-129.
作者简介:李一(1998— ),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南理工大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