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的误区与思考
2016-12-19李娜
李娜
摘要:高职院校思政课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方式,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是在思政课教研实践中,出现了对微课教学作用和教学形式的多种认识误区,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微课教学的实践为例,提出三点建议:选择合适的微课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践行工匠精神,力求在微课制作中实现精益求精,以期能引发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对微课教学的有益探索。
关键词:微课;微课教学;高职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56-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代中国已然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课等概念的应运而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微课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化方式,为教学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对于高职思政课而言,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微课教学模式的机遇和挑战。本文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为例,针对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提出几点思考意见,进而为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微课教学在高职思政课中的认识误区
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是指通过微课的形式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但是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为主要目的的思政课,具有内容多、体系庞杂、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特定等特点,究竟如何合理并恰当地利用微课教学这一载体,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思政教育者面临的一大难题。笔者发现,很多研究者对于思政课微课教学的认识存在诸多偏差和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思政课微课教学作用的界定呈现两极化。其中保守派认为:思政课微课教学形式大于内容,制作耗时耗力,只是将课堂教学搬到网络上来展示,实则是换汤不换药,基本上不会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其作用微乎其微,因此主张思政课教学不宜采用微课教学的模式。而激进派则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学生信息获取的碎片化、个性化、多渠道的趋势,思政课微课教学将会彻底取代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否则思政课教学将会走向死胡同。
2.对思政课微课教学形式的界定呈现三种极端。第一个极端,微课重点在“微”。有人认为微课时长越短越好,5—8分钟为宜,为了达到缩短时长的效果,很多人在录制微课视频时,或是刻意加快语速,或是压缩知识点的内容,或是肆意进行知识点的拆分。在思政课微课教学上,有些教师直接把微课教学界定成名词解释,选择一些小的知识点,比如什么是人生态度、什么是法律思维方式等。笔者认为这种机械化的处理方式对于思政课这种文科特征的课程却不合适,因其知识点之间关联性较大,这种形式上的“微”并不能达到“短而精”的教学效果,相反还会让学生觉得听不懂、弄不清、悟不透,因为微课不是“压缩饼干”[1],微到极致的做法只会导致形式和内容的脱节,甚至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
第二个极端,微课必须追求动感和唯美。有一种观点认为在这个读图时代,只有图片和视频才会调动学生的视觉神经,因此微课应该以精美的动画为主,把每一集微课都打造成美国大片的既视感。另外,为了达到唯美的效果,把微课打造成“无生”的教师个人脱口秀,围绕一个知识点,声、光、电、字幕等现代技术手段一应俱全,把教师授课转化成舞台表演,通过反复录制和后期剪辑,使得每一句话都呈现出美感。但是笔者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资源和载体,是教师进行知识讲解的辅助工具,任何一门课的完成都需要师生的相互配合,尤其是对于思政课而言,对教学情感目标达成的要求远远高于对知识目标达成的要求,教育的目的重在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修身和践行的目的。
第三种极端,微课教学就是微型纪录片。有一种观点认为,制造低成本、高产出的思政课微课,最便捷的方式就是ppt+录屏软件,教师只需提前撰写好微课脚本,制作好精美的PPT,在录制过程中,教师变身成纪录片解说员,用标准的普通话完成脚本的朗诵即可,但是笔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微课并不是要打造成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而是要打造成受学生喜爱的课程,相对于精美的PPT和标准的普通话,学生更需要教师通过视频传达出的激情与热情,思政课的教学,教师的个人魅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是调动学生行动力的重要因素。
二、高职思政课微课教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与建议
鉴于思政课微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认识误区,笔者认为提高思修课微课教学的实效性,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选择合适的微课教学内容。好的微课内容一定是既能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因此思修课微课教学的内容可以选择独立的知识点和主题鲜明的重难点,将其与社会热点结合起来,选择有实际讨论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话题,以“思修课”中“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这一专题为例,可以将微课设计成:《中国式过马路引发的思考》,以学生比较熟悉的社会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和讨论的热情。
作为一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修身课,面对一些负面的社会舆论,诸如:拼学历不如拼老爹;学得好,不如嫁得好;高职生没前途等,可以借助系列专题微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究“大道理”,力拔“思想霾”,比如设计《不拼爹我们还可以拼什么》、《给现实加一点理想》、《高职生有前途吗?》等微课,直面现实问题,回应学生内心的困惑,很多道理就在师生情理互动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悄然入脑入心。
2.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鉴于思修课教材的编写倾向于理论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但是却相对缺乏针对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在思修课微课教学中,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尤为重要。以“思修课”第三章第一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这一知识点为例,笔者在制作这一专题的微课时,就是从教学体系的内容出发,把题目定为:“什么叫幸福人生”,将微课教学的类型界定为启发型和提问式微课,6分46秒的视频,重在引出幸福人生这一概念,视频中教师以抛砖引玉的方式,先给学生介绍了一些社会名人对幸福人生的理解,意在启发学生对幸福人生的思考。课后,通过调查,学生对于该微课视频的内容表示很感兴趣,对于问题的设计新颖、开放,为学生大开脑洞提供了很好的引子。
3.践行工匠精神,力求在微课制作中实现精益求精。微课视频的制作是否精美,直接影响到其传播效果和教学效果,因此,思政课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充分借助科技手段和技术,尽可能使视频足够清晰、声音足够清楚、剪辑足够精细、画面足够精致、场景足够真实。
思政课系列微课的制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仅靠单个教师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专业的团队通力合作,运用多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微课制作水平。第一,在选题上,以教研室为单位,组织骨干教师进行研讨,构建微课教学体系,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特长进行分工合作,为微课录制做好前期准备。第二,在教学设计、课件的制作和视频剪辑方面,可以请本学科设计能力强、信息技术能力强的教师负责完成,必要时,可以对老师们进行视频制作技术专业培训,或邀请学校信息技术部门的成员加入团队。第三,教学脚本的撰写可以由文采较好的老师来担纲,录音部分可以由普通话标准、富有激情的老师来负责。只有这样,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完成每一个微课视频的制作,才能使思政课微课教学收到期待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翠华.思政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