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数学:一种结构化教学视角

2024-05-17刘洪娟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做数学做中学小学数学

刘洪娟

[摘  要] “做数学”不仅是一种数学学习的策略、路径与方法,更是一种数学学习方法、思想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做数学”,要进行结构化的立意、结构化的建构、结构化的互动、结构化的反思。让“做数学”活动结构化,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做数学”的整体性效能,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做中学;做数学;结构视角

“做中学”是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教学主张,由美国学者杜威首先提出。在中国,“做中学”演变为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当前,“做中学”理论与实践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它借鉴了美国的“Hands-On”和法国的“动手做”等相关理论。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以“做中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做数学”,给学生提供结构化“做数学”的素材、资源等,渗透、融入结构化的“做数学”的方法、策略、路径等。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的“做数学”结构化,从而提升学生“做数学”的整体性效能。

一、结构化立意:让“做数学”走向深度

“做数学”不是让学生机械地、盲目地、亦步亦趋地动手做,而是要遵循数学学科知识的特质,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结构化的“立意”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结构上、系统上谋划“做数学”的内容。在设计“做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基于数学学科内容和认知结构的整体性,考虑学生“做数学”的操作性与理解性、抽象性以及概括性与具体性、直观性、形象性的统一,在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谋划融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学习策略等。这样的谋划,就是一种“结构化立意”[1]。

结构化立意能让学生的“做数学”具有一定的深度。在谋划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让学生的“做数学”具有探究性、实践性、共生性。比如,笔者在数学教学中,从整体上观照教材,设计了结构化的“做数学”课程与教学体系,将之渗透、融入数学课堂教学、数学社团活动、数学大课间活动等活动中。这样的一种“做数学”的课程与教学整体性谋划,一方面有助于让“做数学”活动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开展,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生活。不仅如此,笔者在教学中,依据学生“做数学”的方式对学生的“做数学”活动进行分类研究,建构了“理解型做数学”“发现型做数学”“验证型做数学”等不同的操作体系、结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做数学”的效能,让学生的“做数学”活动具有方向性、针对性。

结构化的立意让学生的“做数学”改变了传统的缺乏整体性规划而呈现出的“一盘散沙”“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状态,使学生的“做数学”活动更加理性、更加自觉。比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能自觉地按照“做数学”的课程编排时间节点、要求准备相关的素材、资源等。“做数学”活动不是教师的外在强制要求,而是学生的内在需要,结构化立意让学生的“做数学”活动从“要我做”转向了“我要做”“我善做”“我乐做”。

二、结构化建构:让“做数学”走向灵动

结构化的“做数学”活动,不仅要对“做数学”的内容进行整体性的谋划,而且要研究“做数学”的方式、方法。结构化的建构能让学生的“做数学”活动走向灵动。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动手做”,更要引导学生“动脑思”“动眼看”。因此,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不仅是“动手做”的过程,还是用身体全面感受、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多感官协同认知的过程。这种“做数学”的过程就是具身性的认知过程,是学生的本质力量的全面解放与舒展。

比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这一部分内容,笔者一改传统的“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做圆柱:先是正向意义上的“做数学”,即让学生做一个圆柱的底面;然后让学生根据底面的大小,用长方形纸围成圆柱的侧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思考“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什么”“长方形的宽相当于什么”,还会考虑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比如围成圆柱侧面时的接头处如何处理?是先围成圆柱的侧面再确定底面,还是先确定底面再根据底面围成圆柱的侧面等?

在学生做圆柱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一定需要长方形的纸张才能围成圆柱的侧面吗?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推导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时,不仅可以沿着圆柱的高剪开,而且可以斜着剪开等。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将长方体的侧面积探索引入其中,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围成一个长方体的侧面;引导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做一个三棱柱的侧面等。这样的一种“做数学”的过程,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成为数学知识的灵动建构过程。结构化的“做数学”,就是要让学生从数学学科知识的多个維度上开展探索、思考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地认识、建构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而且认识、建构了相关的长方体的侧面积、三棱柱的侧面积等直柱体的侧面积公式。

结构化的建构不仅是通过“做数学”探索某一个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做数学”探索某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关联其他的相关知识,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整体性的认知[2]。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探寻诸多知识的共同点。结构化的“做数学”活动既是有序性的数学活动,也是有迁移性、应用性功能的数学活动。结构化的“做数学”活动不仅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还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

三、结构化互动:让“做数学”走向多维

“做数学”的过程,不仅是学生自主探究、实践的过程,还是师生、生生彼此之间的交往、互动、对话的过程。结构化的互动能让学生的“做数学”活动走向多维。在结构化的互动之中,教师、学生、数学、活动、物质等进行着一种多元化的互动,进行着一种正向的能量交换。教师要建构、打造结构化的互动场域,引发学生的“做数学”的主动之意,锻炼学生的意志之力,激活学生的学习之情[3]。结构化的互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还能引发、保持学生的“做数学”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做数学”的活动之中。

在“做数学”的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的任务,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让问题、任务等引发学生的“做数学”活动,让师生、生生等围绕着“做数学”的任务、问题等开展深度对话、研讨。在“做数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显性的“做数学”的活动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课堂的无形的心理氛围、情感氛围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学生的“做数学”的主体性。

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操作:学生想到了“通过量角器测量,将三角形的内角和‘测出来”“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然后拼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测量”“能否将三角形的三个角折叠到一起去”等。对于学生的互动猜想,筆者鼓励学生积极地、大胆地尝试。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印证,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和见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接近平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一个平角”等。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和建议,教师不要着急让学生得出科学性的结论,应当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否通过数学推理的方法去推导三角形的内角和?这一结构化的互动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有的小组学生做出了一些平行线,根据直觉(同位角、内错角等相关知识)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小组学生通过直角三角板拼接出长方形,进而推导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有的小组学生在纸上画出了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高,巧妙地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沿着高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推导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等。正是通过多维的互动,通过对学生的“做数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巧妙地建构、创造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结构化的互动往往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触发学生的认知[4]。通过互动,能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感受、体验。通过结构化的互动,能突破学生个体的封闭性的思维、认知,从而让学生的“做数学”活动向纵深处拓展、延伸。结构化的互动能让学生的思维与思维碰撞、情感与情感交融,能让学生的认知走向融合,进而有效拓展学生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这样说,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数学生命成长,都是基于学生的“做数学”的结构化互动。结构化互动让师生、生生构建了一个“做数学”的共同体。

四、结构化反思:让“做数学”走向高远

提升学生的“做数学”的质量,优化学生的“做数学”的品质,不仅依靠“做数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还依靠教师引导学生对“做数学”活动的反思。结构化反思能让学生的“做数学”活动走向深远的境界。对于学生来说,“做数学”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科学性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积累相关的“做数学”活动经验,感悟“做数学”活动中的相关的思想方法、文化精神等。从这个视角来说,引导学生对“做数学”活动进行结构化反思是必要的、必需的。

比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结构化的实验素材(其中有一些干扰性素材),如长方体、圆柱体(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不等高不等底的)及正方体等相关容器,学生先选择圆柱和圆锥进行对比实验(其中有等底等高的,也有不等底等高的)。对此,笔者引发学生反思:为什么要挑选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实验?为什么不选择长方体和圆锥体来做实验?有的学生说,因为它们都是曲面形体;有的学生说,因为它们的底面都是圆形;还有的学生说,为了便于比较等。受此启发,有的学生认为,应该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比较,因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比较,可以直接得出结论。通过结构化的反思,学生选择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但是在实验过程的数据比较中,小组之间产生了实验数据的偏差。于是,学生再次对“做数学”材料进行了反思,结果发现:用沙子做实验材料,误差比较大,因为沙子之间存在着空隙;而用水做“做数学”材料,误差比较小。

正是通过结构化反思,让学生的“做数学”过程和“做数学”结果不断臻于完善。结构化的反思是对学生“做数学”过程,“做数学”结果中相关问题、结论的一种审视。通过结构化反思,让学生一方面要总结“做数学”的成功之处,另一方面要总结“做数学”的相关问题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做数学”反思,提升学生的“做数学”效能,让学生的“做数学”不断臻于完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依据做的法子”[5]。“做数学”活动就是要求学生将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发现”“再造”“建构”出来。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做”“思”“学”统一起来,让学生在“做中思”“做中创”“做中玩”。如此,“做数学”的过程就是学生数学学习“做思学共生”“学玩创一体”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顾长明.知识的分类及教学的选择[J]. 江苏教育,2021(18):1.

[2] 侯正海,于曦晖. 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原则和类型[J]. 小学数学教育,2016(Z4):10-12.

[3] 徐微. 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 江苏教育,2016(05):35-37.

[4] 陈淑娟. 设核心问题,促深度学习[J]. 教育视界,2020(17):42-45.

[5] 苏鸿. 课程知识的实践意蕴与核心素养教育[J]. 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5):52-58.

猜你喜欢

做数学做中学小学数学
探索“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让学生体验“做数学”
“做中学”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遵循“做中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基于“做中学”的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