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创新研究

2024-05-19董如心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

董如心

摘 要:无论从历史视野还是当今视角来看,淮海战役精神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价值,需要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效融合。要推动淮海战役精神的文化资源实现创造性发展,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实践情景,解决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困境,推进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并进行实践创新,从而突出淮海战役精神在新时代新的思想引力。

关键词:淮海战役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6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这一指导意见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创新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彰显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淮海战役是我国红色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淮海战役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有机结合。对于厘清淮海战役精神为什么、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

1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

1.1 重温淮海战役精神有助于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丰富教学资源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在于坚定理想信念,巩固政治站位和引导思想作风。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运用的作用即“通过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淮海战役中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和优良的思想作风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聚焦点不谋而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教学资源。推动淮海战役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过程,有利于推动思政课内容的多样性发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感染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老一辈革命者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体悟淮海战役内涵继而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1.2 弘扬淮海战役精神有助于丰富新时代高校革命文化建设,助力隐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作为党领导下的高校,党的革命传统教育不能忽视。”淮海战役精神是根植于淮海战役高度凝练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高校学生用心体会和深入学习。以淮海战役为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增色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革命文化意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革命文化的熏陶,这种隐性教育方法有助于促进强化环境育人的功能,无形中慢慢厚植学生的历史使命感。通过对淮海战役的 “精神密码”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诠释,传承红色基因,补缺思政课现实关怀和问题意识不足的状况,让高校革命文化教育更具温度、厚度与深度,以致达到革命文化传承的目的。

1.3 深挖淮海战役精神有助于固牢高校学生信仰之基,增强育人实效

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十字路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关键阶段,中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比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坚实有力的精神支撑。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必须始终牢记身上所背负的时代使命,要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伟力。淮海战役化中的 “精神密码”生动谱写了革命主义精神和爱党爱国信仰,通过对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创新的探索,可以更好地固牢高校学生的信仰之基,更好地为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在社会实践中将青年人独有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国家民族的命运前途结合起来。通过深挖淮海战役精神内核,有利于激发高校学生勇于担当使命的内生动力和精神内核,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

2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淮海战役精神更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深刻而富有深度的思想政治研究内涵。然而,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目前还存在许多现实困境。

2.1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主客体的局限性

不难发现,大多数思政课堂上,教师对涉及淮海战役的知识却是鲜有提及,更不用说挖掘淮海战役精神内涵背后深层次的意蕴和时代价值,无法做到精准捕捉如何用好淮海战役这一优秀文化资源发挥革命文化育人长效性。此外,教师缺乏对学生思政课主体的关注,忽视学生表达内心想法和发表建议的设定,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会降低淮海战役的吸引力,削弱学生的兴趣,阻碍了教学效能落地。教学中,有关淮海战役部分课程建设和教材内容体现并不完备,内容介绍过于简单,未能将淮海战役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高效转化为课程资源,从而导致主体对淮海战役精神的重視程度不足,搁置了教师和学生主体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使挖掘淮海战役精神的主动探索力大打折扣,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2.2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介体的单一性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仅仅依靠思政课堂,需要借助其他介体。思想政治课程仍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相对单一,仅依靠课本实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即使与视频、音频等媒介手段相结合,还是容易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校园文化建设是隐性教育的重要体现,涉及诸多方面,大体分为如下四种: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能够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观当下,个别高校过于追求教育效益,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对淮海战役精神的文化建设继承问题没有得到正相应的重视,削弱了淮海战役精神与高校学生的情感链接。因而高校在依托淮海战役文化资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显露出教育手段较为单一、教学形式缺乏创新隐性教育方法缺位的弊端。

2.3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闭环的封闭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拘泥于课堂中,更要走出课堂。当前多数高校更多的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缺少对淮海战役等及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深入落实,对于建立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思政课模式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淮海战役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规划尚不明晰。没有利用好已有的淮海战役革命文化资源,割裂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以致无法实现高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同频共振之效。更由于近四年疫情的反复,淮海战役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宣传与实践的主要途径受到了制约。参观博物馆、文化基地体验等实践方式纵然进行,也多是“打卡式”拍照、撰写心得体验之类稍较“过场式”活动,为了达到短期效果,多局限于流程忽视了进行实践的真正目的,具有即时性、脱离性和个体性的短板,使得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很难发挥淮海战役精神实践育人的效力。

3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性路径选择

只有深入挖掘淮海战役精神的丰富意蕴和现实意义,以发展的眼光探求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性实践措施,才能让淮海战役革命文化在时代不断发展的长河中焕发新机,推动高校思政课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更好发挥育人功能,为社会主義建设培养有思想有深度有情怀的建设型人才。

3.1 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教育主客体赋能思政课堂教学主阵地

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需要加强淮海战役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顶层设计,发挥好思政理论课堂桥梁作用,协同好教育主客体,共同推进淮海战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建设。教材是国家意识形态的体现,是思政理论课传播思想的重要载体。探究淮海战役中的 “精神密码”教学资源,将淮海战役“课程化”进行教材设计,将其进行理论化书面化落户,推进淮海战役资源融入教材校本体系中,完善思政理论课教材内容,在源头上打通联结淮海战役革命文化渠道。教师作为思政课堂的组织者和传授者,深刻影响着课堂教学对淮海战役精神的把握。思政课教师要从思想意识层面认识到淮海战役的价值意蕴,深刻洞悉其在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价值,开辟淮海战役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途径,将其与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结合,推动淮海战役文化资源向教育教学资源转化,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淮海战役的关注度,激发高校学生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内生动力和精神内核,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要“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认知特点和心理接收机制,创新淮海战役历史符号的载体与媒介,提升淮海战役历史记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度与接受度。”充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高校学生在淮海战役文化学习的自主性和互动性,真正融入思政课堂中,感悟老一辈革命者忠于党,忠于人民,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

3.2 丰富教学方法,打造“互联网+淮海战役精神”智慧教学新矩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仅仅依赖教材,更要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创新形式。新时代高校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强。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高校要灵活调整思路,正视新媒体时代的突出特征,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创建有关淮海战役精神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堂延续到虚拟空间。通过进行智能化教学平台的搭建,打造“互联网+淮海战役精神”红色网络矩阵,建构淮海战役的立体情境,将淮海战役立体展现在高校学生面前,用直观的、具有冲击力的视角实现淮海战役精神的物化作用,完成从文字图片、影片内容、AR和VR技术内容的全平台新媒体传播矩阵,为虚拟空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赋能,实现传统课堂教学的破冰,达到思政课教育学生的双倍效能。打造智慧教学新矩阵,高校要把关好淮海战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确保淮海战役结合互联网技术的科学度和准确性。对教师的智慧教学能力下功夫,加强教师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保障教师智慧教学能力。在智慧教学上,教师要学会适时适度引入淮海战役文化资源,把握好淮海战役与互联网技术两者之间平衡度从而实现互联网技术和思政内容融合的最优化。发展智慧教学的同时,不能忘其根本,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使“互联网+淮海战役精神”智慧教学新矩阵更加牢固可靠。

3.3 拓宽教育渠道,完善理论教学与淮海战役实践情景联动机制

淮海战役以精神和物质两种态势呈现在历史轨道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献史料、革命遗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历史记忆,当代社会接续先辈们的火把更是创新性创作了影视剧、歌曲、话剧、文学作品等社会艺术作品,留下了无限的社会实践情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组织淮海战役实践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组织学生群体走进淮海战役相关地方乡镇进行实地调研和主题宣讲,坚持学生参与淮海战役实践情景的主体性,让学生“想参加”“乐参加”“会参加”,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联动机制,让学生在实践情景中切身领悟淮海战役的精神内涵。各地高校还需要结合本地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发挥高校学生的创造力、生命力,深入挖掘淮海战役所蕴含的符合现代发展需要的精神财富,创造一批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的红色文化精品,弘扬淮海战役精神。此外还需积极探索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和落实校园文化相关建设,用好校园宣传渠道,通过新媒体平台、主题党日团日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形式延续课堂格局,把淮海战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细化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育人于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实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高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淮海战役为核心出发点,让理论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形成聚力场,打造淮海战役情景这一响亮品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继续把党史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引向深入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N].人民日报,20220112(01).

[2]王刚.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内涵的再认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3,(10):2123.

[3]习近平.在2016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8.

[6]刘薇.历史记忆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路径——以淮海战役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21,39(04):7378.

[7]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创新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证券投资实务》课程的项目导向教学改革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新课程高考对学科思维素养的创新考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引机械创新设计项目入机械原理教学
面向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