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三阶段”的内涵及运用
2024-05-14郑毅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是践行育人方式转变的重要阵地,也是体现课改成效的一面镜子。聚焦于课堂教学改革是从国家到地方到学校工作的重点。农村普通高中在课改浪潮中艰难前行,不断探索。基于怀特海“教育的节奏”理论以及学习科学相关理论,一所农村普通校逐渐探索出课堂教学的“三阶段”,即探索阶段、指导阶段和综合阶段。阐释“三阶段”的内涵,并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总结,希图进一步完善这一教学流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三阶段”;怀特海;教育的节奏
2019年6月,國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文件强调,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随后,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文件也要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家叶澜老师曾说,“我们认为,学科、书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是“育人”的资源与手段,服务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1]
一、课堂教学过程变革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课堂。一位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位教学中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以一个反思者和研究者的姿态面对手中的课本和课堂中的教学,相信这样的教师会感到教育教学大有可为。尤其是在农村普通高中,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首先是要有想法,这个想法是基于学生如何学,用如何学来撬动如何教这个“巨石”。说如何教是“巨石”,显然不为过。因为我们对待教学的固有态度、习久而成的做法已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言行,难以仅凭一两节观摩课、三五次政策传达就能够转变的。我们必须从自身的反思开始。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在进行了为期十年的教学内容改革后,学校教学逐渐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学业、课业负担过重,同样,教师也出现负担过重的现象,而相对地,学校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有所放松,结果造成各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功利化倾向严重,在抓智育的时候丢弃了思想教育和劳动教育。并且直接导致中学教育与劳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脱节。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一方面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主要是减轻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则竭力强调以综合性观点对待教育工作,在抓智育的同时,强调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的统一性。正是在这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下,巴班斯基以总结罗斯托夫地区的经验为依据,并通过教育实验提出了一整套最优化的教学原理、措施和建议,适应了克服教育现象中的消极面的需要。[2]
课堂教学不仅从根本上决定学生的发展、学校的生存和国家的未来,还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的执行,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也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各级学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核心内容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另外,课堂教学是以特定的知识为主要内容,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甚至促进学生生理健康发展在内的多项任务,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多功能性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对学生有最佳的整体效应,因此,要使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就需要使课堂教学的教学品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总体上讲,教学结构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课程,其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不一样的,不仅要合理地确定教学的主要环节,还要合理地安排各个教学环节,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所有要素和组合模式。[3]
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前大的教育环境背景下的应有之举,更是摆在所有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学校和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反省、检视教学活动本身,重新发现自身的教学有没有问题,或者说有没有可以改进或优化的地方。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继续探讨如何融入时代因素、社会要求、学生需要,最终形成符合科学精神、时代风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教学范式。
二、课堂教学“三阶段”的内涵及实施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提到的“教育的节奏”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发很大。怀特海提出生命具有周期性和循环性,并基于黑格尔的发展三阶段(命题、反题和综合)提出“教育的节奏”三阶段。怀特海将“教育的节奏”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4]怀特海肯定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的不同,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在课程安排方面,注意培养学生对各种学科的专注力,展现知识、思想的条理、规律和知识之美;注意系统而灵活地掌握概念知识,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他还认为不需要设置专门的专业书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都是通过普通教育的学习而来。[5]
尽管怀特海将目光聚焦于人从幼儿到成人整个过程的教育,但他的这一理论在课堂教学上也同样适用。在集体教研活动和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学校运用怀特海“教育的节奏”相关理论,逐渐探索出一套适应各科教学且易于操作的的流程。具体做法是:我们将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指导阶段和综合阶段。将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改称为探索阶段、指导阶段和综合阶段,是为了便于教师在实际教学时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基础。基于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传统,我们将探索阶段设定为十分钟,指导阶段设定为二十分钟,综合阶段设定为后十五分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三阶段每阶段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小环节。每阶段每环节的时间可以相对灵活。由于这个“三阶段”主要由语文教研组成员提出,所以最初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实验。我们也将以语文课堂为例来说明这“三阶段”的具体内涵。
(一)探索阶段:引起好奇心和注意力
探索阶段实质是认识事物,丰富认知,提供探索问题的契机,从而引起学生对新事物探索、研究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的过程。[6] “如果用一种枯燥的方式将受纪律束缚的知识强加给他们,会使他们感到厌恶。当实行纪律时,纪律应该满足对智慧的一种自然渴望,因为智慧可以使单纯的经验具有价值。”[7]这里的“纪律”也是指内在的纪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施加给学生的思想束缚,即教师不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思想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授课时,知识的呈现方式死板、不生动,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死板,不灵活,这一切束缚了学生自由的、创新的发展动机和活力。学习科学相关理论认为,“学生带着有关世界如何运作的前概念来到课堂。如果他们的初期理解没被卷入其中,那么他们也许不能掌握所教的新概念和信息,否则他们会为了考试的目的而学习它们,但仍会回到课堂之外的前概念。”[8] 所以,教师应知晓并辨别学生的前理解,合理纠正并引导,最终拓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涵养学生的素养。
首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发现、探索的机会,要满足学生的探索知识的好奇心,充分发展他们的兴趣点。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学生喜欢课堂活动或课外活动,教师就要尽可能多设置学生交流互动环节。教师在学生自由发现、探索的过程中要适时给予指导,如提示重要的事实、简化的概念和常见的名称。探索阶段,也不能缺少纪律。这里提到的纪律,依然是对学生思考层面进行一定程度的约束和指导,是内在纪律。但是,如果我们过早地让学生过渡到指导阶段,让学生掌握精确的知识,了解基本细节,准确的推论,熟练地掌握技巧。这样就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发现、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在探索阶段没有培养好学生的思维习惯、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到头来扼杀的是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或首创精神。
基于此,我们最终确定,第一阶段应以学生的自由探索为主,教师不需要过多干涉。对于学生探究发现的成果,教师要加以肯定;对于明显错误之处需要教师及时提醒和纠正;对于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留意,准备在下面的教学环节进行解答。如语文学科,教师在讲授杜甫的《登高》时,头十分钟是个人自由品读阶段。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不一样,阅历经验也不一样,对这首诗的个人感触也不一样,所以在学生自由品读的最后3-5分钟,鼓励学生自由提问,或谈个人感受。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般不予以解答,而交由其他学生解答。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交流与碰撞。生生之间的一问一答不同于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因为如果老师回答学生的问题,就给学生一个暗示:这个答案具有权威性和不可撼动性,学生即使有疑问也多半不再提出质疑。若是生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因为学生彼此不会再考虑身份不同的问题,自由辩论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又能拓宽思考的广度、加深探讨的深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活泼,有吸引力。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留作第二阶段进行指导或开展小组讨论。
(二)指导阶段:知识系统化和抽象化
指导阶段实质上主要是对探索阶段习得的事实、知识、概念等进行系统化、抽象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揭示出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的因果逻辑关系,或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在指导阶段,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解决教学重难点。[9]“我坦率地承认,如果浪漫阶段安排得较好,那么第二个阶段的纪律问题就不那么明显,那时儿童们就知道如何去完成他们的工作,他们就想把工作做好,对他们所做的各种事情就可以放心。”[10]学生在浪漫期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了解事物的习惯,思维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到了精确阶段,对于精确知识的学习才能做到自我约束,对一般知识的揭示和分析才能更加专注,对一些证明、考证的工作才会更得心应手。
此阶段主要是为了寻求学生在某些知识点方面的共同难题,针对学习难点进行统一的讲解。为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動,主要采用的为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模式。讲授法应用于给学生讲解知识体系的架构,按照内容的层次给学生讲解。讨论法用于回应、补充相关问题和难点。
上一阶段尚未解决的问题可以留作小组讨论的话题。当然这需要教师敏锐地判断这个话题值不值得讨论,学生能收获什么,对于课文的理解有没有帮助等等。将上一阶段未解决的问题留到这一阶段解决,好处是自然过渡到第二阶段,学生不会产生不适感。讨论结束,教师予以适当总结。接着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作提示、点拨,或系统讲解。如语文学科:教师在教授《登高》时,把应关注的重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因“难”而陷入深思。这些重点、难点可以是:“落木”可以换成“落叶”吗?为什么?这首诗最后一联怎么理解,如何翻译?“登高”作为一个事件,一个传统意象,怎么理解此类诗?学生如果当即无法解答,教师就需要讲解了,也可选择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三)综合阶段: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
“精确阶段是通过掌握精确的知识细节进而领悟原理的阶段;综合运用阶段是摆脱知识细节而积极运用原理的阶段,这时细节退回潜意识的习惯中。”[11]怀特海认为,由精确阶段到综合运用阶段的教育路径是:观察、了解一些知识概念,总结一些规律、原理 对原理、规律进行分析、领悟、论证 运用原理。在综合运用阶段,知识细节就成为潜意识里的备用的材料。主导自己的是智慧对知识选择、组合、创新。综合阶段的特点是精确的知识依然在增长,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智慧在此时起了作用。怀特海始终反对书本知识的消极记忆,而强调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
综合阶段是要达成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概念的结果。此阶段可以由三个部分构成:精讲点评,总结升华——检测反馈,内化知识——学以致用,拓展提高。其中,“评”的环节是教师对第二阶段中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肯定,进而指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存在哪些不足,进行因势利导。“检”即检测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学习目标落实的程度,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进行梳理,进而巩固学习内容,为以后的查缺补漏提供依据。“用”即拓展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语文学科:可以精选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或读写结合,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如用自己的话扩展《登高》这首诗;或让学生即兴朗诵等。
三、课堂教学“三阶段”的审视与反思
“一种设计完美的教育,其目的应该是使纪律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而自由则应该因为纪律而得到丰富的机会。我在其他场合所说的教育的节奏,正是指调节自由与纪律以适应儿童个性的自然发展。……这里的纪律是指内在的纪律,指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以及约束思维习惯发展的教学行为。纪律是自我约束。”[12]自由——纪律——自由构成三重循环。整个智力发展是由多个这样的三重循环阶段交替构成。智力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众多这种细胞构成的有机体组织。三者交替构成,多重循环。按照怀特海的“循环周期”观点,我们这个课堂教学三阶段并不是一个自身封闭的体系,这三个阶段可以不断循环。[13]在第一个周期里发现的“大”问题、“难”问题,都可以自动进入下一个周期,师生在下一个周期里解决。不断循环,直至问题全部解决。如语文学科,在进行《登高》单篇教学时,可以将“登高”类诗词作为一个专题,师生共同探讨总结“登高”类诗词的特点、鉴赏方法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该以研究开始,并以研究告终。毕竟,教育从整体上说不过是使受教育者做好准备,去迎战生活中的各种直接经历,用有关的思想和恰当的行动去应付每时每刻出现的情况。”[14]课堂教学“三阶段”整个流程在提高学生观察、感受、理解、分析、综合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各项素养的锻炼和提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文的示范性作用,引领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引领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凝结成为自身的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三阶段”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农村校的教学现状。课堂教学再也不是“满堂灌”“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适时引導,真正实现“以学定教”。尽管教师的备课量增加了,但是教师上课反而更有趣味,更有“意思”。学生的学习观也发生了变化。有些学生感叹:以前老师没这么教过,很有趣!整个教学是以“学生主动地学”为主旋律的,因此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立足于“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我们学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最初在语文教研组讨论通过,最后在全学科教研会上通过。由我们语文组报送的区级课题已经立项。下一步,需要进行全学科教师共同探讨,不断完善这一流程,争取将“三阶段”的优势发挥到最佳。存在不足的是,老教师改革动力不足,依然是“老一套”教学习惯。老教师不参与进来,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失去了巨大的指导和参考。另外,我们这样的农村校,缺少很多改革资源,如课程教学专家的实地指导、评价。总之,农村普通高中校课堂教学改革前途漫漫,需要不断上下求索。
注释:
[1]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2002(5):3-7.
[2]尤·克·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前言)[M].张定璋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
[3]丁丽娟.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策略[J].教育探索,1997(3):43-44.
[4][5][7][10][11][12][1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三联书店,2022:25,16-17,46,50,53,57,
52-53.
[8]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3.
[9][14]郑毅.新诗审美教学的四个阶段——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3: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