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04张小慧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2期
关键词:德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张小慧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渗透德育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情境模拟、实践操作、朗读感悟、思考讨论等环节中,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

小学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涵育优良品德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道德养成尤为关键。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字的优势,渗透学科育人呢?笔者长期工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线,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深入体验,唤起情感共鸣

李吉林老师首创的情境教学模式,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创设学生熟悉的、亲切可感的生活、活动、游戏、互动等场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于潜移默化间对教材产生情感认同、道德认同。

1.多种方式创设情境,搭建情感桥梁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积累较少,理解抽象语言文字的能力有限,因此创设情境可以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搭建桥梁。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语言进行生动的描述,也可以借助课件、简笔画等展示包括声音、图像等信息的模拟情境,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形成情感的联结。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王维的思乡之苦,教师首先利用课件展示唐代重阳佳节人们登高赏菊的热闹喜庆,再借助简笔画进行语言描述,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独居异乡的孤寂。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隔着巍巍的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这么遥远的距离,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这就是“天各一方”。通过语言描述与简笔画演示,学生更能够走进王维的内心,感受他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爱与思念,从而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

2.增加探索研究体验,加深情感烙印

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增加实践体验的环节,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教师可以准备装着半瓶水的细颈瓶、小石块儿等道具,鼓励学生当回“小乌鸦”,亲自操作体验,让学生体会口渴的乌鸦内心逐渐升起的喜悦。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懂得了遇到难题要积极发现、思考,用智慧的眼睛看透事情的本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除操作实践外,演一演也是学生喜爱的直观方式,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版块中的故事《拔萝卜》,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团结的意义,可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排练小型课本剧,在语文课堂上演一演,在排练、表演的过程中,“团结力量大”这個认识自然就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

二、溯源汉字,体悟朗读,培养审美情趣

汉语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打造学生的汉语根基、精神根基和文化根基,如何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成为学生的精神脊梁?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书写,引导学生体悟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深入探究汉字理据,打造精神脊梁

汉字本身极具美感,书法也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书写本身就能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如在低年段识字教学中,学写“人”,引导学生观察人的字形演变。甲骨文中,“人”字是一个低头侧身站立,垂臂或作揖或劳作的形象。金文与甲骨文基本相同,篆文则突出了人弯腰垂臂辛苦劳作的样子。隶书中突出了人迈开双腿行走的姿态。在楷书中,强调一撇一捺的支撑。在观察字形演变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人应有的品质:低头代表的谦逊、责任,劳作代表的辛苦、追求,迈步行走代表的坚持、协作,一撇一捺代表的支撑、扶持。

又如,学写“德”字,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字的演变。在甲骨文中,“德”左侧的“彳”表示道路,右边是眼睛直视的样子。到了金文中,右下方又增加了“心”,解读这个字时可以引导学生想得更多、更深入,可以是我们以正直的准则行走世间,待人接物,也可以是我们要想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用双脚行走各地,用眼睛观察人间百态,用一颗赤子之心体验民间疾苦。像这样围绕汉字进行德育的渗透,学生乐于接受,教育效果也深入扎实。

2.借助朗读走进文本,陶冶高尚情操

中文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适合学生朗读的篇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吟诵中感受文字美、韵律美、意境美。

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杜甫在诗中描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自己与妻、子的喜悦之情。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强烈的情感,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如“涕泪满衣裳”“喜欲狂”,通过动作、行为来表达情感的如“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鼓励学生在诵读中表现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对战乱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虽然诗中准确的平仄搭配和精心的用韵安排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感受这种音韵美,在诵读中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三、深入思考,交流碰撞,拓宽感悟维度

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内涵很丰富:自尊自爱、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交流讨论,在碰撞中加深认识,拓宽感悟的维度。

1.深挖教材延伸思考,涵育多维品德

教材中的一篇选文、日常教学中的一堂课,可能目标设定仅仅指向其中一个维度,但文章本身的内涵较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丰富得多、深邃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文本更深处。

如学习补充阅读文章,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一课时,学生是基于“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来思考和感悟的,但是对于“小红车的主人是个怎样的人”并没有过多注意。可以鼓励学生们再好好想一想,“小红车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学生觉得有难度,可以递上一个问题降低难度:“想想看,小红车的主人为什么自己支付了维修费?”学生们在讨论与争辩中逐渐领悟到更高的层次:“小红车的主人自己支付维修费是因为他想表扬‘我的这种诚实的行为,他想把这种美好高尚的行为在社会上广泛地传播,让社会上有更多像‘我这样诚实的人。”

学生的表述虽然稚嫩,但已经接近时下提倡的“传递社会正能量”这个理念,这时,教师可以递上问题鼓励学生继续思考:“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向文中的谁学习呢?说说理由。”

可以看到,学生的感悟维度拓宽了,有的学生会从文中的‘我的角度表明态度“我要向文中的‘我学习”,他不小心犯了错,但诚实地承担应有的责任”;有的学生则会从“小红车主人”的角度,表示愿意“向文中小红车的主人学习,像他一样鼓励美好的行为,尽自己的能力传播美好的品德”。

在这样多维度的道德感悟过程中,学生不仅做到了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独善其身”,即做到自身的“诚实”“守信”等,同时也向“兼济天下”跨出了一小步,在心中种下了“自觉打造社会美好风尚”的种子。

2.小组讨论交流碰撞,养成善思品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传统儒学中关于人际交往的智慧,我们的学生一样需要习得。同学之间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并不影响课堂小组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碰撞。智慧地对待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不轻易苟同伙伴,也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同学。

如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手指》一课时,教学中有小组讨论环节:“丰子恺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指哪些人?请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们讨论的内容,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有的说大拇指模样粗笨,却吃苦耐劳,是“老黄牛”一样“老实人”,比如环卫工人、城市绿化师等,但马上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各行各业都有这样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老黄牛”,在环保领域,“老黄牛”可能是扫地工人,在空军部队,“老黄牛”可能就是地勤人员,不应该特指哪一个行业的人。类似这样的争论还有很多,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学生们并没有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去认同伙伴,也没有轻易地去否定伙伴,而是在争论中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与大拇指一样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行业有很多,比如城市环保、城市电力维修等;而在某一个行业内部,从事工作量大的基础工作的人也是能吃苦、讲奉献的,如空军地勤部队等。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集体,都要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的言傳身教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涵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助力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新时代好少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德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