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4-05-04陈卫丹
陈卫丹
【摘要】多模态教学通过引入视觉、听觉等要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调动了各感官的参与,促进了多元思维的发展,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教师在进行多模态教学时,不仅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也顺应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和资源,对于创设学习情境、更新教育理念以及变革教学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多模态教学;小学英语;信息技术
多模态教学旨在拓展传统的文本文字或口头传递的单一互动方式,通过引入视觉、听觉等多元方式,在相同意义符号之间增强或补充信息。该教学方法主要将“看”与“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相融合,调动学生各感官参与,通过多渠道、多方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启迪思考,促进逻辑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多元思维的发展,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师进行多模态教学,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需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为创设学习情境、促进教育理念更新和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跨时空的语言学习与使用机会。基于多年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笔者从资源开发、课程组织和教学实施三个维度入手,阐述对小学英语多模态教学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效率为标,探究多模态资源开发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基于互联网平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个性化优质课程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多模态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完成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目标。
1.图表呈现:提升归纳综合能力
图表是一种直观、清晰的可视化交流工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广泛用于传递信息。常见的图表形式包括表格、思维导图、饼状图、流程图等。通过这些图表,学生不仅能够迅速获取信息,而且能够将文本中繁杂的信息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可视化形式。这种双向信息转化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视频观看:培养批判性思维
微视频作为一种高效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相较于传统视频,微视频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巧妙地将视听说、语言文化和情境融为一体。课前观看微视频有助学生自主预习,读前观看微视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中观看微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读后观看微视频能够启发学生辩证思考。
3.微课制作: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新课标背景下,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能有效解决单元教學的重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微课以多模态的形式展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在听觉、视觉上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强识记的效果。课前微课,能优化预习;课中微课,能突出重难点;课后微课,能巩固复习。
二、技术为本,探究多模态课程组织
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进程中,笔者从借助工具、巧用白板、强化指导三个方面入手,着力探索多模态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1.借助工具:在教学方法中融入信息意识
数字时代,大多数学生在很早的阶段就开始使用平板电脑、台式电脑或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工具。这些工具属于信息技术范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技术,设计并分配学习任务。这一做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收获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认知。
2.巧用白板:在课堂互动中采用信息手段
白板具有备课、教研、培训、评价一体化功能。其中探索的工具、互动的练习也很丰富,页面操作方便,可以随时缩小、放大,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的有效载体。如,白板的擦除涂层和触屏拖动等即时功能、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放大镜的聚焦文本功能等信息手段,能有效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体会更多学习的乐趣。
3.强化指导:在自主学习中培养信息技能
鉴于小学生通常缺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模态学习的经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起到关键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通过应用软件进行自主学习的技能。通过有序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多模态学习的挑战。这种关注信息技能的强化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现阶段学习,还能培养他们在信息时代中灵活应对学习任务的能力。
三、课堂为核,探究多模态教学实施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Signs第四课时展示课为例,可以从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创新迁移类三个方面的多模态教学活动直观体现多模态课程实施的路径。本课时以“Learn from signs”为主题和教学主线,教师可以创设三大任务:Lets talk——激活已知,铺设主题伏笔;Lets learn——体验故事,推进主题探究;Lets design——回归生活,升华主题意义。结合这三大任务,教师可以将checkout time、课外阅读与单元核心语言项目融合,实施多模态教学,创设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探究语境。本课时的主要结构如下:
1.学习理解类活动:建立信息间关联
【教学片段1】
通过欣赏动画导入,教师自然揭示主题意义之一:Signs are everywhere.然后通过“一分钟不间断说”“听音选标志”“观看公共标志的科普视频”“说唱标志复习语言”等多模态教学方式,链接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Different colours or shapes of signs mean different things.”即不同颜色或形状的标志代表不同的意义。
【反思与分析】
动画是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最常用的模态之一。上述教学片段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运用动画自然地导入本单元话题,然后利用各种活动,创设真实情境,活跃学习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其对于动画的选择、游戏的处理、听力的练习和说唱的教学都是基于多模态的,色彩缤纷的画面、童真满满的唱腔、欢快悦耳的旋律等,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活动,积极互动。在这种情境下,提供的语言输入具有可理解性和意义,成功地唤醒了学生与话题相关的生活经验,为后续更深入的话题解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应用实践类活动:巩固结构化知识
【教学片段2】
在第一大任务完成之后,教师拓展课外教学资源,补充阅读牛津上海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7 Signs around us。教师通过看动画、阅读、讨论、分类、思考、感悟,让学生科学地了解和区分标志类别。最后,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和学生一起梳理,让第二个主题意义“Signs are meaningful.”更加鲜明。
【反思与分析】
在片段2中,所选择的附加阅读材料以动态形式呈现,成功打破了僅使用文字语言模式教学的限制。这有助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更有效地吸收和内化有关话题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将不同标志进行分类和归纳,并运用思维导图概括整个课时的脉络,通过言语、手势、互动等多种模态协同表达。这种方法不仅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还加强了本节课的语言要点,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使他们更容易理解、记忆并进行语言输出,从而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3.迁移创新类活动:加深主题化理解
【教学片段3】
最后,教师创设了“为公共场所设计标志”的主题任务,通过看视频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人们根据实际设计出的标志,体会第三个主题意义“Signs are useful.”。随后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根据需要设计一个标志,进而写作汇报,最后运用说唱方式,复习本课时目标句型,归纳主题脉络。这种创新活动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将对公共标志的意识最终落实到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的实践中去。
【反思与分析】
在片段3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播放与主题任务相关的微视频以及通过伴奏说唱形式进行梳理等。这种多模态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激发了他们积极思考、理性判断和辩证看待问题的意识,为后续设计标志、写作汇报等主题任务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输出素材。
总体来看,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信息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工具和平台。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学生获取并梳理了单元核心语言知识,并形成了知识体系;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学生通过子话题的讨论整合了新知与旧知,实现了学用结合,不断内化知识;在迁移创新类活动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了创造性语言输出,形成了正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
综合而言,多模态教学是一种积极、有效且符合儿童语言学习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并整合多模态资源,创造有趣且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更好地学科育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