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阈下商务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规范化建设的研究
2024-05-13王燕芳武艳璐
王燕芳 武艳璐
摘 要:围绕“新文科”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商务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中长期存在的痛难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4个方面提出翻译类课程的规范化建设路径,旨在为商务英语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启发与参考,助力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推动文科类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关键词:“新文科”,翻译课程,规范化建设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4.04.039
目前,我国翻译教学实践虽已蓬勃发展,但翻译教学研究相对滞后,受到的关注度不够,翻译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翻译人才的需求[1]。本着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展现课程的吸引力和价值引领作用,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逐渐形成了“四融合、四重塑”的规范化建设路径。该路径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翻译教学中存在的痛难点,而且还能保证教学质量及效果的持续提升,从而培养出服务地方经济所需的既能熟练掌握英语又能从事对外商贸活动的人才。
1 痛难点
1.1 教学资源不足
仅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无法实现个性化教学。教材内容较为窠臼,缺少对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缺乏具有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设计,难以满足翻译学习者的需求,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1.2 教学模式单一
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教师灌输型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式接受学习,不仅被动地接受翻译主题材料,也被动地接受具有统一标准的参考译文,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同时也削弱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难以满足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2]。
1.3 评价模式单一
原有考核评价方式偏重期末考试和知识考核,学生靠期末考试突击就可以达到“及格万岁”的目标,缺乏平时持续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动力,过于单一的评价模式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实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更谈不上充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4 教学目标缺乏价值引领
在以往的翻译教学中,价值引领与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课程思政重视度不够,学生缺乏专业自信和责任意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学生难以在服务好地方经济的前提下,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西文化间的交流。
2 课程规范化实施路径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对教学各环节进行规范化建设,探索出“四融合、四重塑”的规范化实施路径。因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够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能显著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3-4]。
2.1 整合教学资源,重塑“螺旋式上升”的内容体系
对标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罗列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体系,深入挖掘适合本院学生的教学内容,将学术前沿与教材、教参,线上与线下资源有机融合,自然渗透思政元素,重塑“螺旋式上升”的教学内容体系。
2.2 融合教学方式,重塑“學生中心”的教学策略
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利用“学习三阶段”:课前线上的自主学习+课中线下翻转课堂/教师讲授/小组合作的内化提升+课后线上的巩固提升,采用北美高校教师技能培训过程中推崇的BOPPPS教学模型,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包括课程导入、学习目标、预评估、参与式学习、后评估和总结6个教学环节,同时结合国内文秋芳教授提出的POA教学法灵活设计教学活动,即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探究、探究总结、应用和评价,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的互动[5-6]。
2.3 多元化评价方式,重塑“全程参与”的评价体系
将学习评价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参与”评价体系,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加强学生持续而有深度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只强调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从而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4 细化教学目标,重塑“四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坚持专业核心价值培养目标不动摇,把具备优良道德品质、较强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具备职业道德、全球化视野作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为此,在原有三维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目标,重塑“四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育人理念,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吸引力和价值引领作用。
3 教学效果及启示
首先,在教学资源的整合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接触到自己专业的学术前沿和创新应用,应当以科研成果驱动教学资源,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商务英语专业翻译类课程将有关翻译的教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做到教学与科研结合、科研为翻译教学服务。同时,教师应该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慕课上的优质资源与教师的自建课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翻译人才。当然,为了实现思政的教学目标,仍需将思政元素通过翻译实例、翻译技巧等媒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翻译教学中。
其次,在教学方式的融合方面,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一改往日的“权威者”形象,启发学生分析和理解原文,并辅导学生同伴互评、小组评价等,从而使学生自主完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学习过程。教师将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而不是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另一方面,该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课堂翻译实践的机会,从而实现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正如刘和平所说:“翻译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提高译员的翻译能力,而翻译能力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靠大量的翻译实践练就的”[7]。
再次,在多元化评价方式方面,形成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的评价体系。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成立小组学习共同体;学生可以利用同伴互评、组内评价、组间评价等活动来表达反馈意见、讨论翻译中的问题、评价翻译策略的选取与译文的合理性等。而在结果性评价中,不仅考查学生对翻译理论、翻译学术前沿的熟悉程度,同时还要考查学生对商务文本语言特点、文体特点等的掌握程度。
最后,通过将思政目标加入原有的三维目标中,形成“四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在翻译类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尽量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会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世界。价值引领不在于“一味灌输”,而在于“循循善诱、不断启发”,在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辨,在思辨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4 结 语
坚持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将BOPPPS教学模式以及POA教學法贯穿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始终,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四融合、四重塑”的教学规范化建设路径,着力解决教学中的痛难点问题,将翻译技巧熟练地运用到商务文本的翻译实践中,从而最终培养出“新文科”背景下满足市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穆雷,李希希.中国翻译教育研究:现状与未来[J ].外语界,2019(2):24-32.
[2]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3]朱立达.“新工科”视域下“三融合、四驱动、二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22(3):48-53.
[4]杨月枝,张政道.关于外语翻译课教学方法的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3):72-75.
[5]许杨阳,刘存伟,刘雪琴.课程思政背景下BOPPPS模型在《商务交际英语》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与文化研究,2023,30(5):95-99.
[6]胡晓明.基于POA理论开展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9):19-20.
[7]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J ] .中国翻译,2009,30(6):34-41+92-93.
作者简介
王燕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翻译。
(责任编辑: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