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高职思政课刍论

2024-05-07崔建伟张永丽张斌奇李小风

成才之路 2024年11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与法治高职思政课立德树人

崔建伟 张永丽 张斌奇 李小风

摘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教学要以“八个相统一”为引领,善用社会大课堂,充分运用社会教学资源,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讲好高职“大思政课”。文章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教学组织实施为例,对在思政课教学中聚焦“以史明道”的教学主题,运用社会教学资源,实施“通·情·达·理”的教学策略,展开综合教学评价,把高职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展开探讨,以提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达到育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社会大课堂;高职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017-04

基金项目: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新时代高职思政课体验式协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JDSZK0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高職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历史文化的融合贯通、教学载体的协同配合、社会资源的多元善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内涵式发展[2]。要按照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要求,善用社会大课堂,讲好思政课,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下面,笔者以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教学组织实施为例,对在思政课教学中聚焦“以史明道”的教学主题,运用社会教学资源,实施“通·情·达·理”的教学策略,展开综合教学评价,把高职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展开探讨。

一、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内容整合“有本有源”,精心设置“以史明道”的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的整合设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做到有本有源,让教学内容既符合学生成长的自身需求,又符合社会发展的长远需求。本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以教育部的统编教材内容为基础,依据教育部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新要求[3],并根据工科专业培养目标与学生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大模块———“青春问道”“以史明道”“厚德载道”“法治安道”,引导学生坚守理想信念,赓续中国精神,做“智造强国”的“精工铸匠”。

2.学情分析“有精有细”,精准把握机制专业的学习特点

本课程基于中国大学MOOC(慕课)、问卷星等平台,通过课前知识测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式,对学情进行“有精有细”的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专业学习特性。1)知识基础:理论知识“碎片化”。在“四史”基础知识摸底测试中,学生对“马克思、江姐、方志敏等主要事迹”的知识错误率达69%,72.8%的学生对青春梦想和中国精神等知识了解有限。可见,学生的史学知识薄弱、理论知识“碎片化”。2)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浅表化”。调查显示,62.8%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精神认知有限。通过深度访谈发现,79.3%的学生认为理论学习单调,缺乏情景和情感投入的授课方式。可见,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在表层,对课程缺乏深刻体验及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上的认同。3)学习特点:学习方式“网络化”。调查显示,75.1%的学生认为获取信息的最直接方式是网络,65.7%的学生有网络化、数字化学习的需求,72.1%的学生认为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符合自身的学习特点。可见,学生的网民特质显著,他们追求学习环境的网络化和虚拟化、学习资源的数字化。4)专业学习特性:学习动力“缺乏化”。在专业学习调查和访谈中,67.6%的学生没有了解过社会中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48.9%的学生缺乏职业荣誉感,54.3%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缺乏动力。可见,学生对工匠精神传承和职业价值认同认知不足,缺乏专业学习动力,创新实践能力薄弱。

3.目标预设“有的放矢”,准确聚焦德技并修的“精工铸匠”

本课程教学结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人才培养要求,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致力于培育德技并修的智造大国工匠。本课程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精工铸匠”的素质培养目标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确定“明理增信”“躬耕力行”的教学目标,通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4.流程优化“有条不紊”,精巧实施“通·情·达·理”教学策略

本课程根据学情分析,掌握学生需求,结合“八个相统一”原则,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理念设计教学,以“成果为导向”理念组织教学,注重育人的方式方法,实施“通·情·达·理”的教学策略,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育人道理讲深、讲透、讲活。“通·情·达·理”教学策略指“四史”融“通”,赋活“三探六步”教学流程;触景生“情”,盘活社会大课堂教学资源;下情上“达”,用活“线上线下”教学手段;评价合情合“理”,构建“增值评价”考核标准。

(1)“四史”融“通”,赋活“三探六步”教学流程。针对学生史学知识薄弱、难以掌握理论脉络的学情,课程将“四史”教育内容贯通教学流程。在“三探”阶段以任务为驱动,通过布置课前读史、课中学史、课后悟史等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把握历史脉络,获得历史感悟;在“六步”流程中,通过设置“以史鉴今”“诵读家书”“榜样力量”等环节,让学生学史动情、学史增信,为学生“明理”奠定基础。

(2)触景生“情”,盘活社会大课堂教学资源。本课程利用情景化教学法,突出情感驱动教学,结合体验式教学,将社会大课堂资源纵向贯穿,与思政课协同融合,创建虚实结合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利用虚拟情景、实体情境和专业情怀构建立体课堂,将社会大课堂中的人、事、景、情等教学资源,与学生的生活所闻、所见、所思、所想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产生共鸣,达到动之以“情”,增强学生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3)下情上“达”,用活“线上线下”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网民特质和网络化学习的需求,本课程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网上虚拟课堂,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强化实践驱动,让学生广泛参与线上、线下結合的教学实践活动。1)线上自学,线下探究。本课程运用中国大学MOOC在线课程、学习通在线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网络虚拟展馆、中国科技VR体验馆等线上资源,让互联网成为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后复习的主要渠道。在线下课堂,教师则带领学生开展探究和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线上引学,线下践学。教师利用钉钉平台、学习通平台等,在线上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随时随地展开交流,在知识层面答疑解惑。在线下,教师则以实践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带着实践任务走进博物馆、展览馆、公司企业、居民社区,通过参观、考察等方式感悟理论知识,解决思想困惑,获得社会实践的体验和感悟。

(4)评价合情合“理”,构建“增值评价”考核标准体系。针对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个人成就感的学情,本课程探索学生个人纵向发展的增值评价,完善增值评价指标,做到增值“有理有据”“合情合理”。本课程从数据评价和素质评价两方面构建增值评价指标体系。数据评价是运用学习通等平台数据,利用专业软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课前在线测评、课中的章节测试和期末测评数据增幅,评估学生的学习进步程度。素质评价是建立学生个人档案袋,收集学生素养发展表现的评价证据(比赛获奖情况、活动参与情况等)。课程增值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学习动力。

二、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要根据学情分析和课程标准,将“通·情·达·理”教学策略贯通教学流程,就要在课前探寻、课中探究、课后探索三阶段设置测学、导学、引学、研学、评学和拓学的新流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下面以“赓续中国精神,涵养强国之魂”为例展开教学设计。

1.“课前探寻”:以任务驱动,让学生知事明理

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课前“读史”知事,把握历史的脉络。第一步,测学。教师在中国大学MOOC或学习通平台布置测试任务,通过问卷调研、线上测试等方式,掌握学生对“四史”、建党精神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到学生的疑问点。第二步,导学。针对学生的疑问点,通过在线平台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第三章内容,督促学生读党史读物《可爱的中国》。

2.“课中探究”:以情感驱动,让学生动情增信

本课程通过设置“以史鉴今”“诵读家书”等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学史”触景生情,探究史实背后的人物情感,做到以情动人。第一步,引学。通过“以史鉴今”环节将“新中国史”中体现抗美援朝精神的冰雕连的故事、国外政要对中国文化的评价等内容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在立场上、情感上产生共鸣。第二步,研学。课中教学设置“寻思解惑”“诵读家书”“智造有我”等环节,将“四史”教育内容与机制专业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教师通过情境教学、翻转课堂、演示等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如“诵读家书”环节,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品读《可爱的中国》,探究方志敏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第三步,评学。教师通过“以评验学”进行线上线下实时评学,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利用增值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学习动力。

3.“课后探索”:以实践驱动,让学生亲身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4]。本课程通过采访、参观等拓学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社会的大我之中,做到笃志力行。拓学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走进虚拟的“科创百年———建党100周年科技成就科普VR纪念馆”、实体的浙江省机械工业博物馆和学校“红色根脉”主题教育体验馆等,让学生感悟机制专业发展的历程,提高智造强国的信心,增强对国家发展和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进而投身到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创新之中。

三、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考核评价

1.增值评价做到“合情合理”

在个性化的增值评价中,本课程依据增值评价指标体系,考核学生纵向成长和进步,记录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给予学生相应的增值评价,并做到“合情合理”。增值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数据评价和素质评价两种形式。数据评价是根据中国大学MOOC和学习通平台的成绩数据,分析学生的课前在线测评、课中的章节测试和期末测评数据增幅,通过增幅评价学生的进步程度,并以增值赋分的形式按总成绩的5%计入总成绩。素质评价是为学生建立档案袋,累计收集学生实践活动素养发展表现的评价凭据,针对参加比赛获奖、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实践等类别进行增值赋分。课程增值评价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成长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让思政课评价变得更有“温度”。

2.综合测评做到“可观可测”

本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手段坚持实时数据采集分析,不断优化过程性考核,改进终结性结果考核,做到考评有理有据,可观可测。通过理论考试、平时考查、实践考核、素质考评等“四考结合”的评价方式,考核学生学习过程;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第三方点评等“四评共进”的多维评价主体进行多维度评价,并结合增值评价,衡量每一位学生的进步情况,突出学生的“自我增值”和“成长发展”。

四、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学生学习效果

1.学懂促知,理论认知度提升

本课程通过融入“四史”教育,以及使用线上线下双通道教学法,促进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使得学生理论认知度提升。通过终结性考核和增值评价检验,可以看出学生对史学知识和中国精神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实现了认知层面的“入脑”。学生参加“卡尔·马克思杯”浙江省大学生理论知识竞赛,并荣获“一等奖”。

2.思辨促信,價值认同感增强

本课程通过情景化教学,运用社会教学资源,提高了课堂感染力,增强了学生的价值认同感。课堂上读红色家书和历史情景剧展演等形式,课后拓学中的参观、采访、参赛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辨别是非,坚定了信仰、信念、信心,增强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对工匠精神、民族精神的价值认同。学生在浙江省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荣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3.用活促行,创新实践力提高

本课程在拓学阶段以实践驱动实践,通过增值评价,提升了教学针对性,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力。通过拓学,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提升了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各级大赛,部分学生参与设计的作品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浙江省第十八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中,分别荣获全国、全省“一等奖”。

五、高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特色

1.以史为鉴,实现历史与未来联通

本课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学情,坚持“大历史观”,融入“四史”教育,精心设计“以史鉴今”“诵读家书”“智造有我”等教学环节,将“四史”故事与专业课相结合,用大学生熟悉的话语体系引导其将专业技能学习置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把握“历史+现实+未来”的历史维度,明确技能报国的历史使命,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2.以情动人,实现理论与实践贯通

本课程坚持“大实践观”,利用情景、情境和情感,以“四平台”为载体,让学生参观“红色根脉”主题教育体验馆、浙江省革命烈士纪念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贯通,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坚定学生技能报国的信心,使学生自觉投身到建设智造强国的实践中。

3.以虚寓实,实现线上与线下融通

本课程坚持“大数据观”,运用新媒体技术盘活了思政课。一是将思想道德与法治虚拟仿真体验馆、数字机械博物馆和工匠人物数据库等虚拟资源及实体社会实践资源结合,融入课堂教学,实现线上和线下学习的融通,打造出思政教学数字资源库、VR交互式思政“金课”。二是优化课前和课后学习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反馈等,将学生的成长进步数据化,教师可以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取向与学习状况,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结语

高职思政课要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开展青年大学生育人工作,用党的精神激励青年大学生,将党史故事融入教学,充分利用社会育人资源,构建思政大课堂。社会是思政课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既有纵向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横向的跨学科知识,又有丰富的人物环境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只要充分调动丰富的社会育人资源,开发育人空间,多维度赋能思政课,善用社会大课堂,就能讲好思政课。高职思政课教师只要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实施恰当的、灵活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运用社会育人资源,就能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育人成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2]燕连福.“大思政课”建设的基本内涵、历史回顾与未来着力点[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03):119-130.

[3]王树荫.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建议[J].北京教育,2022(02):28-31.

[4]项久雨.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J].中国德育,2021(09):1.

Discuss on Making Good Use of Social Classroom to Tea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king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Cui Jianwei, Zhang Yongli, Zhang Binqi, Li Xiaofe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53,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guided by the"eight unifications", make good use of the social classroom, fully utilize social teaching resources, implement flexibl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each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ll. The article takes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pecialized teaching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y,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teaching theme of "using history to understand the wa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sing social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communication, emotion, expressiveness, and reason", conducting comprehensive teaching evaluation, exploring the depth, transparency, and liveli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goal of cultivating talents.

Key words: social classroom; higher voca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ology,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与法治高职思政课立德树人
分学科教学视阈下的“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攀枝花三线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路径
试论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提高的策略研究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的误区与思考
高职思政课问题及对策
高职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探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