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下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

2024-05-07张丽楠

科学咨询 2024年2期
关键词:共育家校情感

张丽楠

(西藏民族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咸阳 712082)

一、问题提出

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个人单纯的认知能力已不足以支撑其未来发展,更不足以满足社会需要。世界各国都开始注重培育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全面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现代化需求。我国强调的素质教育、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都是对上述时代诉求的回应。因此,当代社会培养人的社会性发展显得尤为关键,而社会情感能力作为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根基,已逐步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对自我、他人和社会进行认知和管理,实现个体社会性构建的核心 能力[1]。从个体层面看,一方面,儿童拥有好的社会情感能力能够减少他的学业倦怠,提高学习参与度,进而推动个体的学业发展;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儿童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的完善,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从长远来看,这还能够促进学生未来在职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1]。从国家的视角出发,一方面,加强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2];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有助于塑造孩子的亲社会行为,以推动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同时还是确保一个国家人力资本高质量的关键因素[3]。

社会情感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塑造来实现的,这突显了家庭和学校在承担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4]。以往研究多从家庭和学校单视角论证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然而家庭和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场所,它们之间不能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联系,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可能导致个体社会情感能力的异常发展。边玉芳提到,“家庭和学校共育,不断发生交互,对人的社会情绪能力起着其他教育所不能取代的作用”[5]。《家庭教育促进法》也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家庭与学校共同实行教育的理念。基于此,从家校共育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社会情感方面的能力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家校共育促进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必要性阐释

近年来,家校共育逐渐从理论、政策倡导落实到了实践层面,家校共育的内容也引起了广泛探讨,但由于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的认识不足,导致家校双方共育内容受限,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为此,本文阐明家校协同对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必要性,以期改变教育者的刻板观念,使他们能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一)提升家长情感教育能力,保障家庭养育功能发挥

儿童发展早期是其情感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期[6]。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所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中不可或缺。已有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教养方式以及教育理念都会对孩子的社会情感成长产生影响,父母的情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教师的情感教育[7],这足以证明提高家长在情感教育方面能力的必要性。

良好的家校合作是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改善家长教育方式的极佳途径。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会削弱学校教育的效果,同时降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教育的有效性[8]。一方面,学校通过给家长提供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改变对孩子成绩的一味追求,开始注重对孩子全面发展及未来适应社会更有利的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使得双方的教育目标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手段和相处方式,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父母就可以在最自然的状态中训练孩子爱的能力和责任感。家长通过学习,懂得提供爱与安全感、给予陪伴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形成有利于孩子健康发展的家庭环境。

(二)增进教师情感教育深度,促进学校培养效能提升

学校通过为学生提供社会情感学习课程或一些相关课程,可以直接促进学生社会性和情感能力的发展。但是,学生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其性格及社会化发展会表现出差异性,还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帮助。

通过有效的家校沟通,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中的表现,掌握学生个性情况以及其家长的期望,从而帮助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状况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培养与引导策略。例如,一些特殊家庭可能会存在父母“缺位”的现象,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情感教育“补位”的方式进行缓解,以保障所有学生得到更高层面的情感教育与价值认知。

(三)实现双方互补共促,推动家校联动效应生成

首先,双方合作共育,实现教育信息的互补。教师向家长分享学生在学校的情感、心理动态和人格成长情况,而家长则帮助老师了解孩子的性格以及家庭表现。双方通过对学生的成长信息的互通,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准确地判断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并与家长探讨原因和对策。

其次,双方合作共育,实现教育资源的扩展。第一,通过合作,可以突破社会情感教育的空间限制,将教育融入家庭生活中,和现实生活进行联系,避免使得学生的培养处于“空中楼阁”。第二,拓宽社会情感教育效果的检验路径。只有当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环境中都具备了充分的情绪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才能真正说明学校在社会情感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第三,实现角色的互补。教师的情感教育可以产生“替代效应”,以弥补父母情感教育的不足,针对学校情感教育不足的情况,父母情感教育的及时到位也能予以弥补[7]。

最后,双方合作共育,实现教育环境的控制。在家里,父母不断关心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想法,注重与孩子之间亲密情感的培养,为他们提供民主、和谐的“安全港湾;在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积极的情感氛围。双方共同努力,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爱与帮助。当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达成共识时,就可以通过社会控制在家庭和学校场域中有效地传递给学生[9]。在这种全面和谐的情感学习环境下,孩子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愿意培养积极应对挑战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

三、家校共育促进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策略提出

(一)提供指导与服务,提高家长教育素质

1.提供多样的指导与服务方式

首先,学校要注重将近期的情感教育情况、成果等,通过宣传册等文本材料及微信公众号、学校网站等在线平台,及时反馈给家长,帮助家长更加深入地掌握学校在情感教育上的执行状况,从而提高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信心和热忱。其次,学校需要就社会情感知识、策略及家校协同方法等定期请专家、学者召开讲座和专题培训来直接改善家长教育理念,形成对孩子健康成长进行正确的认知。再次,学校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扩大家长的学习途径,可以在公众号和班群里推送情感教育文章供家长阅读浏览,还可以利用算法将教育资源和家庭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提供实时、个性化资源。最后,学校要及时评估家长学习成果,通过评选“陪伴成长奖”“家庭教育先锋奖”等方式,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从而推动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2.提供完备的教育内容

首先,学校引导家长了解“社会情感学习”理念,认识到家校共育促进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必要性,以此来激发父母的学习动机。其次,学校要重视家长普遍技能的培训,向家长提供作为合格的父母和学校教育合作者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指导,比如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方法、参与学校管理的方法、情绪表达和情绪管理的策略等。再次,为学生提供针对其不良行为的特定应对策略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不良行为是指在特定时间、场合下,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或不正常行为。受到某些不良的社会风尚影响,学生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会展现出一些不正当的行为。面对此种状况,学校应当聘请心理健康专家为家长提供应对策略的指导,并为学生的不当行为制定家庭和学校的紧急应对计划,以便学生可以及时得到治疗。最后,学校还应为家长提供关于学生情感、社会性发展情况的诊断,例如,如何识别儿童的抑郁、焦虑、社交退缩等症状,以避免不知情而导致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二)加强教育与评价,为教师赋能

1.加强对教师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把教师的社会情感教育能力作为其专业化进程中的一环,自师范教育阶段开始设置专门课程,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上增加社会情感学习有关的内容。学习内容上,不仅要提升教师的情感课堂教学能力,而且要具有依据学生的背景特征开展差异性的情感教育和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校园关系和学校归属感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教师每天的工作内容较多,工作量较大,这就造成了对于学生情感教育参与程度的有限性。因此,学校需要强化制度以及教师情感教育方面的激励措施,以确保其落实效果。

2.加强对教师家校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评价

学校应制定相关课程,培养教师沟通技能、协作能力和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家校协作水平。同时,学校要建立一个全面且具体的教师家校合作素养指标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既指向教师在家校合作的结果,又要指向合作过程中的行为,为教师合作能力发展提供明确方向。

3.扩大教育与评价的对象

一方面,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要靠时间来浸润,每个教育者都负有实施情感教育的职责和任务,它要求各教育主体通力合作并将其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另一方面,从教育现实看,班主任以外的任课老师只是在家长会上才和家长沟通,而且沟通仅限于本科目的学习成绩,平时上课也多以完成课本内容教学为目标,不符合“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的要求,亦无法充分发挥家校共育的作用。

(三)搭建多元沟通渠道,提升合作效果

1.用好传统沟通渠道

第一,家访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拉近与家长距离的重要途径。在家访前,老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以及在学校表现等各方面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家访主题和教育方案。家访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倾听,少批评、多鼓励;在向家长反应学生校园情感与心理表现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生活表现和个性发展情况,以此发现学生的潜在问题和需求,必要时还需要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与家长一起深入剖析,并寻找解决方案。第二,家长会是家庭与学校之间最早、最常用的沟通方式之一。这本应该是各科老师与家长之间进行良好互动交流的平台,但长期以来,家长会已经变成了教师单方面批评成绩较差的学生和表扬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一种形式,缺乏深层的情感交流。因此,学校必须创新家长会的形式,以便各科老师和每位家长都能有平等表达自己想法和需求的机会,共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2.开拓新式沟通渠道

第一,设立家长开放日。在开放日这一天,家长们有机会亲自到学校进行校园环境的实地考察和课程活动的观摩。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内容,而且能让他们亲眼见证自己孩子在多个方面的表现,了解孩子在情感发展和交友方面的现状,从而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家校双方还可以借此机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共同探讨学生在情感和人格发展方面遇到的主要问题,集思广益,寻找解决方案。第二,开通社会情感教育服务热线,安排专门人员接线,保证接线时间。家长通过电话联系,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隐私性,从而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由专门的教师负责解惑答疑,针对性更强,沟通效果可以得到保障。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开展情感教育。学校既可以利用微信群、QQ群等工具,建立教师与家长的实时沟通渠道,又可以使用“家校通”“家校互动支持平台”等网络平台,建立线上、线下两者融合的多渠道合作模式,为家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提供更多的选择。

3.举办多彩亲子活动

策划各种丰富的活动以吸引家长的参与,不仅有助于加强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是家长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举办一些亲子拓展训练、亲子绘画展、亲子远足和社区义务劳动活动,既可以教育和锻炼孩子,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意志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又可以让家长更了解孩子,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信任。同时,家长通过一些现场的操作指导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掌握有效教育子女的方式。

四、结束语

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需要家庭和学校携手共建。但从教育现状来看,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忽视了对儿童社会性和人格的培养,导致儿童在行为和心理上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国内目前将学生社会情感发展与家校共育结合起来进行探究的研究并不多,所以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提高之处,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持续学习。

猜你喜欢

共育家校情感
家校距离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家校社共育,推动“双减”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家园共育·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