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务实见效

2024-05-19张蓓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主题教育高校

张蓓

摘 要:高校深化主题教育要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自觉落实主题教育的新要求,真抓实干,在系统构建、持续推动主题教育的务实见效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将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出当代价值,又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创新。高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战场,高校开展主题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推动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要不断丰富主题教育内涵,深化多元化主题教育格局;创新高校主题教育形式,实现多方协同发力;健全多措并举、共同发力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高校;主题教育;务实见效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62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选择一定的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集中进行主题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自我教育的一条重要经验。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每到重要的时间节点,每当遇到崭新的形势任务时,中国共产党都会开展主题鲜明的集中教育。主题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当教育客体参与到特定的主题教育中,在教育主体的积极引导下,教育客体逐渐实现了对主题教育价值内涵的认同和接纳,并逐步转化为行为实践,这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推动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务实见效的必要性

1.1 实现新时代党的事业新发展的需要

高校开展主题教育,是坚持党的领导,推进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高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师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有利于凝聚力量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同时,高校开展主题教育,也是高校恪守教育初心和使命,密切师生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高校教育的初心是立德树人,而主题教育是一种全面深入的教育,可以帮助师生深刻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师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纠错能力,从而实现高校教育的目标。只有将主题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积极推进,才能形成主题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的交相呼应,提高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掌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的重要保障。

1.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主题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重要的一个内容,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高校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快,看待问题角度新,只有高校履行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人才动力。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要学会在这种变局中取得新的发展突破,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开展主题教育就是教育广大师生提升认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力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进一步夯实高校意识形态发展,使主题教育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交相呼应,相互促进。

1.3 回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关切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主题教育作为刻写时代发展轨迹和迎接时代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密切相关。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实质性变化,这给主题教育发展提出诸多新挑战。在思想文化最为集中而活跃的高校,大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给主题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加活跃的动力,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变为学习主体,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主题教育开展的高效性不断增长,符合时代发展特点,并使得主题教育的传播更加高速有效。

2 主题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问题挑战

2.1 观念上:主题教育的认识亟待澄清

当今世界已发生深刻变化,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信息的传播更加快速和多元化,并且文化冲击更加多样,这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新时代青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涵盖全面、类型多样,能够系统发挥教育要素在政治引领、思想提升等方面的作用,为教育对象提供精神营养。同样,主题教育也需要系统的、丰富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才能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应“全面落实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而伴随着这种多元文化对高校主题文化的冲击,高校主题教育文化建设的科学性、规范性及保障性任務迫在眉睫。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高校的主题教育文化对于学生的指引和熏陶十分重要,而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推进高校主题教育对于高校的文化建设者来说是一种挑战。从目前的高校主题教育来看,课堂容量不足以展现全部现存教育资源,需要更加深入挖掘热门主题的内在含义,对主题涵盖的薄弱部分进行补充,形成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进一步整合现存的教育资源,保证课堂呈现内容优中选优,精中取精。

2.2 方法上:主题教育的方略亟待辨明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让万物互联加速。但目前,高校主题教育仍以线下课堂教育为主,其传统主题教育模式侧重单向传播,且受限于授课活动及其

交流不足,无法整合各方资源和高效运用融媒体资源,不能发挥联动机制作用,部分主题教育容易流于表面,缺乏精准度,主题教育的实效性不足。目前高校的主题教育主要还是通过思政课堂和新闻资讯来获得,而融合发展的意识比较欠缺。像“学习强国”和“学习大国”这样的有影响力并喜闻乐见的集新闻资讯及主题教育一体化的融媒体平台不够普遍。各大高校的主题教育内容融合性不足,并且形成高校资源共享共建和数据分享的力度不大,涉及到的广度、深度和力度还不够。因此,高校要顺势而为,把握新兴媒体的发展态势,充分利用与融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多元化主题教育,须在主题教育的理念、创新手段上多下功夫,不断适应网络时代的新特点和新变化,让学生处于教育主体地位,自觉自愿地接受主题教育的学习实践,切实发挥高校主题教育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促进作用。

2.3 实践上:主题教育的教学亟待自觉

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最终凸显的是课程的育人导向,激活的是育人价值,如果只是为了体现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式化要求,就很难推进高校主题教育的深化。因此,在实践层面,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不能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提升教育的思想性原则,进而更好达到育人目标,是主题教育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这亟待唤起教师的教学思考,即“教师不断地理解自己的教学,认识自己教学中的冲突和危机,感受和体验自己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不断提升教学伦理反思能力,实现以德育德。在高校中,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校园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通过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等,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带动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思想政治培养中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进一步加强高校主题教育助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作用。比如高校不同学院可结合自身学院和学生专业特色,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中领悟如何为人民服务,做到行知合一。并且,高校和各个学院也可以通过自己建立微信公众号,充分运用专业优势与融媒体平台相结合,做好主题教育的“传声筒”作用,从而建立主题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和影响力度。

3 推动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策略

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既是对于党中央精神更深层次的认知和内化,也给师生的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监督平台。然而,横向、纵向比较各高校主题教育实践工作的宣传效果可以看出,不同高校师生对于主题教育实践工作的响应度有落差,如何充分带动广大师生自觉参与相关学习、讨论和多级传播,应成为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务实见效的应有之义。

3.1 丰富主题教育内涵,深化多元化主题教育格局

高校可以制定多元化的主题教育内涵,包括政治理论、文化传统、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让师生在学习中全面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内涵,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价值观念。在政治理论方面,要系统地学习最新理论成果和主题教育内涵,做到学深、学懂、悟透,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用结合,让理论落地生根,真正做到真懂、真信、真用;文化传统方面,高校可以制定多元化的文化传统主题教育内容,包括中华文化、中国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让师生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社会现实方面,高校可以制定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主题教育内容,包括国家发展战略、社会热点问题、国际形势等,让师生深入了解和认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创业方面,高校可以制定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内容,包括创新创业理论、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案例等,让师生深入了解和认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志愿服务方面,高校可以制定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主题教育内容,包括志愿服务理论、志愿服务实践、志愿服务案例等,让师生深入了解和认识志愿服务的重要性和意义,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2 创新高校主题教育形式,实现多方协同发力

创新高校主题教育形式,如开展主题教育、组织主题教育研讨会、开展主题教育专题讲座等,让师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主题教育内容,增强师生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随着微信、微博、抖音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工作者的职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过去相对单一的学生管理者、教育者、服务者角色,拓展至今天的学生发展引领者、教育互动者与合作者角色。“微思政”课程已经成为了宣传主题教育的一大主力军。以互动参与、共建共享为主要特点,内容根据大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突出主题教育的指导性、启发性以及针对性,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在日常主题教育中,可以利用微语言、微漫画、图片、视频等幽默风趣的形式,丰富主题教育手段;教师也更应该注重主题教育的交互作用,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开设和主题教育相关的微课、慕课等课程,将线下教育与线上资源有机结合,并根据形势变化和最新理论成果,增加新的主题教育内容,可通过设计系列性专题等方式,并采取互动问答、线上交流等形式,增强主题教育的实效性,将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了解师生对主题教育的认知和反馈,发现问题和不足,及时改进和完善主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并组织师生参与主题教育竞赛。高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竞赛,如主题演讲比赛、主题知识竞赛等,激发师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提高主题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3 健全多措并举、共同发力的保障机制

加强主题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务实见效,须健全多措并举、共同发力的保障机制,重点在于加强制度保障、人才保障和物质保障等方面建设。第一,建立规范化的制度保障机制。推动主题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也需要建立规范的制度保障。但从目前的主题教育来看,规范性资料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对保障制度的落实造成一定困难。因此,加强主题教育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结合,逐渐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架构、工作体系和实施规则,以规范的制度建设保障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当务之急。第二,建立系统化的人才保障机制。目前来看,国内对思想政治教师人才的培育计划正逐渐向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能够基本做到紧跟时代需求,培育党和国家需要的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但部分高校对专业人才的培育仍有改進空间,例如在培育计划中过于注重背记现有的理论成果,而忽略了对辩证思维的培育,不重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重要性,导致了部分教师对主题教育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因此,高校在制定人才的培养相关制度时,应注重可操作性,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坚持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为主题教育融入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人才保障。第三,建立专业化的研究保障机制。“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除了要积极将现有理论应用于实践,也不能缺乏应有的理论创新,教育部门可组织或鼓励高校组织专家学者成立课题组,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将理论研究成果适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高质量理论成果,然后汇集整合,形成具体的有形的落实制度;各个基层的教学单位,也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将主题教育纳入研究范围,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平台,结合学生特点和学科特征,探索新时代的融入机制和方法,尽可能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革命文化等内容融入课堂,全面系统地呈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态等领域取得的新成就,为主题教育的科学融入提供研究基础和实践经验,逐步推动主题教育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科学融入和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铭凯,靳玉乐.论立德树人的实践逻辑与推进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0,(8):71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3]徐继存.教学思考的张力[J].教育研究,2021,(9):5057.

[4]贺全.高等院校“微思政”工作优化方案分析:基于网络背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9):155157.

猜你喜欢

主题教育高校
增进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实效性之应然选择研究
“中国梦”哲学逻辑视域下高校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幼儿园主题教育背景下的环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