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实践路径研究

2024-05-19袁页解正卿徐亮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10期
关键词: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产业工人

袁页 解正卿 徐亮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是治国理政伟大实践的成果。弘扬和培育上述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为指导,把握好四类实践路径:一是加强思想文化宣传,转变社会价值观念;二是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打破成长瓶颈;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素质工人队伍;四是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技能人才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

关键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产业工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42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个精神”)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在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中弘扬“三个精神”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适应时代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有必要对“三个精神”的内涵、意义及实践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1 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

劳模精神的内涵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指的是劳模热爱本职工作,遵守岗位规范要求,立足岗位成才;“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体现了劳模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强烈的开拓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反映了劳模不计个人得失,为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思想境界。

劳动精神的内涵中,“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指的是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指的是努力工作,不怕辛苦,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情;“诚实劳动”指的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遵守劳动纪律,不投机取巧。

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中,“执着专注”指的是在某个领域持之以恒地坚持,是意志品质层面的要求;“精益求精”指的是尽善尽美的追求,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是操守层面的要求;“一丝不苟”指的是对待工作严谨认真,把好细节关,是作风层面的要求;“追求卓越”是对工匠勇于跳出“舒适区”,不断提升技艺、超越自身的要求。

2 新时代“三个精神”的缘起

2.1 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类通过劳动逐渐超越自然属性,从而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改造自然,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建立关系,进而创造出人类社会。可以说,生产劳动是历史存在的基础,是历史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劳动是人类的独特标识,通过主动地劳动,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被异化为剥削劳动者的手段,劳动过程由主动劳动变为被动性的强制劳动。只有当广大劳动阶层掌握政權,成为社会主义的主人时,劳动异化的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消失,劳动才能回归其真实属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人类实现了对劳动的驾驭。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生活的第一要素。

“三个精神”倡导劳动者在创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的本质意义,还要积极引导劳动者将个人兴趣、特长、创造力和主动性等元素融入劳动过程中,在劳动过程中实现自身解放、自我实现和自我悦纳的统一。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三个精神”一直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津津乐道的优秀品质,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特征。夸父逐日、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到口耳相传的寓言故事,展现了先民们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周易》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强调自强不息、自立自强的重要性。《礼记·学记》提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教导人们要专心致志、严肃认真、勤奋努力地对待自己的事业。

正是因为有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新时代“三个精神”才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2.3 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有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从党的性质、宗旨和纲领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谋幸福、谋复兴不是喊来的,而是需要踏踏实实地奋斗、拼搏才能获得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三个精神”正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精神体现,是对工人阶级、广大劳动群众中优秀劳动精神的提炼。

2.4 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形成了新时代“三个精神”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深刻反思和解答,充满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多次强调“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并重申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基本原则;多次要求提高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社会地位;切实保障广大劳动群众的合法权益,支持和激励广大劳动群众更好地建功立业;要求全国上下大力弘扬“三个精神”,营造诚实劳动、勤勉工作的良好风气。

3 新时代“三个精神”的重要意义

3.1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诉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但是从数据上看,我国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劳动生产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产业工人队伍中高技能人才平均占比只有5%,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30%~40%的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必然是一片光明,“三个精神”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食粮。当前亟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支撑一系列“卡脖子”难题的攻克,推动我国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独立自主;亟须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脚踏实地做强实体经济;亟须打造一支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劳动者大军,撸起袖子加油干。

3.2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实践要求

古往今来,劳动精神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生要素,理应成为劳动者共同的精神底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价值观和观点越来越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现象是社会进步和开放性的体现,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但同时也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观造成了一定冲击。

新时代倡导和培育“三个精神”正当其时,对于培养和巩固劳动者的精神品质,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3.3 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支撑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践。“三个精神”奉行“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一方面,“三个精神”充分肯定劳动者的主体地位,肯定劳动者的成果和付出。另一方面,“三个精神”倡导使劳动者幸福的共享理念,对劳动成果的公平对待也带给劳动者物质和精神上的丰厚回报,进而激励劳动者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3.4 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举措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快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成为当务之急。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顺利举办时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劳动精神培育是培养和造就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在教育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学校教育阶段培育和弘扬“三个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劳动品质,接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接力棒”,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弘揚和培育新时代“三个精神”的实践路径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任务仍旧困难重重。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三个精神”的重要论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弘扬和培育“三个精神”。

4.1 加强思想文化宣传,转变社会价值观念

加强培养选拔,挖掘出更多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严格执行评选表彰等制度,遵循公平、公开和公正原则,坚持突出政治性和先进性,坚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群众性,选拔出真正有威望且能立得住脚的劳动模范。

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精神”的重要指示,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灵活运用各种宣传途径,持续改进方式方法,增强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2 坚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打破成长瓶颈

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要素投入达到临界点后继续投入带来的边际报酬将逐渐降低。因此,即使是高技能人才也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充电”打破成长瓶颈。

深刻理解“三个精神”的实质,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模式创新,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智能化、数据化和个性化。同时,要尊重产业工人的首创精神,培养创新精神,激发技能人才的创新热情,将“三个精神”与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相融合,不断积累创新动力,形成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磅礴力量。

4.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素质工人队伍

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职业教育机构、企业和政府机构需要共同发力,形成协同效应。

职业教育机构在技能人才培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要秉持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职业教育机构产业工人培养模式的创新。此外,职业教育机构应该将劳动精神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劳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产业工人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劳动精神和劳动技能。

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主力军的作用。要深入实施“企业师带徒”机制,做好技能人才梯队接续设计;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设立技能竞赛、劳动大赛等平台,让优秀的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对竞赛表现突出的人才提供物质和精神奖励;鼓励产业工人创新,针对高技能人才、技师工作室等设立专项科研资金,根据创新成果的重要程度给予奖励,或以技术分红、股权激励、技能补贴等形式与高技能人才形成利益共同体;盘点企业内部培训资源,主动与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依托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的优质资源,建立“产、教、学、研”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政府机构在技能人才培养中起到引导作用。要对各种培训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使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无缝衔接;要进一步降低企业培训成本,以减税、补贴等方式激发企业开展技能培训工作的积极性;持续贯通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与职称评审相贯通,符合技术技能人才贯通条件的可申报相应层级职称;打破身份壁垒,打通高技能人才向专业技术岗位流动的渠道。

4.4 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技能人才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

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稳步提高以产业工人为代表的一线劳动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政治上,要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的晋升通道,为技能人才开辟更加宽广的成长平台;经济上,要贯彻落实“按劳分配”制度,推动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好的薪资和福利待遇;社会上,要积极宣扬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稳定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全社会营造认可技能人才、尊重技能人才、争当技能人才的风气,使技能人才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7.

[2]马克思,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81.

[4]吕国泉.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地见效[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7,(7):2.

[5]郑子君.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和价值[J].人民论坛,2021,(19):8284.

[6]焦晓云.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重要论述及其时代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2(1):1622.

[7]徐志坚,王少宁.习近平关于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3948.

猜你喜欢

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产业工人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产业工人新时代
新时代劳动精神探析
职业院校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路径
大学生劳动精神教育践行机制的研究文献综述
论培育大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困难与对策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关于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促进振兴发展的对策研究
浅谈在新形势下供电企业如何做好工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