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
2024-05-08林璋君
林璋君
(云梦县人民医院,湖北 云梦 432500)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1]。ACI 患者脑供血动脉内有血栓形成,导致脑组织血液供应明显减少。临床治疗此病以恢复脑部血液供应、减轻脑神经受损程度为主要原则。支架取栓术是临床治疗ACI的首选方法,可恢复阻塞脑动脉的血液流通[2]。研究发现,对ACI 患者进行支架取栓术会对目标血管内皮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而且血栓若较小,就容易进入远端血管,再次引起局部血栓形成[3]。在支架取栓术后,临床常给予ACI 患者有效的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聚集。替罗非班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抗血栓形成药物,属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Ⅱb/Ⅲa 受体拮抗剂[4]。本研究主要分析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CI 对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1 年5 月—2023 年5 月期间本院收治的ACI 患者115 例,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分为对照组(n=50,支架取栓术+常规抗凝治疗)、研究组(n=65,对照组治疗方案+替罗非班)。对照组中,男性、女性分别有35 例、15 例;年龄59 ~68 岁,平均年龄(62.30±0.19)岁;梗死部位分布:颈内动脉、脑中动脉、脑前动脉分别有19 例、20 例、11 例;发病时间1 ~4 h,平均时间(2.63±0.12)h。研究组中,男性、女性分别有35 例、30 例;年龄57 ~69 岁,平均年龄(62.63±0.17)岁;梗死部位分布:颈内动脉、脑中动脉、脑前动脉分别有25 例、20 例、20 例;发病时间2 ~4 h,平均时间(2.89±0.11)h。两组上述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关于ACI 的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MRI 检查确诊;(2)术后认知功能正常;(3)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合并脑部恶性肿瘤;(2)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3)有支架取栓术禁忌证;(4)有用药禁忌证;(5)存在出血倾向。
1.3 方法
对照组行支架取栓术,方法:术前明确梗死部位,局部麻醉(2%利多卡因)后,在颈内动脉内置入8F MPA1 导引导管,在导管引导下置入微导管,直至血栓栓塞部位。经微导管释放AB 支架,回撤微导管及支架,抽吸血液,行取栓操作,期间注意防止血栓脱落。取栓操作结束后,经影像学检查确认阻塞血管恢复通畅。若一次取栓效果不佳,可重复操作(次数应≤3 次)。术后常规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阿司匹林(生产企业:安徽艾珂尔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4023338)用法:口服,每次100 mg,每日1 次,共用药1 个月。氯吡格雷(生产企业: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00542)用法:口服,每次75 mg,每日1 次,共用药1 个月。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替罗非班[生产企业: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1165]治疗,释放支架后,经动脉鞘管注射8 μg/kg 替罗非班,在3 min 内注射完毕,然后为患者静脉泵注替罗非班,泵注速度为每分钟0.1 μg/kg,时间为1 d,术后常规行抗凝治疗,方法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 d 测定,检测仪器为血小板聚集分析仪。(2)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测定时间为术前及术后2 周)和改良Rankin 量表(mRS,测定时间为术前及术后3 个月)评估,NIHSS 总分42 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mRS 总分6 分,得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改善越佳。(3)神经功能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测定,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例,置于离心机中分离血清(转速3 000 r/min,时间10 min),测定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CH-L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绘制样本数据直方图,采用正态性检验,计量资料满足正态分布,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卡方(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对比
术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 d 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对比(%,±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对比(%,±s)
组别 血小板聚集率 t 值 P 值术前 术后1 d对照组(n=50) 53.26±2.06 21.06±1.03 109.563 <0.001研究组(n=65) 53.30±2.04 10.36±1.10 144.665 <0.001 t 值 0.104 53.151 P 值 0.918 <0.001
2.2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NIHSS 评分、mRS 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2 周的NIHSS评分、术后3 个月的mRS 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对比(分,±s)
组别 NIHSS 评分 t 值 P 值 mRS 评分 t 值 P 值术前 术后2 周 术前 术后3 个月对照组(n=50) 16.52±0.48 7.62±0.26 127.273 <0.001 4.02±0.39 2.01±0.43 25.864 <0.001研究组(n=65) 16.57±0.46 5.14±0.28 164.670 <0.001 4.05±0.40 1.26±0.39 37.609 <0.001 t 值 0.567 48.558 0.403 9.776 P 值 0.572 <0.001 0.688 <0.001
2.3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对比
术前,两组血清UCH-L1、GFAP、BDNF 水平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血清UCH-L1、GFAP 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清BDNF 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术后血清UCH-L1、GFAP、BDNF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时间 UCH-L1(pg/mL) GFAP(pg/mL) BDNF(ng/mL)对照组(n=50) 术前 132.06±10.25 34.58±1.19 2.50±0.28术后 79.62±6.52 20.17±0.89 3.53±0.49研究组(n=65) 术前 132.13±10.20 34.60±1.22 2.54±0.30术后 60.10±5.59 14.59±0.62 4.68±0.29 t 值/P 值(对照组手术前后) 33.407/<0.001 74.311/<0.001 13.281/<0.001 t 值/P 值(研究组手术前后) 48.315/<0.001 114.499/<0.001 38.646/<0.001 t 值/P 值(组间术前) 0.036/0.971 0.088/0.930 0.729/0.467 t 值/P 值(组间术后) 17.263/<0.001 39.598/<0.001 15.649/<0.001
3 讨论
ACI 作为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起病急、进展快、致死率高为主要特征[5]。此病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受损表现,临床治疗以恢复阻塞血管通畅、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为主。支架取栓术是临床治疗ACI 的常用方法,可在短时间内清除血栓,使阻塞的脑血管恢复通畅。相较于静脉溶栓治疗,支架取栓术治疗ACI 的起效更快,溶栓药物用量更少,且不易引起出血等并发症,可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6]。研究发现,在开展支架取栓术期间,栓塞处的微小血栓可能会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远端血管,从而引起远端动脉栓塞[7]。同时,取栓操作属于机械性操作,会对血管内皮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起血小板聚集,影响治疗效果。替罗非班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支架取栓术中应用此药,可避免微小血栓在远端血管内形成,降低支架取栓术的风险。相较于常规抗凝药物,替罗非班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更佳。研究发现,替罗非班通过作用于血小板聚集通路而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目的[8-9]。行支架取栓术期间经动脉推注替罗非班,起效快,可直接作用于动脉阻塞部位,抗血栓形成,防止微小血栓脱落。术后1 d 内静脉泵注替罗非班,可进一步强化抗血栓形成作用。此外,替罗非班可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修复,且停药后数小时即可恢复血小板的正常功能,安全可靠[10]。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1 d 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支架取栓术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有利于降低血小板聚集率,保障手术效果[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2 周的NIHSS 评分、术后3 个月的mRS 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血清UCH-L1、GFAP 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清BDNF 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术后血清UCH-L1、GFAP、BDNF 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支架取栓术与替罗非班联合应用能够改善ACI 患者的神经功能。UCH-L1、GFAP、BDNF 是临床评估神经功能重要指标,其中UCH-L1 属于神经元细胞特异性表达蛋白,其表达水平升高提示脑细胞受损或血-脑脊液屏障破坏。GFAP 属于特异性酸性蛋白,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内,其表达水平升高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与以上两种特异性指标不同,BDNF 属于神经细胞保护因子,在神经细胞再生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若其表达水平降低,说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且水平越低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12]。
综上,支架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CI 可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改善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