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2024-05-19邱泽航许晶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邱泽航 许晶

摘 要: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宝贵的红色资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和重要的思想内涵,如其中所包含的愛国主义精神、理想信念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等,这些都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载体和资源。本文从抗联精神内涵实质、弘扬抗联精神的意义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几方面探讨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东北抗联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途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61

20世纪30年代,在东北战场上,为了保护家园和守护人民幸福,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东北抗日联军用顽强拼搏、不畏牺牲的必胜信念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的斗争,留下了无数英雄赞歌,铸就了永久的抗联精神。在高校,如何让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东北抗联精神产生共鸣和情感认同,如何让伟大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所要思考的新课题。

1 东北抗联精神主要内涵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笼罩在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阴影下,在压迫与屈辱面前,他们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守抗战必胜的信心。在这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一支高举抗日救国伟大旗帜,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创建的抗日武装队伍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斗争,为14年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东北抗联精神作为特定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升华。抗联精神的内涵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最主要的精神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1 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是一种神圣的责任,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内心深处最崇高的情感。爱国主义亦是鼓舞和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是任何敌对势力都无法瓦解和摧毁的巨大向心力。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体现在抗联人对国家对人民守护与忠诚而勇赴国难;体现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间,东北抗日联军为捍卫国家主权尊严浴血奋战;体现在东北抗日英雄为争取民族独立舍生取义、慷慨赴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无数中华英雄儿女用自己的热血与生命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壮美赞歌。在抗联战士们的心中,爱国之情是内心深处最简单纯洁的情感流露,报国之行是身为中华儿女为国家民族承载的使命责任。

1.2 崇高的理想信念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东北抗联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有着地域的特殊性,在祖国的东北端,艰苦的外在环境和冬季零下40度的极寒气候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抗联战士的生理极限。一方面,抗日战士们要抵抗敌军炮火的疯狂进攻,另一方面,恶劣环境下,战士们经常面临食物的短缺和寒夜里棉衣的严重匮乏。啃树皮、挖野菜成为家常便饭,甚至一觉醒来,有的战士会被生生冻掉脚跟,饿死、冻死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抗联战士们怀着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挨过重重考验、冲破艰难险阻,在党的领导下,谱写了抗日史上的英雄赞歌。

1.3 伟大的牺牲精神

漫长岁月的浴血奋战,为了守护祖国领土不受侵犯、为了保护各族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尊严,抗联战士们视死如归、英勇杀敌,由最初抗敌的3万多人到最终的不足千人,英烈们用壮烈殉国、舍生取义换来了祖国的安定统一。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女英雄赵一曼受伤被俘,连续7个小时的电刑而没有屈服,最终英勇就义;民族英雄赵尚志,曾两次被“开除党籍”,被俘审讯依然宁死不屈;抗日英雄陈翰章,双眼被敌人挖出,仍怒骂敌人,誓死不降……更有无数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他们身上所流淌的热血、展示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将永励后世。

1.4 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我党在长期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东北战场上,人民永远铭记杨靖宇带领战士们为抵抗敌军进攻,在寒冬里英勇前行。冰雪浸湿了战士们的裤子,眉毛和头发上都挂着冰霜,饥寒交迫,步履维艰。尽管杨靖宇将军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但他抗日战场上勇猛杀敌的革命精神、光辉业绩将永励后人。东北抗日联军的环境之恶劣、生活之艰苦,恐怕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但正是这种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行、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才让战士们在敌军疯狂的围剿下突破重围,最终赢得胜利。

2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载体,其中所含的爱国精神及价值导向可以为高校文化创新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充分发挥抗联精神的育人功能,弘扬抗联精神是塑造中国高等教育对象的民族性和中国魂的根本要求,必将为大学生模塑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打下中华文化的深刻烙印。

2.1 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是流淌在每个人心中的血液,不可阻挡。如今的中国,综合国力早已经今非昔比,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日益攀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的各种文化输出,部分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动摇,对于我国红色资源历史、爱国英雄事迹的认同感逐渐减弱,导致一些爱国主义活动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在高校,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让学生铭记这段抗日救亡爱国历史,铭记这些为了自由、和平而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无名英雄。正是他们,用年轻鲜活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谱写了中华儿女不朽的爱国赞歌。时光流转,和平幸福的年代,高校大学生更应该把爱国之情放在道德准则的最前沿,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刻苦读书、勤于实践、热心公益、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对破坏国家团结,分裂国家的行为说不,人人争做爱国励志的时代新人。

2.2 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信念多坚毅,品行自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犹如沙漠中的绿洲、深海中的灯塔,是一个人坚守底线、勇往直前的制胜法宝。高校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总体上是积极的、健康的,对于中国梦的认知是较为深刻清晰的。但是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中国梦”与“个人梦”的选择上,更多还是倾向于个人理想与“个人梦”,希望自己顺利毕业,找到工作,而较少考虑应为社会和祖国付出的责任和担当。甚至部分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上产生认同态度,在近期的中美关系、香港集会等问题上发生立场动摇。以上种种都是缺少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现,因此,将东北抗联精神中所包含的坚定理想和崇高信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有认同感,在价值多元的大环境下保持初心,明确自己的使命和担当是十分必要的。

2.3 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品质

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媒体对于消费观念的大肆宣传,部分大学生受拜金主义的侵蚀,喜好攀比,用名牌穿着满足虚荣的欲望,认为如今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已经不需要艰苦奋斗了,更有甚者陷入校园贷款的陷阱不能自拔,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一项就业调查中显示,仅有20%左右的学生毕业时会选择边远地区,超过50%的学生选择留在一线城市,哪怕在大城市待业也不肯去基层偏远地区就业。因此,在高校,号召大学生学习东北抗日英雄们艰苦奋斗的高贵品质,形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刻苦学习的良好学风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并不需要我们像抗联战士们一样在战场上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祖国和人民,但你需要在自己的专业学习上,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去闯出一番自己的天地,然后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双赢,也就是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当中实现自己的青春梦想和历史责任。这对每个年轻人来说既是一种考验,一种责任,也是一场空前的机遇,把握这种机遇,找到自己的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追求理想的人生道路上要将艰苦奋斗转化为一种甘于奉献、锐意进取的精神追求,才能为实现梦想奋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4 凝聚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大学期间是对一个人的价值观念养成和重塑的关键阶段,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但也存在功利实用的价值观念。如何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这并不是仅仅依靠课堂教育所能做到的。

在高校,课堂传授、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甚至教师与学生的一次课后谈话都会影响他们价值观念的养成。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课堂与学生生活中,重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例如,开展“抗联精神进校园”活动,通过专题讲座、话剧大赛、演讲比赛、读书分享、遗址参观等多种形式,真正使学生了解这一段爱国历史,使之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受到洗礼,从而担负起历史重任,凝聚起其核心价值观念。

3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与时俱进,就要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去粗取精后加以综合、分析和凝练,从而促进思想理念更新,教育内容深化。将东北抗联精神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展示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使其在教育内容上不断更新,为高校德育教育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高校对抗联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要贯穿于课堂传授、塑造精神、打造价值的育人全过程。因此,如何发挥抗联精神的作用和价值,将其内化于大学生的思想品质、精神追求,去凝练和弘扬具有特色的抗联精神来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是需要高校工作者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3.1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高校作为青年学生的密集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坚持价值引领,又要落实知识传授,是一门德育与智育内在统一的显性德育课堂。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通过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的逐步认识,让大学生领悟在中国为什么不能走其他道路,中国人民只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2018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六章中明确了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14年抗日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历史内容时,不仅要讲清楚东北抗日的时代背景和贡献地位,还要向学生讲述赵一曼、杨靖宇等英雄人物,讲述“最后一封家书”和“八女投江”的悲壮历史,更要在课堂上将东北抗联精神与长征精神等同对比,与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融合。

对于课堂讲授的方法也可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对这段抗联历史的讲授可以采取英雄人物专题、相关历史视频播放、分组讨论及遗址参观等方式进行,努力打造“知行合一”思政课堂。思政课教师在讲授课程中要避免纯理论灌输,更不能照本宣科讲,要真正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要善用网言网语,吸引学生主动靠近,既要讲出抗联历史的厚重感,又能融进日常生活的亲切感。由此,通过思想政治课堂主渠道的浇灌与滋润,让高校大学生认清这段革命历史,理解抗联精神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从而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3.2 重视实践教学,打造全方位育人

当今的大学生个性鲜明、自主意识强,传统的课堂授课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高校思政课堂上突破原有授课模式,抗联遗址遗迹中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既能让大学生对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得到充分深刻的理解,又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增强育人效果。

例如,高校思政教师在讲述东北抗联历史时可增加“重走抗联路”的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堂分组模式,选择品学兼优的学生代表,由任课教师带队到周边抗联遗址参观教学。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代表将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所见、所思、所感利用ppt课堂展示模式呈现在班级课堂上。最后由任课教师归纳总结,将实践教学的内容活动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对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3 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创建资源库共享育人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发言人,各类APP应运而生,传播便捷自由、文字图片与视频共享等特点,逐渐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的平台途径。同样,东北抗联精神的传播和弘扬也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途径。目前,各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微信推送平台,可以通过微平台,打造东北抗联专栏,定期推送抗日回忆录、抗日英雄事迹、抗联遗址遗迹简介等内容,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精神食粮中,让大家了解这段抗日历史。

通过校园广播专栏,让大学生在每日的上下课途中、茶余饭后,通过点滴渗透,耳濡目染来了解英雄人物事迹、感受东北抗联精神。同时,高校中可建立红色教学资源库,将抗联历史中震撼人心的英雄故事成长经历录制成慕课微课;将遗址遗迹运用VR技术配上通俗易懂的解说,上传红色网站;将抗联英雄故事改编为电影电视、舞台剧等形式,通过新媒体的技术平台,呈现给大众,来实现趣味性与教育性的有效结合。

同时,由于新媒体技术具有隐秘性、虚拟性和扩散性的特点,高校在利用网络技术传播有效信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低俗文化及煽动性信息的筛选鉴别。尤其对于东北抗联精神这种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高校要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大学生发表正能量的言论,遵守网络法律法规,避免以娱乐和猎奇的心理,恶搞英雄人物、歪曲历史事实。

3.4 抗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进生活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培养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的重要载体,体现了高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东北抗联精神在校园文化中的弘扬,要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去,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熏染,从而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与学生精神状态的培养。

第一,将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校园艺术节中。高校可以排练抗联历史背景的舞台剧、话剧大赛和演讲朗诵比赛等,在开学教育、五四青年节及建党周年等节日进行汇报展演,使大学生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浓厚的家国情怀。

第二,将抗联精神融入学生党员活动中。利用学生党支部中的党课开展实际活动,如设计以重走抗联路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方式,去探访烈士陵园、抗联遗址,去聆听和感悟那一段历史感动,找寻家国情怀。开展高校大学生“走进历史、弘扬抗联精神”为主题的假期社会实践,通过查询史实资料、考察历史遗迹和体验长距离徒步拉练活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磨炼意志品质,使抗联精神更好在高校传播与传承。

第三,将抗联精神融入学风、班风中。一方面通过校园广播和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推送抗联英雄史、抗联诗歌歌曲,学生线上线下接受抗联精神教育;另一方面在班级、课堂举办东北抗联内容的手抄报、黑板报评选及读书交流活动,引导大学生学习抗联战士们的爱国精神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

4 结语

东北抗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深刻的内涵实质和强大的育人功能,都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汲取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对抗联精神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增强思政教育的厚重感、体现时代认同感,最终使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霍辽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交易研究,2014,(8).

[3]张洋.抗联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沈阳干部学刊,2015,(4).

[4]麻雪.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D].江苏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诚信教育
“互联网+”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全面依法治国环境下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