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犯罪学理论视角下老年人诈骗被害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4-05-19刘淼森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犯罪预防

刘淼森

摘 要: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愈加严重,针对老年人的诈骗犯罪也愈发猖獗。为了摆脱繁琐的经验总结和事实堆积,本文从犯罪学理论角度出发,使用日常活动理论、自我控制理论和生活方式暴露理论,构建老年人诈骗被害理论框架,从而分析老年人诈骗原因及犯罪流程,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犯罪学理论;老年人诈骗被害:犯罪预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66

1 问题缘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1.91亿,老龄化程度达到13.5%。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剧,老年人口规模增加,针对老年人的犯罪行为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由于中国有悠久的储蓄传统,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老年人普遍有一定积蓄,加之老年人极易上当受骗,成为犯罪分子诈骗的目标。

预防是防范老年人诈骗案件发生的根本之策,避免老年人受骗被害,预防是前提。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学科,诞生了许多关于犯罪发生原因的经典理论,将老年人受骗置于理论模型之下进行分析,更有助于我们抽丝剥茧,总结出老年人受骗被害的规律。本文从多个犯罪学理论出发,探究老年人被诈骗的原因以及应对之策。

2 老年人诈骗被害的特点

从老年人自身来看,国外学者butler对老年人受骗的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老年人被诈骗有6点原因。(1)老年人健康堪忧,对医疗、饮食的需求较高。(2)患有器质性脑损害的老年人的认知水平和警惕性较低、丧偶老人情绪上的孤独和抑郁易于被犯罪分子利用。(3)老年人对于衰老和死亡的恐惧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4)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知识的缺乏容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5)老年人经济相对拮据,为了改善经济状况会选择冒险。这些因素反映了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老年人受骗的原因。从诈骗犯罪来看,目前出现了诈骗组织集团化、跨区域化,诈骗手段精细化、专业化等特点。这表明,当下出现了一批专门针对老年人诈骗团伙,他们目标固定,手段专业,熟悉老年人的弱点,作案成功率很高,是当前老年人诈骗被害形势愈发严峻的重要原因。

但这些特点类似于经验总结,并未形成体系,文章将从构建理论框架的路径出发,对老年人被诈骗的原因进行整合分析。

3 理论概述

受骗老年人作为诈骗案件中的被害人,在理论选择上应该选择与犯罪被害人相关的理论。在对有关研究进行分析后,本文选择日常活动理论、自我控制理论和生活方式暴露理论。

3.1 日常活动理论

日常活動理论(Routine Activity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科恩(Cohen)和费尔森(Felson)提出,是犯罪实证主义学派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他们二人发现1960年以来美国的犯罪率急剧上升,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行为偏好变化的研究,得出结论:犯罪率快速上升和美国社会结构变化和日常活动方式的转变有关。他们进一步发现,有犯罪动机的犯罪人(motivated offender)、合适的犯罪目标(suitable target)和缺乏有效的防护(the absence of capable guardians)这三要素为犯罪的发生提供机会,且三者缺一不可。

3.2 自我控制理论

1990年,美国犯罪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赫希(Travis Hirschi)和迈克尔·戈 特弗里德森(Michel Gottfredson)提出了“自我控制”的概念。他们认为,相较于社会外部力量的遏制,人们内部力量对犯罪行为的遏制更值得关注,进而指出,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在行为自控上都具有一些相同特征,并将这种特征称为“低自我控制”。低自我控制的人具有冲动、迟钝、短视、喜欢冒险、孤僻等倾向,如吸毒、酗酒、 吸烟、逃学、失业等行为,这些特征虽然并不必然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但是与各类犯罪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关联性。“低自我控制”不仅可以解释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原因,也可以用来印证受害人被害的原因,低自我控制的人更容易进入危险的环境,增加受害风险。

3.3 生活方式暴露理论

生活方式暴露理论由迈克尔·亨德朗(Michael J. Hindelang)于1978年提出,其观点为,某些特定行为和生活方式,会使得个体遭受侵害的可能性增加,这些特性决定了个体经常不同程度地暴露在犯罪机会中,并增加了被害的可能性。也就是说, 影响被害人的生活方式的一系列特征,诸如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家庭背景等因素会使得其暴露在犯罪人的目光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增加遭受侵害的概率。

我们发现,自我控制理论与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在解释受害人被侵害的原因上有相似之处。笔者认为,这两者互为因果,具有低自我控制特征的人群更容易有更加危险的生活方式,增加受害被害危险。高危险的生活方式也为低自我控制特征起作用提供了空间。这也为下文建立理论框架提供了思路。

4 理论视角下的老年人诈骗被害

4.1 日常活动理论视角下老年人诈骗被害

首先,从有犯罪动机的犯罪人方面看,诈骗作为一种自然犯,这种意图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人层出不穷。诈骗不仅是一种越轨行为,还是一种人类社会中必然存在的行为,当下乃至未来都不缺乏企图对老年人进行诈骗的犯罪人。

其次,从合适的犯罪目标方面看,老年人更容易受到犯罪分子诈骗行为的影响并产生错误的认识。由于身体机能的衰老,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也衰退,更容易产生认知上的错误,使得犯罪分子的诈骗行为更容易成功。社会支持的不足也是老年人更易于被诈骗的因素,老年人与社会脱节普遍严重,这使得犯罪分子不仅可以利用老年人对当今社会的不了解,对其进行诈骗,除利用老年人对信息技术的陌生进行诈骗,还会利用老年人的孤独感对其进行诈骗,例如诈骗分子对老年人“嘘寒问暖”以骗取信任。

最后,从缺乏有效的防护方面看,在家庭防护上,当今社会“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子女陪伴程度不断下降,老年人的子女对老年人关心程度降低,加大老年人被诈骗的风险。在社会防护上,由于老年人口众多,政府很难对全体老年人做预防工作。诈骗分子常常引导老年人进入政府监管薄弱领域实施诈骗行为,例如诈骗分子会引导老年人使用小众社交软件沟通并诱导老年人进入政府难以监管的领域投资,如虚拟币投资甚至制作虚假投资交易系统等。

4.2 自我控制理论视角下老年人诈骗被害

老年人的低自我控制特征表现为“贪图小便宜”“对健康的盲目追求”和“孤独感下的冲动”等方面。

第一,由于我国的储蓄传统,老年人普遍有一定积蓄意识,因此会有潜在的投资需求,但是由于对新生事物认识不足,投资知识的缺乏,导致老年人极易被诈骗分子的“低成本,高回报”的虚假宣传蛊惑,无法作出理性判断从而被骗。2022年8月2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以预定养老公寓床位为名向老年人非法集资”“以投资养老产业为名集资诈骗”“收藏品诈骗”都属于此类型。第二,老年人在衰老的过程中,对死亡的恐惧程度大大加深,这种恐惧感会使得在健康投资上不计成本,作出盲目决定。在公布的6件养老诈骗犯罪典型案例中,出现了“假借中医专家诊疗之名诈骗医药费”的案例,在该案中,犯罪嫌疑人将普通中药材制作的“中成药”,谎称含有名贵药材的中成药,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条件和消费能力确定价格,高价售卖给老年人。至案发,共骗取9名老年人31.9万元。健康养老类型诈骗的骗术在一般视角下显得极其不可信,严重违背科学常理,但正是这种让老年人信以为真的荒诞骗术反映出老年人在健康焦虑下的低自我控制。第三,老年人的孤独感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理性判断,由于丧偶、独居、社会疏离等原因,老年人的内心非常追求情感慰藉并难以控制,诈骗分子如果设置感情、亲情陷阱,老年人很难控制住内心的冲动,走入犯罪分子的圈套。2022年最高法院公布的养老诈骗典型案件中,许某燕集资诈骗案就是以亲情关怀为手段,诈骗团伙对有购买意向的老年人,组织公司员工帮助老人打扫卫生、照顾老伴、陪同聊天,甚至以认“干亲”等骗取老年人信任。

4.3 生活方式暴露理论视角下老年人诈骗被害

在2022年最高法院公布的养老诈骗的典型案件中,我们发现,诈骗分子会针对特定老年人群体进行诈骗。在许某燕诈骗案中,专门以“退休、有闲钱”的老年群体为对象,在叶某亚、纪某波等人诈骗案中,对获取的老年人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年龄大、家境殷实、曾有过大额消费记录、子女不在身边等特点的“病人”作为诈骗目标。这表明,诸如有一定积蓄且经常消费、缺乏子女陪伴、热衷理财、热衷于社交等生活方式都容易被诈骗分子所关注。信息时代下老年人的生活细节更容易被诈骗分子所掌握。

上文在进行理论概述时,已经阐述了自我控制理论和生活方式暴露理论的联系。我们发现,当有低自我控制特征的老年人在高风险暴露条件下,更容易遭受到诈骗。有些老年人被发现有储蓄、热衷投资且子女陪伴较少,如果其自身相关知识充足,投资理性,就很难落入诈骗分子圈套;同理,有些老年人极易被蛊惑,经济支出极其随意且冲动,如果没有足够积蓄,很少参与社会活动,诈骗分子难以识别,诈骗意愿并不强烈。所以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老年人成为犯罪合适目标的要素。

5 老年人诈骗被害原因理论框架

我们构建理论框架,是为了摆脱对具体要素的逐一辨识,不纠结于繁琐的细节,在宏观视角下看待问题。如果我们以经验总结的方式来寻找老年人诈骗被害原因,会发现细节繁多难以理清脉络。我们寻求理论框架构建,通过理論框架来验证经验中所发现的细节,分析老年人是否被诈骗的原因。

根据上文的理论梳理,选择以日常活动理论为总框架,以自我控制理论和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加以解释。

在老年人诈骗被害中,同时具有低自我控制特征和高风险暴露方式的老年人容易被诈骗分子识别并进行诈骗。在有效防护上,一方面,许多高风险暴露方式是难以监管的领域,例如不与子女共同生活、丧偶独居经常进行婚恋活动、涉足特殊投资领域。另一方面,诈骗分子也会将合适的犯罪目标拉入难以监管的高风险领域,以方便实施诈骗。合适的犯罪目标,缺乏有效防护的领域,犯罪人易于得手。诈骗老年人正在朝集团化方向发展,其手段更加专业,方式更贴合老年人的特点,大大加大了老年人被诈骗的风险。

所以我们可以以这种方式理解老年人被诈骗的原因和流程:以诈骗老年人为目标的犯罪团伙在高风险暴露领域发现低自我控制的老年人,并将其拉入缺乏防护领域继续进行进一步诈骗活动。

6 理论视角下老年人诈骗被害对策

(1)注重监管,打击涉老诈骗死角。从理论分析可以发现,政府监管的薄弱领域是诈骗老年人的核心地带,只有老年人进入该领域才能实现完整的诈骗链条。在政府监管充分领域进行诈骗对于犯罪分子而言风险极大,犯罪分子会在政府监管薄弱领域开展诈骗活动。这些领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有法律法规未约束区域,例如USTD等数字货币交易领域,二是公权力难以约束的私人领域,例如利用婚恋骗局诈骗。在实践中,诈骗分子往往会利用后一个领域取得老年人信任,将其拉入前一个领域完成财产的非法占有。

因此,对薄弱领域的打击和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对于公权力可以涉足领域,有关部门应当定期对诈骗老年人案件进行整合分析,找出当前诈骗老年人高发领域,总结出涉老诈骗犯罪因素和作案方式。如果该领域已经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制约,分析犯罪仍然猖獗的原因并实施针对性举措。如果没有法律法规对其加以约束,则进行论证,形成完善的提案,报请立法机关,对该领域加以管制。对于公权力无法管制的领域,要运用好社会力量。一方面发挥子女的作用。子女应该加强和父母的沟通,不仅从经济上,劳动力上,更应该在情感上对父母进行支持,减少家庭矛盾,可以有效降低诈骗分子利用情感陷阱诈骗老年人的成功率。另一方面要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组织老年人积极开展社会活动,缓解老年人的社会疏离感,增加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老年人如果能更多地参与正规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满足老年人社会需求,就可以更多接触到没有犯罪倾向的人,避免诱导其进入诈骗活动领域,例如通过免费发放礼品为诱饵的健康宣传讲座等。

(2)建立以“赋权增能”为核心的积极老龄化体系,提升老年人的辨识能力,加强自我控制水平,避免主动暴露在高风险的环境下,是预防诈骗治本之策。老年人的低自我控制源自老龄的恐惧和内心的孤独,暴露在高风险环境下源自与社会的疏离而产生的茫然。因此,提升老年人的自我认同感,积极提升辨识能力,可以降低其被诈骗的可能性。

赋权增能理论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指导思想。在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除了完善外部保障机制,更要激发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性,强化自我身份认同感和主体意识,实现社会权力感和归属感的回归。深度的社会参与,有助于老年人辨识能力的提升,识别虚假信息。同时积极的社会参与会使老年人主动拒绝高风险暴露活动,不给犯罪分子诈骗空间。实现赋权增能不仅需要社会治理过程中给老年人更多空间,让老年人参与进来,更要建立老年人教育体系,让老年人通过学习和行动改善自身处境,从政策和实践两方面促进其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参考文献

[1]赵岐智,康杰.日常活动理论视阈下养老诈骗犯罪研究[J].犯罪与改造研究,2023,(07):1018.

[2]张林等.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J].心理行为与研究,2017,(06):776778.

[3]最高检公布打击养老诈骗典型案例[J].中国防伪报道,2022,(07):6674.

[4]杨航等.老化恐惧与老年人受骗易感性:安全感和掌控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05):10361040.

[5]许瑞媛,马丽华.赋权增能:美国老年教育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策略探究[J].职教论坛,2021,(8):13714.

猜你喜欢

犯罪预防
学校生态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与犯罪预防研究
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家腐败犯罪预防进路——以新型政商关系为视角
犯罪预防模式研究
情境犯罪预防本土化研究进程及展望
女大学生失踪事件背后的法律思考
大数据时代的犯罪预防问题辨析
PPP项目常见犯罪预防
找寻犯罪根源
从犯罪预防的角度看偶然防卫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