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几点思考

2024-05-07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0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主体主体作业

杨 芬

(广德市实验小学东校区 安徽宣城 2422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许多老师正在努力向这个境界迈进,但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理念在理解上还是比较片面的,甚至只落实在课堂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而没有全面深入地去分析。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贯穿整个备、教、改的过程,因而教师需时时、处处思考:是否以学生为主体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呢?

一、课前准备要“因生而异”

(一)看学生备教材

教师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创造者。选择什么教材内容呈现?怎样将单元内容进行重构教学?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不是老师独自钻研知识点就能完成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与教材处理时,需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储备、已有经验。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就会忽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感受。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教材在第一课时就安排了例1、例2的教学。在分析教材备课时,我考虑到本班学生对例3(用字母表示运算律、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周长公式)已有了学习基础,因此在第一课时就从例3入手,再进行例1、例2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如果学生没有这个学习基础,甚至连例1、例2也无法在一个课时内消化,我们也可以将这个内容拆分成几个课时,以适应学生学习需要。

(二)为学生做设计

从目前班级人数来看,基本都在45人左右,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均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大致了解,以便抓住每个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否则部分学生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听讲,就会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一点,在一年级教学中至关重要。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数学的学习内容对于他们来说过于简单,基本在生活中都有所接触运用。那我们就要在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继续保持学习兴趣,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我们可以引进数学绘本,在绘本故事情节中渗透数学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觉自己是在解决一个崭新的问题,从而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我曾经听过一节老师的课,他将绘本《精灵豆豆逛集市》引入“克与千克”的教学中,甚是有趣。数学、故事、生活融为一体,巧妙恰当地让学生认识、感受、运用克与千克的知识。

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独立或者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将重点放在“探究与思考”上,注重高年级学生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五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经常混淆“平行四边形拉动变形成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割补转换成长方形”这两个实验。于是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材相关习题时,我提前安排学生自制可以拉动的平行四边形,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实验,通过采集分析多组实验数据,对比观察,归纳总结,概括出两个实验之间的异同,明确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互相变化的关系(图1)。

图1

(三)因学生设目标

我们在备课时,首先需要针对内容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在设定目标时,应该考虑到学生达到目标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选择性、滞后性或反复性。也就是说有的学生可能当堂只能达到部分目标,有的学生可能在做作业时才能达到目标,还有的学生可能在后续的反复学习消化中才能达到目标。从教材内容的角度出发,我们要放开视角,以单元总目标为中心,以课时目标为补充,做到逐渐实现和反复完成。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我们在设定目标时,要考虑学生在上节课中的目标达成度。学生个体不同,他们在一节课中消化的知识点可能有所不同,同一内容他们消化的时间节点可能也不同。也就是说在目标设定上需要前后连贯,而不是只关注内容。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8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但考虑到学生对理解动态变化的单位“1”问题可能存在一些困难,再加上极个别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类问题在意义上还没有彻底理解,只局限于解题形式上的模仿,少数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运用还需要巩固,于是,对例8的教学我就增设了一个过渡性目标:能采用分步寻找单位“1”的方法解决问题,采用连乘的计算方法进行简便计算。这既考虑了本课时内容,也兼顾了学生前两节课的学习基础(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由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实现目标过渡。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落实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课堂教学要“因生而导”

(一)不抢学生话

我听过各种形式、不同年龄老师上的很多课,发现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老师喜欢重复学生的答语以及自己的问题;当学生答错时,老师费尽口舌去解释,替学生整理语言;等等。关于教师语言我也做过相关的课堂观察,发现在40分钟的时间里老师会不自觉地说100句左右的废话。这不仅耽误了时间,还带给听课者满满的琐碎感。从语言发展的角度看,小学生正处在词汇积累的阶段,很少会有学生在课堂上站起来就能思路清晰地侃侃而谈,他们往往需要一个自我表达准备和修正的过程,在反复说的基础上进行表达的锻炼,而不是老师抢着补充说、重复说。老师可以在发现学生错误时,引导大家质疑、补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从而使其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真实想法。

(二)不替学生做

我们在日常教研活动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年轻老师上课基本不使用课本,一节课下来20多张PPT,老师的注意力往往会放在PPT上,这样容易重教轻学,反而忽略了学生这个重要的主体。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思维从形象逐渐过渡到抽象。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部分,不可以用课件、动画来替代。例如数感的建立,就需要学生从数身边的物品开始;图形的认识,离不开摸、剪、画、量等具体操作;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数据的现场收集与整理等,都需要学生经历直观的动手实践。学生在自主操作过程中,往往会综合运用各项能力,从而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总体而言,现代技术的发展带给课堂教学太多的便捷,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就要求老师精准把控现代化设备的辅助功能,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就会把学生从学习的主体变成被动的看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须做实践活动的参与者。

(三)不代学生思

我曾经和同事们讨论过一个问题:对于课本上带*的题,以及《基础训练》里的“数学智慧园”“拓展空间”,我们该如何教学?对于这类题型,教师已经做出了“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预判。因此,教师往往会忽略它们,或者在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的情况下作程式化讲解。而我认为这恰恰是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由此,在处理这类题型时,我一般会给学生一个晚上的思考时间,第一天放学后布置,第二天交流。要求学生用铅笔去解答,可以用图形、文字、算式等形式,也可以只写出一部分思路,即使完全错误,也不会招来老师的批评。这样长期坚持下来,班上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还需要保护学生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例如在解决同一问题时可能有不同方法,有的方法比较便捷,在讨论方法时,我们鼓励多呈现多交流,不强制使用某一种方法。

在课堂上,我们更要善于等待学生的思考。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思维习惯强加于学生,否则课堂教学就会走向“填鸭”。而学生一旦有了自主思考意识之后,学习自然就会以自我为主体,逐步发展为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三、课后作业要“因生而设”

(一)内容有选择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小学数学作业的主要内容来自课本和《基础训练》。课本作业是需要当堂完成的,受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大部分耗时长的操作性作业基本以教师讲解结论为主,学生的时间还是花在书面作业上。这种作业内容完全一致,忽略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这样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摆着手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抓破头皮也不会。

针对这些现象,教师可以根据作业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分层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能够完成的作业。学生每次选择的难度等级可以不同,根据完成的质量得到相应的星级评价,在完成不同的数学作业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形式重多样

小学学习时段较长,学生从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思维活跃的少年,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除了必要的书面课堂作业,我们还需在作业形式上进行变化,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特点。

例如1~3年级学段布置以直观感受为主的作业,包括动手实践类作业(拼一拼、剪一剪)、口语表达类作业(说一说、辩一辩)、知识整合类作业(数学手抄报、数学小日记)等;而像认识人民币、认识时间等内容,则需要在生活应用中来强化理解。

4~6年级学段布置以探索思考为重的作业。无论是“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还是“综合与实践”,都是建立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与探究,这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从以直观形象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为主。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的表象发现数学规律的本质。

(三)评价多尺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学习评价中是这样阐述的: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

作业评价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评价过程中,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多采用激励性评语。例如“你书写工整”“你画图准确”“你涂色美观”“你思考认真”等。这种激励性评语会使学生产生对作业评价的期待。多采用活泼的图案。例如一个夸张的大拇指、几颗小星星、一朵花、红苹果等,给学生一种收获的希望。采用多样的批改符号。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问题,往往不只是对与错这样简单。因此,在批改符号上我们不能只限于简单的钩或叉。像波浪线、圆圈、问号都可以用来提醒学生,给学生自我纠正的机会,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几十年来,教材、老师、学生都一直在发展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时刻把握学生这一主体,我们才能成为优秀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主体主体作业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快来写作业
浅谈“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作业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以学生为主体”在中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我想要自由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