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2024-05-02薛晓荔

成才之路 2024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薛晓荔

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强调职业教育要与产业对接、与就业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有效途径之一,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文章结合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现状,提出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对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旨在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人才培养;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0-0077-04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已经成为一种常规化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核心在于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实际的操作技能和经验。目前,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依据校企合作的方式主要划分为两种。第一种形式是企业外部实践,即学生将有机会深入到真实的企业环境中,直接参与实际工作项目,从而获取宝贵的一线实践经验。同时,学校负责提供系统的理论课程教学,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第二种形式是校园内部实践,即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建设各类实验室、实训室或模拟工作场所,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本文对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旨在为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工学结合教育管理问题

在职业院校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制约该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学校和企业分别代表着教育和产业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在管理体制、文化理念以及教学目标上往往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摩擦和冲突,进而影响到合作的效果和质量。具体来说,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管理等方面都遵循着教育部门的规范和标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其经营目标、管理方式以及文化理念等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效率和效益,强调员工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这种差异导致学校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难以达成共识,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的情况[1]。

2.工学结合实践设备、设施问题

目前,实践设备和设施是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基础。然而,部分职业院校在实践设备和设施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一方面,资金与场地的限制成为制约实践设备和设施完善的首要因素。对于部分职业院校来说,资金筹措一直是个难题。尽管国家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经费支持,但这些资金往往难以满足学校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特别是在实践设备和设施的投入上,高昂的购置费用、维护成本以及场地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让不少学校感到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企业的态度给实践设备和设施的完善带来了困难。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企业的参与和支持至关重要。然而,部分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如担心设备损坏、成本增加、技术泄露等,往往对提供实践机会和资源持保守态度。这使得职业院校难以从企业获得足够的支持,进一步加剧了实践设备和设施的不足。

3.工学结合实践目标、方式内容、师资的问题

首先,在实践目标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对工学结合的目标定位并不够明确。这具体表现为实践内容与行业真实需求的脱节,使得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实践经验无法有效地转化为未来职场的竞争力。这种目标的模糊性不仅削弱了工学结合的实效性,也使得学生在面对就业市场时感到迷茫和无力。其次,在方式内容方面,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显得过于单一和陈旧。这不仅体现在教学方法的呆板和教学资源的匮乏上,更反映在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脱节上。这种缺乏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实践教学,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使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产生怀疑。最后,在师资方面,部分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上存在明显的不足。部分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了解不足,這使得他们在指导学生实践时感到力不从心。

二、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1.工学结合的定位亟待明确、更新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工学结合的定位问题仍然亟待明确和更新。从内部环境来看,由于长期形成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往往固守陈规,无法及时脱离原有的定位层次。从外部环境来看,顶层设计缺失使得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权威的监管和保障体系,职业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和提升。

2.多方共赢未形成,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缺乏递进性

其一,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等多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未能有效协调。部分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与学术研究,而忽略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工作时感到手足无措。部分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而忽视学生的长期发展和职业规划。学生作为参与主体,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学习需求和职业发展往往被忽视或置于次要位置。这种利益诉求的不一致导致各方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的参与度和投入度不足,难以形成真正的共赢局面。其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缺乏递进性。部分职业院校和企业将工学结合简单地理解为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的结合,未能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这种静态的、缺乏递进性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也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3]。

3.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施行不深入,缺乏活力

其一,工学结合的浅层次解读与执行。当前,工学结合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常规化模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它往往仅停留在“有”的层面。尽管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都参与了工学交替的活动,但他们对工学结合的内涵理解多从自身角度出发,视其为一种既定的模式。这种浅层次的解读导致工学结合的真正价值被忽视,参与者缺乏对其长远意义的认识。其二、校企合作的互动不足与缺乏活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入互动。然而,目前校企合作的状态并未达到理想的深入互动水平,缺乏活力。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中,职业院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存在明显不足。部分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对彼此需求的深入了解,导致难以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工学结合教育方案。同时,部分职业院校忽视学生的反馈和建议,未能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三、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优化策略

1.有效进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顶层设计

为了有效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必须进行顶层设计,从整体规划和战略布局出发,确保各项措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首先,探索校企互利机制,解决工学结合盲点。在工学结合模式中,校企互利机制的建立至关重要。为了解决工学结合的盲点,需要深入探讨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并找到双方的共赢点。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提供实践教学资源、科研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可以通过提供实习岗位、实践设备、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4]。通过建立这种互利机制,可以激发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推动工学结合的深入发展。其次,对接行业需求,提升实践拟真度。为了确保工学结合的有效性,必须紧密对接行业需求。职业院校应积极与行业协会、企业等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计划,确保所教所学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同时,职业院校要努力提升实践的拟真度,即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从而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可以通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模拟实训等方式实现。最后,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职业院校和企业应在产权、管理机制、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共同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例如,可以通过共同投资建立实训基地、共享教学资源、互派教师和企业专家等方式,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此外,职业院校和企业要积极探索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模式,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活动,推动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建立这种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为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注重优化教学方式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为了实现专业课程与区域产业链的紧密结合,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成为一种创新且有效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还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首先,课前资源整合与案例提炼。课前资源整合与案例提炼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的关键前置环节,它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前准备阶段,职业院校应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进行资源整合和案例提炼。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应特别关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引入,这些新兴技术和方法不仅代表着行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通过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资源中,可以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同时,为了确保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校企双方需要深入分析产业链中的典型工作案例,这些案例应涵盖行业的核心业务流程和关键技术环节,能够真实反映职业能力。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校企双方可以共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相连。其次,课中多元交互与翻转课堂。课中阶段是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阶段,它以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的多元交互为核心,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学情分析,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从而开展多元翻转课堂。在这种课堂中,双师(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授课,师生或生生之间实现有效互动。这种交互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延伸到校外,形成沟通的闭环。最后,课后个性化辅导与反思分享。课后阶段是构建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个性化辅导为重点,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在课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提升。此外,课后阶段还强调反思分享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就课堂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不仅有助于促進知识的内化,还能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通过反思分享,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制订更加明确的计划[5]。

3.依托信息技术促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

在现代职业教育中,信息技术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校企合作,从而推动工学结合的深入发展。首先,开发工学结合实践资源。开发工学结合实践资源是提升该教育模式质量的关键一环。这些资源不仅包括传统的教材、教案,更涵盖了数字化模拟软件、企业案例库等多元化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这些资源可以更加生动、真实地呈现给学生,帮助他们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以为学生打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在其中他们可以模拟进行各种复杂的职业技能操作,而无须担心设备损坏或安全风险。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6]。其次,构建实践教学资源。职业院校要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紧密围绕行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实践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微课、慕课等。这些实践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最后,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是促进工学结合模式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平台,可以实现校企之间、校校之间、师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这个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支持在线学习、交流互动、评价反馈等功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同时,通过平台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需求,为教学改进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4.完善實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标准

在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标准对于确保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推动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需要构建一个多元评价体系,其包括学校评价、企业评价和第三方评价等三个维度。1)学校评价。职业院校应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技能熟练程度、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职业院校的技能考核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为指标,引入企业的考核评价,确保职业院校的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衔接。2)企业评价。企业应参与学生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重点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技术技能等方面进行评价。3)第三方评价。引入家长、社会等第三方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职业发展需求,为教学改进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将专业的竞赛证书、奖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考核等作为评价的支撑,可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2)实践类教育评价体系的选择。目前,适合职业院校实践类教育评价的体系有两个。第一,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的评价方法。通过明确学习成果、设计评价指标、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及时反馈与改进等措施,推动实践教学的持续改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基于SERVQUAL(服务质量)的实践教学评价模型。该模型最初用于商业领域满意度调查,后来经过改进成为实践类课程的评价模型,主要包括教学环境、教师水平、师生关系、教师品德和教学效果等五个维度,这种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反映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四、结语

新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正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尝试。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不仅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职业院校应根据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精心构建顶层设计方案,注重优化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促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标准,以促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实施,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邓重柳.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践的问题及其解决———以机械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3(26):43-44+48.

[2]王丽婷,叶小明.技术变迁与工学结合的历史演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3):66-70.

[3]邬艳艳,郭珊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5(02):31-32.

[4]林小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课程管理体系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05):81-84.

[5]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06):13-17+64.

[6]杨博,高海军,李硕,等.产业发展导向下“三进三延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7): 57-63.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Xue Xiaoli

(Jiangsu Xishan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Wuxi 2144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en continuously deepening, 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industry and employment, and improving the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bilities of students. The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academia education model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y, which can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trends and enterprise needs in practice, and improve their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The article combin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ineering combined education model, proposes the problem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ineering combined education model,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problem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ineering combined education model, and explores th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the vocational college engineering combined education model, aiming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 model; talent cultiv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and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工学结合产教融合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