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单元“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深度重构的探索
2024-05-20刘春文
刘春文
摘 要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指向整体育人,倡导通过建构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学科间融合的语文学习场景,形成更开放、更多元的生活场域,让语文学科从“割裂”走向“统整”,让学生在各个领域里学语文、用语文,从而获得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本研究结合具体课例,从三个层面论述在大单元教学贯彻“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素养为纲,多维互动——融合多学科知识“学”语文;实践为线,情境驱动——变革学习方式“融”语文;问题为轴,嵌入评价——达成素养提升“用”语文。
关键词 大单元 跨学科学习 任务群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列为拓展型學习任务群之一,并对其价值定位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跨学科学习”既是一种以跨学科意识为核心的课程观,又是一种融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还是一种以综合主题为基本呈现方式的特殊课程形态。它基于语文学科,又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
“大单元教学”是指从“大”的观念、任务、问题等角度出发,通过对教材的把握、整合、处理,建构结构化系统,据此制定整个单元的学习方案,并立足于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主题为线索,以任务为驱动,以情境为依托,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整体教学。语文大单元设计始终要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要义,遵循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来进行;要依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原有的单元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学情和学习资源,提炼、发掘单元主题,使学习内容更加集中、丰富,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2023年11月23日,“基于大单元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深度重构探索”主题研修活动在绍兴市文澜中学举行,执教教师围绕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开展了主题研修活动。下面我们以此为案例展开研讨。
一、素养为纲,多维互动——融合多学科知识“学”语文
“跨学科学习”以单元主题统筹学习逻辑、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突破单一的语文知识系统。它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社会热点问题来设计学习主题,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般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①创设主题(单元)学习活动环境和数字环境;②设计主题(单元)学习活动(任务);③明确单元素养目标,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渗透;④设置情境,驱动单元学习任务;⑤架构单元学习结构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角,分别借助微课、实践课和备课组展开全方位研讨。
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生之舟”,选取的四篇课文从不同的方面诠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文中所彰显的理想光辉和人格力量。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育人功能之一。基于文澜中学是以名人范文澜命名的这一文化积淀,执教教师设置一个“寻光辉人物,启智慧人生”心灵奇旅体验馆,将历史课程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与语文学科的“人物赏析”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完成相应主题的任务,从而更深刻、更立体地理解与把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根据单元提示的要求,执教教师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圈点勾画关键语句和划分层次来理清思路,进而理解人物的精神、作者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再基于双线组元的特点,制定一个真实的情境,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真实的情境及单元驱动任务(见图1)。
素养为纲,多维互动,即打破过去以学科知识、文本为中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常被忽略的壁障,促进多学科交融互通、配合支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面对真实生活中较复杂的问题,需要汇集不同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学习方式来推动问题的解决。这里既要有语文学科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相互融合,也需要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综合加持。新课标在各学段都设计了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内容,意在使学生学习多种媒介的实践操作,通过多领域整合,在获得多种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
二、实践为线,情境驱动——变革学习方式“融”语文
实施“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实质是教学方式的变革,即学习方式更注重探究性与综合性,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文本学习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实践、自主建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学生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综合运用语文及多学科知识去分析、解决。学生需围绕项目研究、问题解决,有目的地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础性的学习活动,又包括与之相关联的调查、采访、调研等多样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多种学习方式相互交融、灵活运用。
新课标倡导“要拓展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邵洁颖老师在执教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时,设计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并据此设定了四个环节及相关任务,分课前、课堂、课后,任务螺旋上升,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目标是解决大主题下设置的情境任务。在这里,语文不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跨学科主题设计的融合呈现。
[课例]聚焦光辉人物,寻找人生智慧,争做宣传大使
——七上第四单元基于大单元“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践课学习任务单
执教:邵洁颖
【设置情境】
为替心灵奇旅体验馆寻找宣传大使,文澜中学举办了主题为“寻光辉人物,启智慧人生”视频拍摄大赛。请以统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为拍摄素材,选择一位“光辉形象”,结合多门学科及相关人物真实的历史资料,配上解说词,完成视频拍摄。
【课前预学】
任务一:默读寻找任务,拍摄视频大赛
“寻光辉人物,启智慧人生”心灵奇旅体验馆需要新增几位新人,请你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默读四篇文章,说说你会选择哪一位人物参加“寻光辉人物,启智慧人生”视频拍摄大赛,并阐述理由。
提示:所选择的人物形象需要符合心灵奇旅体验馆主题,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
任务二:根据所选人物,收集人物资料
根据你选择的人物,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人物的相关资料,与同学分享。
提示:可以是和人物有关的资料,也可以是人物的作品相关资料。
【课堂互学】
任务一:聚形象,集人物拍摄素材
结合所选择的“光辉人物”,和同学们分享课前收集的人物拍摄资料,围绕“姓名、籍贯、典型事迹、精神品质”完成“人物介绍卡”。
任务二:读解说,学独特语言表达
阅读心灵奇旅体验馆之光辉人物范文澜的几段解说词,观看相关视频,探究视频解说词可以如何进行创造表达。请结合所提供的材料,分享“如何写解说词”的探究成果。
阅读小贴士
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文体。往往事先拟好文稿,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渲染,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状态和意义,力争取得宣传效果。解说词有人物解说词、文物古迹解说词、专题展览解说词等,用以帮助观众在观看实物和形象的过程中加深感受,使其调动视觉作用的同时发挥听觉作用。
任务三:配文字,解说视频拍摄主题
活动一:根据大赛主题“寻光辉人物,启智慧人生”,为所选择的“光辉人物”的解说词取个标题。
活动二:结合人物介绍卡,为所选择的“光辉人物”写一段解说词。
标题:
内容:
任务四:拍视频,展宣传大使风采
活动一:选取背景音乐,向大家展示你撰写的“光辉人物”的解说词。
活动二:结合人物介绍卡和解说词,拍摄“寻光辉人物,启智慧人生”视频拍摄大赛的参赛视频,争取成为心灵奇旅体验馆的宣传大使。
【课后拓展】
任务一:心灵书签我来做
学习光辉人物的事迹后,你有什么想对自己说的呢?请为自己设计一张心灵书签,在体验馆留下你的足迹,并谈谈你的学习感悟。
任务二:心灵漫画我来画
在“寻光辉人物,启智慧人生”心灵奇旅体验馆进行一次奇妙之旅后,请设计一张心理漫画,和更多的人分享你的独特体验。
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意义的语文课程,赋予学习内容新的意义和模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融合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寻光辉人物,启智慧人生”视频大赛这一教学情境,师生一起开展了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见图2)。
三、问题为轴,嵌入评价——达成素养提升“用”语文
“跨学科学习”评什么?新课标指出:“评价主要以学生在各类探究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活动过程中完成的方案、海报、调研报告、视频资料等学习成果为依据。”“跨学科学习”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把评价嵌入整个活动过程。
1.指向素养,设计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学习设计的最核心要素是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支持和学习评价设计等内容,这些都指向问题的解决。超越传统的课时主义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走向一个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以规划学生学习历程为核心的单元学习设计,这是素养取向的课堂教学的重要道路,也是整个教学流程再造的重要路径。素养的培育需要一定时间,这是需要单元学习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执教教师设置了打造心灵奇旅体验馆这个驱动任务,围绕这一核心任务的教学设计既有对人物生平事迹的叙述,又有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还有对人物品质的议论性评价,与单元学习要求的对应性较强,同时横跨心理学、美术等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的落实,执教教师设置了如下单元学习目标。
语言运用: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画结构简图,理清行文思路;用关键词概括课文中人物的品质并学写评语。
思维能力:梳理课文及解说词,分析、概括句间逻辑、行文思路、写作模式,训练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获得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文化自信:从单元课文的人物身上汲取人生智慧,获得人生启示;学习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强自己克难攻艰时的勇气。
审美创造: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能够理解并表达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艺术特点;展开想象,培养审美意识,深入内涵剖析,培养审美情感,重视写作训练,提升审美创造。
通过上述课例,我们发现围绕着学科的核心素养,单元学习设计要以学习目标为指向,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以教师的学习支持为保障,以学习评价为引领。
2.任务驱动,迁移运用解决问题
问题驱动就是通过系列问题来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的活动,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篇,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学习者能主动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构建。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程设计的研讨中,备课组围绕“问题驱动”,尝试设置不同的情境,提出了“如何有效打造心灵奇旅体验馆”这个驱动任务。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步: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情境任务做铺垫)。
第二步:设计“光辉人物”展览区,包括“选展品,知人物”“画导图,明事迹”(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三步:设计“立体影音”体验区,包括“品人物,析精神”“配解说,赞榜样”(读写结合,理解人物精神)。
第四步:设计“心灵奇旅”文创区,包括“心灵书签我来做”“心灵漫画我来画”(心理、美术跨学科)。
在问题驱动下,学生独立探究,自行构建问题系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课堂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位教师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问题驱动”方式,不断地实践、探索和总结。
3.嵌入评价,达成素养体现维度
根据新课标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评价要求,教师应立足大单元,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创设真实学习情境,针对主要学习环节和内容,引导学生一起制定评价量表,构建有效的学习评价;邀请相关学科教师、家长、社会人士参与评价,对相应的学习过程展开评价,综合考量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等,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要全程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以鼓励为主,关注学生能否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形成社会责任感。从评价量表的制作到自评互评,再到评价反馈,教师既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发现和创造,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以“立体影音”体验区设计活动为例,可设计如下评价量表(见表1)。
表1 “立体影音”体验区设计活动评价量表
项目 评分标准 自评 互评 师评
聚形象,
集人物拍摄素材 资料收集准确到位,
精准把握人物形象 ☆☆☆
☆☆ ☆☆☆
☆☆ ☆☆☆
☆☆
读解说,
学独特语言表达 材料解读全面周到,
方法解析清晰明了 ☆☆☆
☆☆ ☆☆☆
☆☆ ☆☆☆
☆☆
配文字,
解说视频拍摄主题 标题命名凸显特点,
语言表达清晰流畅 ☆☆☆
☆☆ ☆☆☆
☆☆ ☆☆☆
☆☆
拍视频,
展宣传大使风采 背景音乐富有感染,
风采展示独具特色 ☆☆☆
☆☆ ☆☆☆
☆☆ ☆☆☆
☆☆
[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数字赋能下提升初中语文教师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素养探索”(编号:YB2023055)、2024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编号:2024SC222)、2023年浙江省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赋能下初中语文跨学科任务群学习进阶探索”(编号:SJG2024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通联: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教师发展中心]
探究,蕴含着反思、实验、鉴识之精神,既有否定性作为,又有建设性追求。完整意义上的探究,是破解与建构、否定与肯定、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健康积极而又科学完善的探究,应力求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统一。
一是科学探究与价值探究的统一。科学探究是基于事实、为追寻真理并助益真理确立的探究。它基于已经展现的事实或具备的条件,对已有认知和方案予以梳理和检视,以便在教学实验条件下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到事物运行的规律。价值探究是基于信念、追求意义并助益精神树立的探究。它基于科教兴国、立德树人的价值判断,对已有教育教学理念作出辨析和抉择,以便为师生的思维和行为提供方向并进行调节,明确个体成长的目标。二者并非各自独立,科学探究中蕴含价值探究的内容,而价值探究也须以科学探究为参照。
二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探究的统一。指导学生探究,对既有知识和相关实验进行演示,是科学素养培育不可缺少的环节和内容。但同时,这一过程也需要教师探究的跟进,即针对学生提出的追问不间断地修正、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和学习支架。科学教育中的學生探究与教师探究是紧密关联的。仅强调学生探究而忽视教师探究,科学教育难免会陷入教条、死板,无法有效应对和处置学生的疑难与挑战。
三是认知探究与事实探究的统一。科学教育的探究,本身呈现为一种认知探究,包含着对认知的怀疑和建构,对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探寻和体验,但不能把对认知观念的探究当作科学教育的全部。事实探究、物质探究,是对现有事物的改造、变革和创新,其意义也非同寻常。认知探究虽有助于现实的改造,但终究不能代替实践力量和物质力量。只有在事实探究中,以实践去改造物质,探究的内生能量才能得到充分释放。
—— 郭春阳《中国教育报》2024年03月28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