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如何在基层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
——以民办高职院校JK 学院为例

2024-05-07柏亚军张郁杰

科学咨询 2024年2期
关键词:三下乡志愿志愿者

柏亚军,张郁杰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56)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从文化、科技和卫生等方面,展开大学生志愿者的实践活动。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了。”[1]志愿者社会实践工作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2]其中,大学生志愿者这个群体又是最具有潜力性、挖掘性、发展性的;同时,又是能够将大学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生产力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

一、当代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农村基层志愿者服务总体上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由于经验不足,部分大学生对这种基层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较低,并且认知情况较差。尤其民办高职院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经过各二级学院为单位进行申报、立项,团队的成员来自于各学院推荐出来的优秀学生,但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是动员全校学生参与进来。因此,这就导致成参与覆盖面的不广泛,没有做到全校普及。同时,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基地资源,对于大部分高校资源有限,每年的实践基地基本上是重复的,导致开展社会实践很难得到创新。

(一)00 后大学生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认可度、参与度不高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政第二课堂的一种锻炼形式,旨在让大学生走出宿舍、走出网络、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走向基层,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引导大学生让青春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此,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200份问卷,回收200份,其中有效197份问卷,问卷回收的有效率98.5%。目前,很多大学生对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不够,普遍认为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到农村乡下体验生活,锻炼自己肯吃苦、敢担当的能力,会导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没有落地生根,开展的活动过于形式化,没有让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优势。

(二)民办高职院校给予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的专项经费有限

民办高职院校对于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予的经费支持有限,如果每个社会实践团队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很难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地开展。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高校学生专项活动经费、当地实践基地、活动主办方的支持。部分学校教师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的力度不够,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导致活动时长很短,开展效果不好,没有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校内、校外媒体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关注度不高

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影响力不够,由于民办高职院校本身宣传途径资源少、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很难得到扶持,除非活动有一定创新性、新颖度,导致民办高职院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关注度不高,这样会导致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下降,后期开展活动的持续性越来越低。因此,学校需要加强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宣传工作,校内宣传通过学院校园广播台、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多方面媒体开展宣传工作;校外宣传通过与上级组织的对接、相关期刊的投稿来拓展活动的宣传影响力,以发挥育人功能。

(四)指导老师配备的力量不够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从活动的筹备、申报、立项、组织开展、结束总结,是否配备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参与都会影响社会实践团队开展活动。如果没有配备指导老师,那么在团队开展社会实践中,就不能给整个团队正确方向的引导,缺少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与总结。在每次开展社会实践,配备的指导老师团队一般都由团委老师、各二级学院团总支书记组成,指导老师数量有限。学校招募有专业性的指导老师配备到社会实践团队很难,再没有指导老师的社会实践团队会导致他们在实践的内容、实践方案的拟定以及组织开展过程中都会存在不足。如果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会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更有成效。

(五)缺少社会评价与认知支持

目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还是依靠各高校共青团在推动,当下大学生基层社区志愿服务精神主要以“学习雷锋好榜样”为核心内容,没有进一步强化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和服务于基层社区的重要意义。[3]多数大学生只是想通过高校团学组织报名,去参加体验一个时期,因为时间限制,不能深入到基层社区,从而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外加群众也没有得到实质性帮扶,因此,基层社区的群众认知也只是停留在“大学生下乡体验生活”,从而对该项活动的评价不高。

二、民办高职院校如何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以我校为例,介绍团学组织的构成,以青年志愿者协会、红十字会学生分会、团委志工部以及各个二级学院团学组织为依托,组织开展各类校内、校外志愿服务,为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发布通知、宣传、组织

学院团委一直以来,积极组织广大青年学生返回家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院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体现育人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参与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来,每学年以暑假为活动周期全面开展社会实践,以寒假为小范围活动周期进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各级团学组织提前筹备,积极宣传动员,组织大学生踊跃报名组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

(二)志愿服务专项培训工作

为确保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顺利、有效开展,学院团委积极做好出发前的志愿服务专项培训工作,让大家接受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各二级学院根据学院团委通知活动的方案及培训内容,及时准确地告知每一位志愿者,使参与基层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能够掌握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知识。在培训的同时,也需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志愿服务,使其能够长期有效地在基层社区开展,并持续性地开展工作。多举一些案例,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在基层社区所做的重大贡献,改善基层社区群众的生活。通过这些,可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深层次认知,从而让大学生更加认识到将个人专业所学运用到基层社区的重要性。培训形式可采取多种形式,通过讲座、思政课堂、志愿服务校园活动等形式开展,便于大学生掌握要领。

(三)“点对点”和“项目式”开展

凝心聚力再起航,志愿服务不止步。学院团委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基层,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扎根于基层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发挥出高校育人功能,实践开展形式不应该是走流程、摆拍,新闻报道,这些都是形式化社会实践,没有落地落实。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是以“项目式”为依托,组织校内社会实践团队与校外实践基地点对点开展,实现校内外联动,发挥校地互动,服务农村的作用。通过组织实施项目进行立项,充分发现大学生的特点特长,寻找创新的社会实践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团队去开展志愿服务,会较大程度上提示开展活动的社会价值以及极大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四)以创新平台为载体,线上线下互相联动开展实践活动

学院团委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让青年学生分享实践中的感悟与梦想。志愿者组成乡村支教社会实践团队返回家乡,结合项目本身特色,开展以问卷调查、线上访谈等线上及实地考察、实践线下互相联动的开展方式,引导青年学生练就过硬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在家乡、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青春的无悔篇章。以我院为例,每次开展社会实践前期,会发布一定参考选项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供大学生参考进行申报社会实践项目,与返家乡“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展示新时代当代青年的良好风貌。

(五)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发挥社会实践的时效性

学院社会实践团队在组织队伍时,广泛吸纳医疗卫生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消防救援服务、人工智能服务等专业学生群体,充分发挥大学生所学专长在一线基层的服务能力。实践团队还组织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大学生定期开展线下宣讲,基层社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广大社区群众进行文化普及以及正面引导,宣传普及参与无偿献血、卫生防疫防病等知识,提升广大群众的卫生意识和奉献意识。项目丰富了高校大学生社会服务与实践内容,充分调动了志愿者基层社会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增强了集体凝聚力,营造了良好的志愿者服务文化氛围。

三、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主要是让大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优势走入农村和基层,让青年大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成为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责任使命的青年大学生。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生力军,青年也是志愿服务事业中的主力军。[1]

(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

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立足于“三全”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搭建起高校与社会的重要桥梁纽带,不仅能使大学生更快地融入社会,适应大环境下成长,还能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情况、社会情况、农村情况、民生情况,拓展大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助力乡村建设,引导青年大学生立足于当下,努力奋斗和学习,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让大学生上好大思政第二课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和使命感,有效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二)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服务基层,锻炼自己,能在实践过程中,让他们亲身参与,亲身感受,能领悟到社会实践的意义,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能看清自己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磨砺意志,规范行为。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当地村民的联系与对接,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社会。高校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能加强大学生的知识储备

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一步了解活动的内容。在运用网络工具进行学习时,大学生要提高对信息的判别能力,抵抗网络上的负面不实信息,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活动开展的目的、意义、时间和地点,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知识储备。

(四)让大学生助力乡村建设

在相关志愿服务组织部门的指导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一直以来围绕疫情防控、防范网络诈骗、“三献”知识、党团知识、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宣传教育志愿服务活动,切实把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深入开展起来,让青年大学生助力乡村建设,让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时有“家”的感觉。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带到农村基层去,积极助力乡村建设,响应国家“科教兴农”的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结束语

这是一项协作和奉献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如果能长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对个人的职业发展同样有益。总的来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加入志愿者和社会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会让他们有机会和社会人交流,获得一些信息,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素质和能力。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大学生开展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独特的育人方式,展现当代大学生昂扬的精神风貌。各高等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特色,不断完善社会实践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教师要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不断丰富活动内容,让大学生开阔思维,不断创新,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践行“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猜你喜欢

三下乡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