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策略研究

2024-05-16李金鹏

中国新通信 2024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家校共育机制

摘要:本文以家校共育为对象,以互联网思维为学理,以家校共育为主要研究方向,举例说明家校共育与互联网思维模式融合的价值,引申出家校共育决策机制,并在互联网思维背景下,回归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立足于策略的维度,突出强调互联网思维的内涵。

关键词:家校共育;互联网思维;机制

互联网高速运转是新时代发展的标志之一,随着其广泛普及,网络已经成为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媒介。互联网思维学理是互联网语境下的专有名词,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引领信息技术变革的“思潮”。在互联网社会,家校共育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与之相应的新型教学策略。而策略的提出则要看策划者的思维、理念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互联网思维学理是互联网时代孕育的思维模式,而家校共育的教育研究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思维学理。

本文以家校共育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界定作为出发点,阐述互联网思维与家校共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在构建互联网思维与家校共育的教育机制中提出多维度的策略研究。在此时代背景下,家校共育的教育研究应当主动深化互联网思维研究,将互联网社会的思维方式投射到家校教育中,推进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实践的革新。

一、内涵篇:家校共育、互联网思维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家校共育,正如东汉许慎所说:“教”指的是教导居上,效法居下,“育”则是抚育子孙后代,把事情做好。该句包含教师教授与家长教子两方面对孩子发展的影响。由此可见,家校联合从古至今一脉相承。作为家校共育的主力军,家长和学校两者都是重要的因素,这一点不容忽视。

家校共育模式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其曾把学校和家庭比喻成两个“教育者”(Instructor),并指出两者应有机结合。而家校共育的理念在《给教师的建议》中首次提出,并指出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1952年,我国在《小学暂行条例》和《中学暂行条例》中都提出了家校共育的政策法规[1]。而与家校共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由欧洲及美国等西方国家提出的“家校合作”。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大多数国家在讨论这个问题时都将重点聚焦于操作和实践。而日本则强调加强家校双方的合作,例如每月定期举行一次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会;实施学校开放日,促使家长真正了解学校的教育流程;学生和家长的一系列活动,以增加家长和孩子的亲密关系和认识程度等。

家校共育实质目的是实现“共育”,受益主体为学生,家长和学校则是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实施主体,两者相当于合作伙伴,共同促进学生整体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良性发展。尽管家长和学校持有相同的目标理念,但是在各自不同的领域空间中,教育内容和方式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和学校之间应当共同致力于不断完善和更新家校共育模式,以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沟通与联系。这是一种更加有利于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需求且不可或缺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有利于为学生构建健康向上、积极向上的良好形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同一问题上具有两面性。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变应万变”,在哲学体系的范畴里,有哪一种世界观,就有哪一种方法学,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学的统一。因此,家校共育作为一种教育层面的方法论,其必然在思维层面——世界观的引导下发展。随着世界观不断更新与优化,方法论也会自然地顺应世界观的改变而改变。

网络的出现仿佛一瞬间打开了社会许多未知的领域,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创新与便利。现如今,网络信息的“大爆炸”时代已是确凿的事实,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至今都没有止境。同样诞生于互联网语境中的还有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提出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本意是指以互联网的方式思考商业网络问题。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是一种观念和方法论,其更多的是强调理念与方法之间的转变,而这种思维并不仅局限于互联网的单一领域中,同样也适用于多个领域。

互联网思维的运用在不同领域的定义与解读也会有所变化。纵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界既有研究成果,其对互联网思维的诠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对象说、机制说和形态说[1]。而笔者借鉴的是机制说——从互联网思维机制的角度进行定义,该学说中思维与机制的结合不仅体现互联网的技术与方法,同时借助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精神与价值,从互联网独有的思维特质来思考问题,或许会产生颠覆性创新和开创性发展。简单来说,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凭借互联网的方法和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制定家校共育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以及运行机制的新思维方式,初衷则以互联网思维学理为基点,构建利于家校共育教学模式良性发展的网络运行机制。

二、价值:二者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既然家校共育与互联网思维学理的融合是教育模式发展的必然态势,本文则想要强调互联网思维的确立与引导。因此,本章节将从家校共育与互联网思维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两方面入手,阐释二者融合的价值。

两者融合的必要性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部署。例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等八大基本理念,更加重视人性化教育、终身学习和个性化教学,更加强调同步理论与实践,更加推崇融合发展,更加提倡共建共享。

创新思维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而互联网思维作为创新思维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近年来,大多数高校都在着力培养创新人才,而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学生所关注的方面都或多或少与之违和,例如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实用性。然而,过多侧重于实践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停滞,缺少对于空间性与时间性的思考能力。而互联网思维恰好可以弥补大多数学生缺少的这一维度。同时,互联网思维与家校共育教育模式融合应该以学生主体作为前提,学生是最终的受益者,若将这种思维灌输于学生且真正运用,即可在其他领域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二者融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家校双方。家校共育建设是一种持续完善的状态,应该不断吸收和借鉴新元素,以此弥补家校共育教育模式的空缺与不足。家校共育的教育方式是家长和学校协同合作,双方共同为学生发展出谋划策。因此,互联网思维学理的运用可以增加二者在多方面的深度与广度,也可以更有效地为学生的教学和发展提供可参考性建议,这对于家长和学校而言既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和完善的机会。

三、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的机制——家校共育战略

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以网络信息链接为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为支撑,主要包括四种形态,即大数据思维、对象思维、迭代思维和触手思维,是实现某种社会实践效益最大化的思维模式[2],而笔者注重迭代思维在家校共育中的关键性。

(一)家校迭代更新意识的培养

迭代思维指不间断地改进和创新,进而实现更新换代的思维方式,内在蕴含着迭代意识、迭代程度和迭代速度共三个层面[2],其中,迭代意识是三者中的决定性因素,强调的是精神性的思维意识。而“互联网思维”良好的发展在于学校和家长群体是否具有迭代意识,意识生成自然而然就会促使迭代的出现,从而出现迭代程度、迭代速度。从学校维度来看,这一思维意味着学校应当紧跟时代,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学生为主体,以新的发展要求为中心,实时更新迭代教育内容,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家长群体不仅需要关注国家颁布的教育方针,还要学习互联网背景下新型且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正确树立教育理念。

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各行业造成了打击,一些传统行业已经没有能力和优势吸引更多的用户,也无法适应社会。如何在此等背景下重获新生,关键在于行业与信息科学技术能否较好地融合。因此,不断吸收和借鉴新兴科学技术资源,在行业中不断创造新的产品,或许可以拓展行业领域,并扩大影响力。这一思维促使高校在家校共育开展中要紧紧围绕核心内容和对象——学生的需求,不断挖掘丰富课程教学,探索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

(二)三个维度下的家校共育机制

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家校共育进行外延,本文将从价值、产品、管理三个维度对家校共育进行具体解读。

以产品为前提,在家校共育的话语中谁是受益者?什么是创造利益/价值的一方?首先,学生是家校共育的主体及最终受益者,但在家校共育中并不承担任何角色和责任,而是“被动”的接受方,家长和学校则是主动方。但是,这两者都不能单一作为创造利益/价值的主体。在家校共育模式中,产品并不具象化,而类似于一个“链接”,因为创造价值的是家长和学校双方合作后产生的一系列辐射效应,产品是由家长和学校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互联网思维追求的是创新,主要体现产品的迭代更新,并且突出强调各种类型的思维,例如迭代思维、颠覆思维以及产品的新价值、新特性等。因此,在家校共育中,家长和学校应当不断完善各自教育方式,更新迭代双方各自在教育模式的思维方式,刷新对传统教育方式的认知,探寻新型、更优良的教育方法,在双方交流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实施新的教育模式。

产品之后就是价值的选择,其分为产品价值与传播价值。互联网思维的价值是以用户为中心,产品所有的优化与管理都是在用户的基础上进行,即“用户至上”。因此,产品价值的显现就在于用户是否长期使用且存在消费行为和意愿等,而实现产品价值的前提就是理解用户的价值。反观家校共育,其用户是学生且是非职业群体,而且其关注点在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这就涉及学生各个方面。因此,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家校共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兴趣等方面,并进行针對性地分析,整合个体与整体信息。

在家校共育过程中,传播价值体现为如何接受和发散信息。家长与学校之间虽可以凭借网络软件、电话等获得联系,但并不能做到实时联系,双方之间的交流会存在一定的时差性,而传播则是打破双方之间壁垒、保持教育方式和理念同步的有效举措。若以网络平台软件为二者交流中心,软件管理者应当设置平台实时更新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信息,学校则应当每日在平台软件中呈现学生的教育内容、学习状况等,并实时发布重要的教学讲座和活动。同时,家长可以适当分享所接触到的教育信息、教育方式、学生在家庭的表现情况等内容,便于家长之间借鉴学习。就好似“父母一句话,胜过老师十句话”与“学生在学校进步一步,在家庭退步两步,在社会上更退步三步”,即家长的教育不仅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有效建议,还有益于建设家教家风,有利于形成社会良好风气。

管理维度侧重于大数据管理与智能化管理。现如今,一切事物大都以数据化方式呈现,特别是电子产品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和留存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指数等。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电子产品可以精确地掌握用户的行为,得知用户的体验现状,理解用户的需求,进而促使产品更加个性化、具体化地为用户服务。因此,学校可以利用数据管理,汇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完成作业的次数和质量等各方面。例如,在全年级的整体比较中,将学生各个学科的成绩按照数字的顺序以纵横关系呈现,以此直观地展示历来学生成绩的变化。智能化管理指人工智能领域在新信息技术驱动下呈现出深度学习、自主掌控等智能操作,这种智能自主系统已经被广泛运用到金融、医学、烹饪等多个领域,而在家校共育中应该如何运用这类系统?以学生的成绩为例,在大数据整合后,海量的信息通过智能管理进行聚合和类化,掌握学生的习惯和喜好,并直接分析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同时,学校也可以利用智能管理为学生定制适当的学习内容,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

四、结束语

理念是一种精神性的、抽象的哲学范畴,实质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思维不断升华、凝练、深化的过程。在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实践,而忽略了思维本身的重要性。互联网社会催生出互联网思维,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出现在各个领域以及家校共育的教育视野中。在家校共育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互联网思维的运行机制能够使家校共育的教育模式更具发展性、有效性和建设性。

作者单位:李金鹏 南京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艺术类高校思政家校共育的可行性研究》(编号:2023SJSZ0163)阶段性成果之一。

李金鹏(1987-),男,汉族,江苏徐州,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音乐。

参考文献

[1]丁玉峰.互联网思维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探赜[J].思想政治研究, 2022,38(4):107-112.

[2]熊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1.

[3]张晓亮. 新时代家校共育的内涵意蕴与实践路径 [J]. 今日教育,2022(5):44-47.

[4]教育部等十三部门.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教基〔2022〕7号〔 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443650016140664&wfr=spider&for=pc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家校共育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互联网思维下零售业发展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