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圆锥曲线”教学为例谈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2024-05-14闻君
闻君
摘要:数形结合既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也是一种解题策略,是沟通数与形的桥梁,连接具体与抽象的纽带.本文中以“圆锥曲线”相关内容的教学为例,充分展示了数形结合在加强基础知识理解、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以期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合理有效的渗透,实现个体认知结构的优化和解题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维能力;数学能力
数形结合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从而实现抽象、复杂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凸显数学本质,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1].数形结合实现了“数”与“形”相互沟通,其为数学学习提供方向,有利于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圆锥曲线”既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还是高考的考点,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在“圆锥曲线”教学中,教师中应该重视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以此借助图形的形象、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学生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圆锥曲线教学中,如何发挥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优势,以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呢?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供参考!
1 巧借数形结合,促进知识理解
高中范围内圆锥曲线主要包括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这三大板块,这三大板块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相似性.在日常教学中,若教师直接呈现相关概念、结论等让学生熟记,很容易造成混淆,从而影响解题效果和学习信心.基于此,在研究定义、性质等相关内容时,教师不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以此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优势,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2].
例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椭圆的定义,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MF1|+|MF2|=2a(其中|F1F2|<2a),在此基础上,借助图形来观察△MF1F2,并引导学生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去理解定义,以此加深对“|F1F2|<2a”的理解.学习了双曲线的定义后,教师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定义中强调“|F1F2|>2a”.这样通过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学生脑海中有了图形和定义,日后在研究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时,自然可以借助图形获得等量关系,从而轻松地实现由“形”到“数”的转化,增强学习信心.
又如,在教学“拋物线的定义”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演示,让学生体会“数随形动”,借助几何直观获得其中的数量关系,得到抛物线的定义.这样借助形使抛物线的定义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以便学生建立关于抛物线的图形和数量关系的知识体系,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巧借数形结合,直观把握性质
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够快速地求出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但是在描述各量之间的关系,并用蕴含其中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常感无从下手.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的脑海中并未建立直观图形,这样学生在表述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时就显得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感.基于此,教学中,教师若能借助图形将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椭圆标准方程中引入a,b,c三个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相关的量分别代表的几何意义,还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去提炼其中的等量关系.在实际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教师给出图1~4所示的图形让学生观察、抽象.如对于图1,M是椭圆上一点,F1,F2为椭圆的焦点,则有|MF1|+|MF2|=2a;对于图2,若椭圆的长轴端点分别为A,B,F1,而F2为椭圆左、右焦点,则|AF1|+|AF2|=|AF1|+|BF1|=2a;对于图3,若椭圆短轴端点是C,D,则|CF1|+|CF2|=2a,|CF1|=|CF2|=a;对于图4,结合勾股定理,易得a2=b2+c2.这样借助图形的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从而为解题带来便利.
又如,学习了“抛物线的性质”后,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抛物线y=4x2的焦点坐标是[CD#3].该题是一个基础题,但是解题效果并未达到预期,部分学生因误认为2p=4,所以得到了(1,0)这一错解.对于这一错误,若教师给出抛物线标准方程让学生观察、套用,学生虽然能够获得正解,但是这样的教学缺少了一定的探究性,难以诱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基于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方程转化为x2=14y,并画图.让学生借助图形去观察、去体会,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在日常教学中,当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一些模棱两可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画图,直观观察、理解,以此消除困惑,提高学习信心.
再如,有这样一道问题:方程(x+3)2+y2+(x-3)2+y2=10表示什么?问题给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求解.从解题反馈来看,学生看到该方程就联想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从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内一点(x,y)到(-3,0)和(3,0)两点的距离之和为10.显然从代数角度分析还不够具体、形象,需要从几何角度进一步抽象:平面内一点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且该常数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根据椭圆的定义可知,该点的轨迹是椭圆.学生通过分析知晓该点的轨迹是椭圆后,教师可以预留时间让学生画出椭圆,并写出a,b,c的值.这样,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顺利地得出该方程表示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其标准方程为x225+y216=1.
学习了圆锥曲线的相关性质后,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去记忆,应该尝试引导学生借助图形去分析、去抽象、去感悟,这样可以使圆锥曲线的性质更加直观、形象,以此帮助学生直观化地把握性质,有效提高解题效率和解题准确率.
3 巧借数形结合,将几何问题代数化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既要借助形的直观来理解数,也要用数的严谨分析形,通过形与数的相互转化,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在研究位置关系时,若仅从形的角度去观察,显然不具说服力,为此在研究位置关系时,需要将几何问题代数化,运用代数知识来解决.在研究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联想研究圆与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个数,确定圆锥曲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类比,通过新与旧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体系.
4 巧借数形结合,拓展数学思维
数与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二者相互补充,密不可分.在研究圆锥曲线中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关系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二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彼此的相互转化实现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帮助学生快速地形成解题策略,提高解题效率[3].
例如,学习了双曲线相关知识后,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练习:已知双曲线x29k2-y24k2=1与圆x2+y2=1没有交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从解题反馈来看,学生看到“交点”二字,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将两方程联立,通過消元将其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根据Δ<0,得到不等式,从而通过解不等式,求得k的取值范围.该思路是合理的,但是解题过程中涉及复杂的运算,这样不仅会占用较多的解题时间,而且容易出现错解的风险.基于此,不妨换个角度,将代数问题几何化,借助图形的直观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结合已知易得到一个圆心在原点,半径为1的圆,而该圆与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无交点,则说明双曲线的实半轴大于圆的半径,所以由a=9k2=|3k|,可得|3k|>1.显然借助形来分析,问题会变得更加简洁,有效地优化了运算过程,提高了解题效率和解题准确率.
总之,无论是从加深知识理解的角度,还是从提升解题能力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圆锥曲线离不开“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融于圆锥曲线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感知数形结合的应用价值,以此培养数形结合意识,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文.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运用探究[J].科技资讯,2020(10):237-238.
[2]刘宗明.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5):31.
[3]赖敏.数形结合简析,分步突破细化——以圆锥曲线问题的突破为例[J].数学教学通讯,2021(6):79-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