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人群血流感染患者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24-05-06邱忠英
邱忠英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作为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 由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血液循环, 生成代谢产物及毒素危害机体, 引起炎症反应[1]。研究表明,医院获得性BSI 发病率为5.7%, 病死率达到26.8%, 此感染风险在临床治疗中需引起严重警惕[2]。同时由于受到临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病原体变异等因素影响,导致其耐药性不同程度增加, 也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3]。血培养分析作为临床诊断BSI 的金标准试验,对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检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2021 年1~12 月南平市第一医院住院疑似BSI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血液标本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将2021 年1~12 月入院诊治的129 例疑似BSI 患者纳入研究, 送检血培养标本共计有4688 份。收集研究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83 例,女性46 例;年龄12~78 岁。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4688 份送检血培养标本进行检测,每瓶次采血量达到8~10 ml, 严格根据说明书培养操作。血培养瓶内标本经自动血液培养仪进行致病菌分离、培养、鉴定和敏感性试验, 药敏结果分为敏感、中介和耐药结果。
2 结果
2.1 血培养阳性患者菌株菌种构成及分布情况 送检标本剔除重复菌株, 检出病原菌335 株, 菌株阳性率为7.15%(335/4688)。病原菌以G-菌居多, 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较多, 分别为48.96%、14.63%、10.75%。见图1, 表1。
表1 血培养阳性患者不同致病菌种分布构成情况[株(%)]
图1 血培养阳性患者致病菌分布情况
2.2 分离主要G-菌药敏试验结果 血培养分离G-菌中大肠埃希氏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6.34%、100.00%、96.34%、100.00%、90.24%、92.07%、100.00%, 均在90%以上, 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73.17%、57.93%、59.15%,均在50%以上;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3.88%、97.96%、93.88%、93.88%、95.92%、91.84%、93.88%、93.88%、93.88%, 均在90% 以上。见表2。
表2 分离主要G-菌药敏试验结果[株(%)]
2.3 血培养G+菌药敏试验结果 血培养G+菌中葡萄球菌属对达托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药物敏感率分别为100.00%、94.37%、100.00%、98.59%、100.00%、100.00%, 均在94.37%~100.00%, 对苯唑西林、红霉素、青霉素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64.79%、59.15%、100.00%, 均在50%以上;粪肠球菌对红霉素、喹努普汀/达福普汀、四环素的药物耐药率分别为72.73%、100.00%、63.64%,耐药率均在50%以上。见表3。
表3 血培养G+菌药敏试验结果[株(%)]
3 讨论
作为病原菌入侵机体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的疾病,BSI 发病急、进展快, 通过及早的诊断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抗菌药物的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重点问题。BSI在全年龄层中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通过对本院住院人群BSI 患者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群感染致病菌的特点及耐药性[4]。
血液培养作为诊断BSI 的重要手段, 在本研究中送检疑似血流感染标本中检出阳性菌株为7.15%, 同时G-菌与G+菌病原菌检测中分别以大肠埃希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居多, 主要病原菌分布与既往报告社区、医院感染病原菌研究结果相近[5-9]。另外, 本研究致病菌分布中显示当年度的血培养阳性致病菌仍以G-菌株为主, 占据较高比例, 除大肠埃希氏菌外, 肺炎克雷伯菌此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病例数居多。在大肠埃希氏菌抗菌药物使用中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的耐药率结果均在50%以上, 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西环素、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唑啉抗菌药物使用中也表现较高耐药性, 提示此类BSI 中应选择针对性抗生素治疗为宜, 同时也说明BSI 早期经验性地选择抗菌药物对临床治疗有着积极作用[10-14]。而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达托霉素对葡萄球菌属仍保持着良好的抗菌活性作用, 是临床BSI 对症治疗的较好药物。有研究表明, BSI 中替加环素的使用对G-菌及G+菌均保持较高敏感率,作为一种新型甘氨酰环素类抗菌药物, 在体外耐药率低, 抗菌谱广, 同时在治疗多重耐药菌引起的BSI 中也表现出较好疗效, 值得进一步在临床研究中探讨使用[15-18]。
随着不同致病菌耐药性的增加, 给BSI 患者的抗菌治疗带来难度, 也增加患者疾病负担。另外BSI 患者其机体代谢、免疫功能、基础疾病情况都有较大变化, 菌血症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都需引起人们的重视[19,20]。
综上所述, 本院住院人群中BSI 患者以G-菌感染居多, 不同菌株表现出耐药性差异, 临床对症治疗仍需根据BSI 患者的菌体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