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赜

2024-05-07周毅

成才之路 2024年11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

周毅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新的需求。美好生活理念的提出经历了思想启蒙、理论铺垫和成熟发展三个阶段。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担当者,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青年大学生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知识,有助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益于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文章从强化理论理解、开展多维分析、提高语言魅力、增强实践感悟四个方面探索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关键词:美好生活;理念;高校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041-04

美好生活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人类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需求,处于一种身心舒适和对周围各种环境满足的状态。作为产生于人民、立志于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共产党,美好生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的追求。从2012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已经成为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努力追求的明确目标。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作为未来社会主人翁的大学生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精髓,为将来实现美好生活夯实基础。

一、美好生活理念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美好生活理念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扎实的实践基础。挖掘美好生活理念的产生来源及演绎过程,有助于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价值意蕴与实践向度。

1.思想启蒙:马克思关于美好生活理念产生的启发引导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竭动力。纵观历史发展进程,美好生活理念尽管没有上升到政治话语体系,但一直被人类追求着和实践着。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人类追求社会进步和生活幸福的理论学说,一直在为人类探寻美好生活提供指引。尽管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直接提到“美好生活”这一概念,但通过对马克思诸多经典著作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很多文本和主题都是围绕“美好生活”展开的。

在马克思的哲学视域下,“美好生活”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生活状态,该状态的实现需要多种条件。首先是物质资料丰富。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可以减弱人们为了生存生活而对生活资料展开的激烈竞争,人们可以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在更高层次、更多维度的生产创造上,从而向美好生活迈进。其次是精神富足。精神追求是人们在满足物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更高级别的需求探索,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精神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文明的过程,个人不断自我完善,社会逐渐发展和进步,世界日益趋向美好,这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最后是生活状态自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的描述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这可以理解为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每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个性和提高能力,实现人性的解放和自由。在马克思的哲学视域下,美好生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丰富的基础上实现精神富足,处于自由的生活状态。这对美好生活理念的产生起到了启发引导作用。

2.理论铺垫:中国共产党关于美好生活理念提出的基础演绎

梳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和理论,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由来和发展历程,有利于把握美好生活理念的时代境遇与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是围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展开的。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该时期党的理论政策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健康、自尊自信和自立自强,为人民奔赴美好生活打下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心任务,以满足人民對建设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为发展美好生活理念指明了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表明党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领航者,不断朝着目标前进。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该时期党和政府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人民在更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展示了党对美好生活的展望,与马克思提出的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观点相呼应,为美好生活理念的提出夯实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心声和渴望,为美好生活理念的提出打下了理论基础。

3.成熟发展:新时代关于美好生活理念提出的层级递进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供给还未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4]中国梦在本质上与美好生活理念相契合,它开辟了美好生活理念发展的新境遇。在中国梦的具体实现中,党提出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中国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确定了具体时间和内容,使人民对未来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和清楚的认识。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价值意蕴和实践向度上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为青年一代建设美好生活指明了方向。

二、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向学生宣传党和政府的最新理论知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思想站位、坚定理想信念,达到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效果。

1.理论维度:有利于大学生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知识

美好生活理念是党的理论知识创新发展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将自身的学习成长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融合,在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同时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实现个人美好生活、共建全国人民美好生活打下思想基础。高校应该从培养中华民族复兴大任接班人的高度出发,围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办好思政课,引导大学生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他们培养为立志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用人才。

2.实践维度:有助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致力于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与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一致,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相符合。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也是大学生的需求,知识丰富、视野开阔、思维创新的大学生是美好生活理念践行和实施的主力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5]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要做到课程有温度、有深度,讲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道理讲透彻,帮助大学生陶冶情操、培养爱国精神、提高道德觉悟,将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融为一体,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能力的人才。

3.信仰维度:有益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错误思想容易使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迷失、理想缺失、信念动摇和价值观困惑等问题。

个别西方国家一直企图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思想还未成熟的大学生则是他们费尽心思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群体。因此,高校加强党的理论包括对美好生活理念的宣传教育是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提高大學生的理论素养,引导大学生科学看待国内外热点事件、理性分析舆论声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保持政治立场坚定、信仰明确,自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形形色色的诱惑。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宣传党和政府的新思想、新理论,使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奋进,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和现实,客观评价功过与是非,坦然面对机遇与挑战,对未来实现美好生活充满信心,以最勇敢的姿态迎接挑战,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顽强的拼搏精神,砥砺奋斗、笃定前行,担当起祖国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

三、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为提高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效果,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思想政治站位,改变思路,创新方式,探寻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1.强化理论理解: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路径

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美好生活理念的吸收至关重要。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当把握好各门思政课之间的联系,廓清侧重点,做到统筹规划与互相配合,避免各自为政、内容叠加。思政课教师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详细解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重点突出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由来及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着重阐释社会主要矛盾的原理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机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全力诠释目前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督促鞭策学生规划好大学时光,在“形势与政策”中着力引导学生认清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强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

2.开展多维分析: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益补充

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要让学生从多维度感受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6]关于民主,我们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教师要讲清楚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为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实现人民的利益,是建设美好生活的政治保障。关于法治,教师要讲透彻我国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所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利益,为人民建设美好生活提供法治保障。关于公平正义,体现在人民平等地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平等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上,这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关于安全,教师要通过对国家安全观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树立安全观意识,形成统一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安全保障。关于环境,要讲清楚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美好生活的质量水平,提高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教师要通过多维分析,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内涵,能够站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民族延续和人类文明的立场上立志投身于美好生活的建设。

3.提高语言魅力: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方式

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落脚点是大学生的认可与接受,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紧跟时代发展,提高理论站位,提高语言魅力,贴合大学生的个性需求,达到学生的认同与肯定,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要让“说理”走入课堂,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思政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论基础和认知特点,摒弃理论到理论、概念到概念的枯燥说教,优化纯理论教学内容,提高内容的感召力,增强语言的逻辑性和说服力,探索教学走实、走深、走心的路径,把理论讲清楚、讲深刻,生成直抵人心的力量,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理论兼具真理性和说理性,让学生接受和认同美好生活理念。

其次,要讓“共情”走进内心,增强学生实现美好生活的信心。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要讲解美好生活理念,更要让美好生活理念走进学生的生活和内心,从生活中和精神上感化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用语言技巧,增强美好生活理念的吸引力;要让课程内容饱满、充实有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知识入脑走心;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理解新时代新矛盾,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勇担大任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4.增强实践感悟: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关键环节

单纯的理论教学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思政课教师要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打造新型课堂,提高教学品质,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理念的实践感悟。

首先,要建立共学机制,转变角色,共探理论精髓。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身份,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共学共研。要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轻松自由的氛围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建立平等融洽的相处模式,增加双向沟通、交流互动的机会;要从学生身边挖掘优秀榜样,以报告、讨论等方式走入课堂,让榜样向学生讲述个人自立自强、拼搏向上的经历,阐释挫折和困难是人生走向成功的考验和历练,用事实增强理论知识的生动性,提高学生的认可度。

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改变方式,增强实践感悟。思政课教师要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情景式教学等方式,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结合智慧课堂模式,让事实开口,用数据说话。创新教学方法,能够使理论教学更有创意和趣味,夯实学生理论基础,能够强化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美好生活理念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将美好生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教师要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探寻实践活动新方式,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纪念馆、展览馆和博物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受,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理解美好生活理念的精神与实质,认识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美好生活的维护万分重要,美好生活的创造需要青年共同努力。

四、结语

美好生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中国梦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全国人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大学生是未来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将美好生活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家的定位与发展方向,有益于大学生将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相结合,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对美好生活理念内涵的理解,提高追求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着力探索美好生活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和调整,还应不断探索融入效果的量化考核标准,以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让大学生真正将美好生活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2][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36,56.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0.

[5]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N].人民日报,2013-09-27(03).

[6]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a Better Lif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Zhou Yi

(Yantai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4005,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in Chinese society have changed, and the people have new demands for a better life.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a better life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ideological enlightenment,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and mature development.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re the builders of a better life in the future and the bearers of the great task of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egrating the concept of a better lif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beneficial for young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and implement the innovative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he Party, help universities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and help young people firmly establish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 laying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beliefs. The article explores effective ways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 a better lif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conducting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improving language charm, and enhancing practical insight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Key words: better life; concep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论专题化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