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教学设计,助力学生量感发展*
——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时、分、秒”教学为例
2024-05-07何远庭陈海云
何远庭 陈海云
(合肥高新创新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课程标准》指出,量感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也是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量感的培养是持续性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整合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单元整体设计,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初步建立量感,在活动—体验—再活动的过程中发展量感。如何进行有效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呢?本文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分、秒”为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
一、整体视角分析,助力量感生根
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效教和深度学,本人对课标、教材和学情进行了整体的分析。
(一)研读课标,确立量感主题
依据《课程标准》,“时、分、秒”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中常见的量,内容体现的核心素养重点是“量感”。“时、分、秒”单元以“单位”为主线进行时间的学习,包括:①认识度量对象时间,建立有关时间的概念;②认识时间的单位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③用时间单位进行直接度量;④实际应用。
(二)读懂教材,确定量感内容
深入地挖掘和比较教材,将前后看似孤立的知识串联起来,强调同类知识间的类比迁移,形成知识框架,利于学生深入思考所学内容,提升学习数学的关键能力。“时、分、秒”的单元教学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的度量。关于度量的学习需经历如下过程(图1):
图1 小学数学度量学习一般过程
“时、分、秒”这一单元以“单位认识”为主线,理解时间学习的意义和应用价值;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并充分地体验和感悟1时、1分、1秒的时长,进一步理解时间长短的度量是几个时间单位累加的结果;能把时间与生活中的事件建立起联系,能够选择较为合适的时间单位来进行度量,感悟时间和过程之间的关系;能够形成对时间长短的量感,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对教材进行纵向对比发现,本单元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点,初步认识度量工具钟表、认识整时,进而认识度量单位时、分、秒,同时本单元的教学也为三年级的24时计时法做了很好的铺垫,三年级下册“年、月、日”又是关于时间教学的扩展和延伸,在结构的安排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本单元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不同版本教材进行纵向对比发现,苏教版教材将认识钟表和认识时、分、秒放在一起,以便学生系统学习。虽然在排版和内容安排上各具特色,略有不同,但各个版本都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调动已有经验,让学生体会时间学习的意义,实现时间学习的应用价值。在认识时间单位“时”的教学中,通过链接具体的问题情境,进行简单推理,帮助学生建立“时”的时间观念。在教学时间单位“分”时,通过设计多感官、多样化的体验类活动,经历体验—估计—再体验的过程,帮助学生合理估计,感受时长,建立“分”的时间观念。总之,教学设计以“单位”为核心,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进行定量的描述,发展学生的量感。
(三)把握学情,找准量感起点
时间单位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也较为复杂,不易理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时间的持续性和时间单位的累加性,初步发展学生的量感,从而更好地在生活中实践和应用?为此,笔者对所带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学情调研与分析。
(1)个别学生不认识时针和分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时针和分针的特点。
(2)多数学生会认钟面上的整时,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认识钟表的经验。
(3)大部分同学对时间单位只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通过操作活动,使其理解1时=60分。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单元学习主题内容如下:一是明确时间学习的意义和应用价值。二是设计针对性活动:链接生活情境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通过多感官、多维度、多样化的活动感知时间的长短,感悟时间和过程之间的关系,形成对时间长短的量感,逐渐实现对时间的理解,从生活化走向数学化。三是在类比迁移的学习活动中,体会度量单位的统一和扩展的必要性及必然性,体悟度量中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发展学生的量感。
(四)细化目标,形成整体认知
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本单元在学科内容领域上要达成的整体目标,而深度学习指向高阶思维,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目标理论的学习,笔者将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表1),其中第三层次目标的实现与否是评价深度学习是否实现的重要指标,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度量的整体认知。
表1 “时、分、秒”三个层次的学习目标
通过以上主题内容的分析,以单元学习目标为导向,笔者对本单元学习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设计(图2)。
二、设计学习活动,助力量感生长
为了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下面以本单元第一课时“认识时、分”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一)链接经验和生活情境,保障学生有效参与
1.利用12厘米长的直尺导入,设问:关于直尺你都知道了哪些?激活旧知,引导学生探究度量工具直尺和钟表的联系,为后面建立度量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埋下伏笔。
2.在演示化直为曲(图3)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感知钟表上也有刻度,感知钟面的大格和直尺上的大格是一样的,渗透“单位化”思想。在演示的过程中,发现0和12重合,为学习24时计时法时知道晚上的12时也是0时做好铺垫。
图3 演示化直为曲
3.以“丽丽的一天”为主题情境,链接生活实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整时的认识,并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归纳整时的认、读、写、拨的方法。
(二)设置关键问题和探究活动,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1.在学生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后,追问:假如时针走2大格、3大格呢?如果时针从刻度2走到5呢?在学生知道分针走1小格是1分后,追问:如果分针走2小格、3小格、1大格呢?分针从刻度12走到5呢?分针从刻度12走到9呢?依次地追问,旨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发现,时针走几大格就是几小时,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初步体会计量单位的累加过程。
2.在“回头看”环节,度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直尺,度量时间的工具是时钟,设问:它们在“量”上有联系吗?以此引发学生深度思考。通过度量长度和度量时间的链接(图4),初步知道度量都是标准计量单位的累加,体会单位细分的必要性,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建构,发展学生的量感。
图4 类比迁移两种度量
(三)设计个性化作业,延展课堂扩充知识
设计三项个性化作业,在延展课堂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1.体验并记录自己1分钟能做些什么。设计意图延伸到课外,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体验1分钟。
2.绘制数学手抄报,用整时记录“我的一天”。设计意图:巩固整时的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作息的意识,使学生理解守时的重要性。
3.查阅资料,了解古人是怎样计时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形式延展课堂,了解古人是怎样计时的。延展课堂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三、设计持续评价,助力量感结“果”
持续性评价能够持续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比较清晰的反馈,以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促进量感落地。以“时、分、秒”为例,根据课堂学习进度设计如下持续性评价表(表2):
表2 “时、分、秒”持续性评价表
以培养学生高阶思维为目标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量感的建立,促进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进而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