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习方式优化的语文单元梳理课
2024-05-20成龙
成龙
摘 要 语文单元梳理课须在“单元”“梳理”“课”三个关键要素中确定其价值取向:指向学习方式的优化。“梳理”既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又是一种语文学习方式;“单元”这个要素从对象角度决定了梳理内容的重点在于实现对单篇课文教学的超越;“课”这个要素决定了单元梳理课要实现“举一反三”的目标。语文单元梳理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在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堂教学实施、课后追踪等方面,仍须进一步深化研究。
关键词 语文单元梳理 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 “举一反三” 课后追踪
“梳理”这个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出现52次,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出现41次,属于高频词,其行为主体主要是学生,指向的主要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何谓“梳理”?梳理的价值取向除了学习活动之外,还有其他吗?何谓“单元梳理”?单元梳理的独特性在哪里?单元梳理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渐渐受到关注,它有怎样的特点和要求?这些问题,是探讨语文单元梳理课必须回答的。本文从“单元梳理课”这个概念的“单元”“梳理”“课”三个核心要素的内涵出发,主张语文单元梳理课以学习方式优化为关键价值取向,并提出相应的实施路径。
一、内涵阐释
明确概念内涵是确定判断及展开论述的基础,这是“用概念去思维”的具体体现。要研究语文单元梳理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问题,首先要明确“语文单元梳理课”这个概念的内涵,进而把握其特征,并明确价值取向。
本文标题有几个重要的概念:“单元梳理课”“学习方式”“优化”“指向”“语文”。要完整阐述本文观点,首先需要明确这些概念的内涵,再将概念组合起来,形成判断——语文单元梳理课以学习方式优化为关键价值取向,进而展开论述。这组概念中,后四个概念不是新生事物,因此,本文着重阐述“语文单元梳理课”这一概念的内涵。
首先阐释“单元梳理课”这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要完整理解这一概念,首先要准确理解“梳理”“单元”“课”这三个概念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梳理”的定义为“比喻对事物进行归类、分析,使有条理”。笔者认为,“归类、分析”是“梳理”的外在行為特征,“使有条理”是“梳理”的价值取向。此外,不可忽视梳理对象——“事物”的特征,因为不同的对象特征,决定了方法的不同。梳理的对象可以是单篇课文,也可以是单元内容,甚至可以是跨单元、跨教材、跨学科。“单元”就是“事物”,也是梳理的对象。单元具有怎么样的特征,显然是研究单元梳理课的前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单元”的定义为“整体中自成段落、系统,自为一组的单位(多用于教材、房屋等)”。对于“单元”这个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不可忽视两点:一是单元自身的系统;二是单元作为整体的组成部分,要将某一个单元放置在整体中去理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课”的相关定义为“1.有计划的分段教学;2.教学的科目;3.教学的时间单位;4.教材的段落”。这四个释义是我们理解单元梳理课的基础。对此,笔者明确两点:一是“课”意味着要符合教学的一般要求;二是单元梳理课与单篇、群文教学课的关联。
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因此仍须以综合的思维来理解“单元梳理课”这个概念的内涵。笔者认为,单元梳理课是一种以单元为教学对象,通过对单元内容进行归类、分析进而达到帮助学生更有条理地掌握单元学习内容、培育梳理学习方式目的的特殊课型。
接着阐述“语文单元梳理课”这一概念中“语文”的内涵,它既规定了学科对象以及梳理对象的载体——教科书,也规定了教科书所属的语文课程的特征。概言之,语文单元梳理课是以语文教科书所呈现的单元为教学对象的梳理课。这一内涵从课程视角看,要求语文单元梳理课遵循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从教学内容视角看,强调语文单元梳理课并非课文的再次学习、巩固;从价值取向看,要实现对单元内容的超越,指向学习方式的优化。
就梳理对象特征角度观察统编语文教科书,其以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并行的方式组织单元。这一特点表明,语文教科书的单元序列既非知识也非能力的线性上升的呈现,每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单元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递进关系。依据前文对“单元”概念内涵的分析,统编语文教科书作为单元所属的整体,所承载的是落实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特点的任务,单元自身的系统则是人文主题的教育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的融合。单独看,每个单元都有各自的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整体看,学习任务群会重复出现。语文教科书单元编排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语文单元梳理课的内容选择。从梳理内容要点的角度看,语文单元梳理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应为避免课文内容的凝练概括,落实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的要求。从课堂教学实施的角度把握语文单元梳理课,重在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举一反三,实现“课内得法、课后训练巩固提高”的教学目标。
下面对“学习方式”“优化”“指向”作简要阐释。“学习方式”这一概念最为复杂,当前对“学习方式”概念的认识并未形成一致。有学者主张,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一切学习方法和形式[1]。综合已有的关于“学习方式”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从认知角度看,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既包括学习内容,又是对具体学习内容的超越,是可以用来学习不同内容的带有共性的学习方法与形式的综合;从情意角度看,学习方式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善于学习的情感状态。“优化”是指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指向”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综上所述,本部分的阐释试图明确:语文单元梳理课是一种新的课型,须根据语文教科书单元编排特征,确定梳理点,要遵循语文课堂教学的一般要求,以优化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为价值取向,既扎实上好具体的一堂单元梳理课,也不奢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力争举一反三。
二、价值取向
明确价值取向是行动的重要一环,在行动之前,追问价值取向是确保行动方向正确从而确保意义得以实现的基础[2]。语文单元梳理课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经由学习活动指向学习内容掌握,二是经由学习方式优化指向素养培育。二者具有层次性,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更高追求。语文单元梳理以优化学习方式为关键内容,之所以主张这样的层次性的价值取向,是因为语文单元梳理课的本质特征。
梳理不只是一种学习活动,更应该是一种学习方式。梳理首先是一种学习活动。吴泓在《一种被长期忽视的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对“梳理与探究”的回顾、思考与实践》一文中对梳理作为语文学习活动的特点、实施方法等作了充分论述[3]。学习活动重在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学习,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这是常识;学习方式重在经由学习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凝练学习活动的方法和形式,是对具体学习活动的概括、提炼,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4]。定位为学习活动的梳理,重点在于对对象进行归类、分析,目的在于更有条理地记忆、理解、掌握这些内容,并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定位为学习方式培育的梳理,则是通过对对象进行归类、分析,掌握梳理的一般方法,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梳理。在语文教学视域中,梳理的对象既可以是单篇课文,也可以是单元,还可以是跨单元、主题式活动等。
本文所探讨的是语文教科书单元梳理课,有两个关键要素:一是梳理对象是语文教科书的单元,二是梳理活动是在课堂中进行。因此,是通过教学的手段实施梳理,并非学生个体自行梳理。教科书单元对象及其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并行组织内容的特征,决定了语文单元梳理课的价值取向是以优化学习方式为关键内容。其理由如下:首先,语文课程特征决定了教科书课文内容的学习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课文是例子,这是常识与共识;其次,梳理活动不是课文、单元内容的再次学习,对这些内容进行提炼虽可称得上梳理,但这样的梳理只是对单篇课文或者單元整个课文内容的凝练,学生学习仍停留在学习对象本身的层次上,未达到更上位的思维水平;再次,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学习,必须指向学习方式的培育;最后,学习方式的培育,既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也可以是教师通过教学的手段帮助学生培育,后者显然是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实现更高质量学习所必须具备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更高质量的梳理,应该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单元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的梳理,培养学生在课后自主实施有质量的梳理的意识、方法、能力。
语文单元梳理课的价值取向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层次。如果只是对单篇课文内容的简单概括、对单元课文内容的简单综合归纳,这样的梳理是低层次的,其价值是较低的。较高层次的梳理是对单元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进行超越式的归纳、分析,更高层次的梳理则是指向学生学习方式的培育,这种培育是对已有学习方式的优化。
三、实施路径
本部分探讨作为一种课型的语文单元梳理课的教学实施路径问题。
梳理和单元梳理的共同点在于都可以是语文学习活动,更应该是学习方式的培育,行为主体是学生;其不同点在于对象的不同,前者不受限制,后者针对的是特定的教科书单元。语文单元梳理课是针对语文教科书单元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特定的课型,应该遵循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性要求。从课堂教学的要求来看,语文单元梳理课有以下特征:行为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因此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时间有限,一般为1-2个课时;追求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课堂学习前后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变化;要充分考虑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环节安排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语文单元梳理课也如此。只要我们从概念上准确把握住了语文单元梳理课的内涵与特点,坚守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方向,研究单元内容,遵循学习科学的一般理论,就能够选择适合教师与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让课堂教学在目标定位上突出“举一反三”,内容上突出丰富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不断加强单元梳理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主要提出几点关于语文单元梳理课实施路径的原则,供读者参考。
其一,“基础与超越”是语文单元梳理课实施路径的总体方向。单元各篇课文的教学是基础,单元梳理是超越。不管是否安排单元梳理,我们都应该扎扎实实地把单元各篇课文教好,超越具体的篇目,进行总体的、更为上位的学习。基础阶段的学习是对教材单元主题、学习要点、学习方法等的归类、分析,从而让这些内容更有条理,超越阶段的学习则要培养一种自主学习、整体把握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安排单元梳理课,确定合适的单元梳理点应该是第一个关键点。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有许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确定不同的梳理点,但只有单元的重点与难点才能成为单元梳理课的教学内容的梳理点。单元梳理课的课堂教学是基础,课后学生自主梳理是对课堂基础的超越。课堂教学这个基础要打扎实,为课后学生的超越提供条件。
其二,运用矛盾辩证法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梳理点数量多与单元梳理课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梳理点与课时的矛盾,促使我们深入地思考、理解单元教学重点。单元梳理点数量从多到少、从少到精,梳理点确定的过程,正是思维的不断聚焦与深入的过程。
语文单元梳理课要优化学生学习方式,需抓好三个环节: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追踪。
在备课环节,要建立体系,统筹规划。单个单元的梳理点可以从语文课程工具性(如知识、技能等)和人文性(如单元人文主题、情感等)角度确定。如果能够建立整个学段的语文教科书单元的梳理点体系,并进行统筹规划,是最好的;其次至少要规划一个学期若干堂单元梳理课的体系。取舍单元梳理课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有三个:深化该单元人文主题的内涵,落实该单元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点,一个时段内形成体系。在取舍的过程中,数量由多到少,质量上落实单元核心要点。例如,在2023年11月23日举行的上海市高中语文“自主梳理,指导探究”教学研讨活动上,钱晨老师执教高三年级“聚焦语言形式,探究情感内涵”单元梳理公开课,梳理点的确立经历了这样的过程:首先是通过意象的特征及其与情感的关系梳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的特征,然后是语言风格类型的梳理与探究,最后确定将“聚焦语言形式,探究情感内涵”作为统编《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的梳理点。在张婧婧老师“梳理意象、探究问题”的单元梳理案例分享中,梳理点的确立历经了这样的过程:最初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作为单元梳理的对象,提出以“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为单元梳理点;然后是意象的特征及其与情感的关系,最后确定以统编《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梳理对象,确定以“梳理意象、探究问题”为主题。
在课堂教学环节,要设计课堂,课内得法。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众多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凝练出具体的、科学的、有效的程序性知识,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梳理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的梳理点只有一个,这里的“一”不只是数量上的“一”,更是举一反三中的“一”,是學习活动中带有方法论意义的、规律性的“一”。课内得法,是学生形成自主梳理的重要条件。此外,教师要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富有成就感的学习经历,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自主梳理的热情,为巩固学习方式培育的效果奠定扎实基础。
在课后追踪环节,要举一反三,课后巩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一个梳理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梳理的方法,进而上升到学习方式的高度,举一反三。而那些未被纳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单元梳理点,则需要学生自主梳理。在课后追踪环节,从内容上看,教师要督促学生完成课前确定好、课堂未纳入教学内容的单元梳理点;从结果上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交流、教室张贴等形式,展现优秀的单元梳理作业。
四、余论
梳理作为一种方法,虽然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得到充分展现,但在理论上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5]。对于“梳理”的准确理解、价值追求、对象选择、实施路径等问题,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本文所探讨的单元梳理课,仅是落实梳理法的个例,是一种尝试。进而言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观点、要求,如何理解概念内涵与观点含义、如何落实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重要的,优化教师的研究思维方式、教学思维方式,应该是实现前者的基础与条件。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论学习方式[J],课程·教材·教法,2010(5):13-19.
[2]成 龙.语文观课评教的价值取向[J],中学语文,2023(4):15-18.
[3]吴 泓. 一种被长期忽视的重要的语文学习活动——对“梳理与探究”的回顾、思考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9(10):24-28.
[4]韩江萍.关于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实践与理论,2003(11):12-14.
[5]吴 泓.语文学习中的语言梳理法[J],语言战略研究,2024(1):36-43.
[作者通联: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