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语文教材的规范化
2024-05-20王健龙
王健龙
摘 要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读物,语言文字规范是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存在着语句语法、标点符号等方面的瑕疵,影响学生正确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弱化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对此,教材编者要对入选的作品严格把关,并对作品进行适当的加工,力求使其更加完美;教师要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审视课本中的语言表达,同时要教会学生从规范的视角发现课本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引导学生审慎对待信息时代可能出现的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帮助他们树立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
关键词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规范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以说,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通过语文教科书提供的言语材料去学习和领悟,在接受言语材料思想内容的同时,接受持续不断的言语刺激,逐渐熟悉汉语言文字组词造句的规则和习惯,进而形成语感,掌握母语。这就要求语文教科书选文的思想内容要健康,语言文字规范且适合教学。
语言文字规范是语文教科书的基本要求,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任务所决定的。如果教材出现大量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的、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而且会影响学生语文素养、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语文教材规范化的含义及标准
我国通用的语言和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语言规范是指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某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书写等方面发生分歧或混乱时,能让大家的理念回归一致的标准和规范。张志公在谈到语言规范时曾说:“所谓‘规范化,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关于某件事,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一种规矩。”这种“规矩”,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其第二章第十条规定的内容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通过汉语文课程教授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使用的汉语文教材,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
可见,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就是衡量语文教科书是否规范的标尺。但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内容涉及语文学习的方方面面,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语文教材的规范仅有普通话和汉字两方面是不够的,在语言表达和组织上,不论是文质兼美的选文,还是具有指导性的综合训练,都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优秀典范。
二、语文教科书规范化的现状
语文教科书是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读物,但目前选入教材的部分作品,并不是作者专为课本写作的,因此存在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例如,笔者在研读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时就发现一些不规范的现象,笔者以其中的部分现象为例,对教材存在的不规范问题进行归类和说明(见表1)。
所谓窥一斑见全豹,统编语文教材存在不规范的地方不在少数,并且不只局限于普通话和汉字两方面,还涉及语法和写作等方面。就目力所及,仅七年级的语文教材就有几十处不规范的现象,教师稍不留意,极有可能把它们当作规范的语言材料教给学生。学生由于分辨能力不强,极容易把不规范当作规范,还会给爱思考的学生造成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影响他们正确地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三、对语文教材规范化现状的思考
对于语文教材的不规范现象,编者和教者要高度重视,要站在立德树人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直面这些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它们,力争让语文教材语言规范程度最大化。
1.编者应从规范化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加工
为了便于教学,在编选课文时,编者需要对作品进行适当的删改修润,力求其更加完美,适合学生阅读。叶圣陶曾说:“既称读本,文字形式上应该相当的完整,所选文篇如有疏漏之处,我们都加上修润的工夫。这是要请各位作者原谅的。”他还说:“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斯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补润色。” 在选编教材的过程中,叶老总是积极践行这些主张。张中行曾在《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叙述:“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可见,编者对语文教科书课文语言的加工修改是惯例,是编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教材质量的重要举措。
此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曾规定,“课文的篇幅一般不宜长,根据教学的需要,长篇作品可以采用节选的办法,较长的文章在不损伤原作精华的基础上可以删节”。顾之川曾说:“理想的是请作者自己修改,有时是编者先提出修改建议,或请有关学科专家修改,但要征求作者同意。”比如,过去把郭沫若《天上的市街》改为《天上的街市》,对老舍《骆驼祥子》、曹禺《雷雨》的节选等,都得到作家的支持和理解。
但是,有的作品,按规定编者是无权修改的。对于此种情况,笔者认为即便编者无权修改,但可以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对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与现代汉语表达不一致的地方加上注解,引起师生的注意。如编者对《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处理,作者将“顺顺溜溜”写成“顺顺流流”,编者将后者注释为“顺当”,并注明“现在写成‘顺顺溜溜”。如此既保持了文章原貌,又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彰显了教育界的科学态度。
2.编者和教者要把好语文教材语言文字规范质量关
语文教科书是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形成素养、培育三观的重要载体,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来说,把好语文教科书的语言质量关尤为重要。一方面,教材编者在选文和编写过程中要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对存在瑕疵的句子一定要仔细推敲斟酌,避免将其选入课本。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唯课本是瞻,要有问题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审视课本中的语言表达,并把它作为学用语言的素材;同时要教会学生从规范的视角发现课本中的不规范问题,并在及时纠正的过程当中操练、巩固言语技能。比如,在讲解修改病句、标点符号的用法时,教师就可以用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病例作为素材,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習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进而提升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并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自身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另外,对于历史原因导致的一些作品存在某些与现行语言文字规范相悖的现象,教师应向学生指明这一点,并且要讲明这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语言现象,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以今律古。对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语言失范情况,教师要在认真查证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并通过多种渠道向教材编者反馈,让他们尽可能地及早进行修订。
3.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直面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的不断普及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新的词汇和语言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语言如“因特网”“蓝瘦”“栓Q”等。这些语言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新时代下的新文化体现。由于表达需要,一些古代语言、异体字又“重出江湖”,如“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鱻鱻”等。面对这些新的语言现象,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而要与时俱进,用积极的心态直面它、正视它,同时向学生指出哪些是不规范的用法,怎样使用才是规范的,这样才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
一字一音总关情,一词一句显规范。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因此,语文教材规范化不是小事,净化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增强他们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让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根植于内心、外显于言行的信念和坚守,成为我们形成民族自信、文化认同、家国情怀的底气和正气,从而积淀人文底蕴,厚植爱国情怀,培养使命担当,传承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
[作者通联: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朝来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