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位一体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2024-05-21闫炳才

高教学刊 2024年14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高校体育三位一体

摘  要: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在不断增大,容易出现心理上和生活上的压力,加上很多学生对互联网和新媒体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健康水平在不断下降。所以加大面向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力度,构建更加科学的健康教育模式变得更加重要。对此,将在分析当前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三位一体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建议树立更加科学的健康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課程体系及教学方法,加大健康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投入力度,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健康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

关键词:三位一体;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教育模式;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4-0087-04

Abstract: The social pressure faced by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and they are prone to psychological and life pressure. In addition, many students depend on the Internet and new media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quality and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stantly declining. Therefore,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build a more scientific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n this regard,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health education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three-in-one college health education model is proposed, and it is suggested to establish a more scientific health education concept, establish a sound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health behavior education and value education, 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education.

Keywords: trinity;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education; education model; values

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外界适应能力是当前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还面临各种因素的冲击,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身心健康水平,才能更好地学习、就业以及走向社会。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个性化素质比较强,有的学生心理发育相对滞后,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质,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挫折抗压能力和认知判断能力等需要尽快完善,这就要求高校的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课堂之上,过于看重生理健康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针对性地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社会正能量的宣传教育。此外,由于有的高校自身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所以很多学生的健康知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是相对缺乏的,导致大学生在面对人际互动、求职就业等压力时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确保高校更好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建议高校积极构建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将“知识、行为和价值观”教育融为一体,加快实现现有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和补充,有效对接和满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  三位一体健康育人理念的内涵分析

三位一体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注重的是健康知识教育、健康行为教育和健康价值观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对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有效创新。具体来说,三位一体高校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涵盖健康认知教育、健康实践教育和健康价值观教育三个层面,分别对接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健康行为的养成、健康价值观的塑造等教育需求,并且要实现各个层面上的相互促进、相互渗透,进而确保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性、立体性、持续性和针对性。在课程安排上,可以通过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方式,对体育基础知识、体育运动技能、疾病预防、健康生活、健康促进、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心理健康、社会交往和健康调研等内容进行全面覆盖,建立起立体化的健康育人机制。为了将其真正落到实处,需要对高校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重构和优化,体现出健康教育的协同性,做到破立并举、顺势而行,有效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贯彻和落实要求,致力于培养健康素质完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  当前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与制度规范相对滞后

由于传统的高校健康教育主要是依赖于体育课堂,所以健康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也影响了相关制度规范的及时建设和完善。在国家致力于高等教育扩招的初期,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日渐成熟,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与制度规范建设被提上日程,带来了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改变。但是从整体来看,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理念与制度规范方面的缺陷仍旧是客观存在的。首先,很多高校現有的健康教育制度建设存在滞后性,很多工作的落实和执行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或者现有的制度缺乏预见性,导致健康教育只是局限于体育教学等个别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仍处于相对落后阶段。其次,现行的高校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教学部门拥有绝对的话语权,自上而下的机制下,学生常常被排除在外,忽视了学生对健康教育诉求的表达,可能会导致高校健康教育供给的方向与学生的现实需求之间发生偏差,影响健康教育的质量,阻碍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1]。再次,很多高校对自身的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目前主要是依赖于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心理素质、思想价值观素质方面的考核相对薄弱,这就容易导致高校健康教育评价的片面性,不能客观、真实地全面反映大学生的健康素质和水平,最终影响高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格局。

(二)  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相对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都侧重于体育课堂上的灌输性宣教,而对于内化性的认知教育则相对缺失。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都没有相应的提高,这与高校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有很大的关系,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首先,有的高校的健康教育内容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学科体系,对体育课程、心理课程和思政课程的依赖性相对较大,而对于行为学、传播学、社会学、医学和公共卫生等学科理论的融入还相对滞后,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涵盖面也相对狭窄,学生能够接受的健康知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呈现出一些碎片化的特征,这必然会影响高校健康教育的成效[2]。其次,有的高校的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体系架构存在滞后性,特别是缺乏与传染病相关知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防范技能、重大疫情应对能力等内容,致使学生难以树立起正确的健康价值观念,无法对学生当前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面临的健康问题进行指导和规范。再次,很多高校对于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如一些学校还没有确立自身的教学大纲,健康教育课程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而且相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笼统,没有区分相应的年级、专业和学情,这样也就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接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有的高校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健康教育的优势,无论是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还是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都还存在很多亟待改进的环节。

(三)  健康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在高校现有的健康教育模式下,很多高校都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和健康知识的掌握方面,而对于学生健康行为与健康价值观念方面的教育则是相对忽视。而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把理论知识的内化最终转化为对个体行为规划的指导和实际行为方式的改变,所以高校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对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不合理的。例如,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行为和价值观的相关课程中,很多高校还没有或较少开设体验式案例教学课程、开放式的心理实验课程、互动式训练课程和突发卫生事件的演练课程等课程,很难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意识、健康行为和健康价值观念的养成[3]。同时,高校健康教育的实践课程建设和实践思路,也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思路和实施体系当中,如对体育课、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的依赖性比较大,健康教育的实践途径相对窄化,未能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热情,不利于学生健康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再者,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基本的体育运动技能和运行行为外,还会体现在人际交往、社会适应性、健康生活习惯、健康卫生技能的应用及突发公共卫生实践的应对等很多方面,所以高校将健康教育的途径过多地集中在体育课堂以及相关活动中是远远不够的。如高校现有的体育教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只能满足学生单一运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生理素质的改善和健身习惯的养成,但是却无法对接当代大学生对于健康多元化的现实追求,也不利于学生对健康行为和健康价值形成科学的综合认知。

(四)  没有形成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与干预引领机制

随着在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断增多,很多高校也开始增设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教育选修课等,但总体上是侧重于心理干预和调控,在心理健康的价值评价与引领方面相对弱化,这会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调节和自主纠正,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消除。同时,很多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具有即时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现有的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措施,只能帮助学校发现、测试、干预或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但是却不能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积极健康价值观的树立发挥促进作用。进一步讲,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即便已经纳入整体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但是也多是以选修课为主,无法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引领职能,实现高校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利于学生健康行为模式的系统养成。

三  三位一体的高校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  树立更加科学的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要丰富高校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大学生的健康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高校体育教师和心理辅导人员参与其中,还需要发挥家庭、社会、学生社团等多方主体的作用和职能,这样才能形成多方协同的良好育人局面,更好地对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4]。尤其是对于学生主体,高校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把学生有效纳入到健康教育的主体体系当中,鼓励学生在健康教育中的自我调节和相互影响,让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和互帮互助中实现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提高应对学习、生活、升学等压力的能力,最终形成和拥有更加健康的人格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其次,要将高校的健康教育贯彻落实到学生在校的各阶段和全过程。即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乃至就业、升学的各个阶段和过程中,学生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健康需求都是不尽相同的,这就要求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基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健康发展需求,制定更有层次性的健康教育方案,这样才能真正遵循健康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真正做到健康教育的以生为本。例如,针对大一学生,健康教育要重点放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要保障学生的思想健康、心理健康、行为健康;针对大四学生,健康教育的重点可以放在适应性教育上,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获得爱与被爱的能力,让学生树立健康的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战胜压力的能力等,最终形成健康的就业心态和思想行为模式,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最后,要坚持高校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育人”。即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载体和媒体资源,如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和课堂教学等,将健康教育贯穿其中,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同时,要注重健康教育同各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提高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和实施频率,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健康素质的系统养成,奠定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的良好基础。

(二)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质量,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获取更多的健康教育参考依据和实施载体,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此,高校在构建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时,一定要结合“健康中国”的整体实施战略,以大学生健康知识体系构建和健康行为养成为主要目标,在深入调研学生健康需求和学校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合理选择和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形式与教学方法,体现大学生健康教育在认知、行为、价值观上的统一。

首先,在健康认知教育层面的课程建设,应当以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的获取为核心,通过体育学、心理学、医学、卫生学、预防学和营养学等跨学科领域知识的融合,开发和建设一系列与健康教育相关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整体上对接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健康知识学习需求,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形成相对完善的健康知识认知能力,进而更好地指导个人的日常健康行为与健康价值观的养成[5]。

其次,在健康实践教育层面的课程建设,应当以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为根本,通过健康行为的技能实训、模拟演练、社会活动等实践形式,增强大学在健康行为实践上的互动性、开放性,让学生可以在健康实践中获取更多的认知体验,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进而在强化学生对健康知识理解和应用的同时,在健康行為上形成高度的自觉意识,实现学生健康行为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改进。

最后,在健康观教育层面的课程建设,应当以大学生健康价值观的树立为主要出发点,具体可以与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中的健康理念、国家健康战略政策等内容进行融合,并邀请一些专业人员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健康核心价值和健康理念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助力学生健康价值观的科学树立、及时树立。

(三)  加大健康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投入力度

基于当前高校在健康教育工作上健康行为教育、价值观教育相对缺失的现状,结合疫情防控的现实需要,学校需要针对性地加大在健康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方面的投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健康行为、健康价值理念的科学树立。

首先,高校需要明确健康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明确划分各个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需要承担的教育职责,将各项教育内容在不同时间、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如在体育理论课上要进行常规的教学,尽可能多地传授健康行为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知识内容;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需要尽可能地发挥组织方的引导职能,针对性地导入生命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学校封控期间或居家隔离期间,还需要宿舍管理人员或家长承担一定的教育职责。

其次,高校需要将健康行为教育、价值观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充分的结合,这是因为行为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相对零散,也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学校只有将其针对性地融入到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当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欲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健康显性教育与健康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进而营造出健康行为教育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良好氛围。

再次,高校的健康行为教育、价值观教育要贴近高校的实际,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即将相关教育活动与学校各个院系的教育活动进行结合,开发和组织一些特色性的健康教育项目,避免对其他学校健康教育方案的机械照搬和照抄,这样才能让健康行为与价值观教育活动更加生动、形象和充满活动。

(四)  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健康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

健康教育评价与管理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应当作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一项关键任务进行落实,这样才能形成健全的健康教育管理模式,实现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的不断优化。具体而言,需要高校利用针对大学生的体育学、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模式开展一系列的评价和管控措施,更加客观、真实地掌握大学生的健康素质水平,进而引导大学生提高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维持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首先,在对学生健康素质的评价上,要做好基础性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如与学生健康相关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健康干预和效果评估等,都是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心理课等课程的教学实际,对学生的健康信息进行收集;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专业方法对大学生的健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

其次,高校要建立大学生的健康档案管理模式。完备详细的大学生健康档案,是实施健康干预的基础,健康干预则是健康管理的主要手段,所以高校在充分调研学生健康基础信息的基础上,要加快大学生健康档案的建设步伐,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系统。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弱或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健康档案的辅助作用,对大学生的健康问题进行持续性的跟踪、评价和有效的干预,为大学生的健康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手段在健康教育管理上的辅助功能,促进高校健康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管理,这样能够帮助高校的健康教育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阶段[6]。如高校可以利用运动类APP收集学生的健康信息和运动健身信息;通过官网或微信公众号平台定期发布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并对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特点进行分析,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布更多的健康教育短视频,对于学生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些健康问题开展视频宣传教育和引导。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各类新媒体终端进行匿名化的心理辅导,更好地保护学生的隐私,降低学生接受心理咨询时的心理压力,进而实施更加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措施和心理干预措施等。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当前高校健康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任務,需要建立知识、行为和价值观相统一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将健康教育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各个环节,构建立体化、多方位的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健康知识、健康价值观和健康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协调化发展。同时,基于三位一体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高校需要树立更加科学的育人理念,积极开发新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大学生健康教育管理体系,完善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健康教育良性联动机制,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的健康教育质量和水平,持续巩固健康育人和立德树人的教育成果,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健康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欣欣,张凯,范高胜.我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模块实施困境与应对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2(4):103-110.

[2] 张浩然.生命教育对大学体育健康教育改革的影响[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7):1,3.

[3] 吴戈,马昆,李葳.“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分析[J].体育视野,2020(9):6-7.

[4] 葛智斌.“体医结合”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问题审视与完善路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3):100-103.

[5] 李辉.健康教育视阈下学校体育实现健康促进目标的路径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7(7):109-110.

[6] 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施困境与对策——从制度变迁中路径依赖的成因谈起[J].体育科学,2017,37(3):13-20.

基金项目:2021年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研究”(2021361);2021年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Z21-4);青岛理工大学2022年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在体适能教学中的应用研究”(W2022-069)

作者简介:闫炳才(1983-),男,汉族,山东乐陵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校体育学、学校体育管理学。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高校体育三位一体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基于“三位一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研究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高校大学生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浅谈高校体育运动爆发力训练策略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有趣、有用、有效”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商务礼仪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