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刍议
2024-05-02王洪
王洪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案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丰富教学模式,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开发案例资源、围绕案例设计问题、组织案例讨论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完善评价总结等方式改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教学方式;核心素养;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0-0045-04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载体,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筛选适用于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实现自主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具备真实性、典型性等特征,能客观地揭示事实真相,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材料。因此,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深入分析,探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价值,然后据此进行实践探索,总结教学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案例,利用情境教学法将这些案例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找到兴趣点,形成与知识点的有效衔接,推动学生的深层次学习,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
一、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学习较为枯燥,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难以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展示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真实事件作为案例,借助案例传递学科知识,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生动有趣,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
2.有助于拓宽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问题分析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使用的“案例”不是在众多事件中随机抽取的,而是教师精心筛选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反映社会的热点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阅读案例,深入分析案例中的事件,驱动学生基于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这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学科语言解释现象,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1]。
3.有助于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案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以及关键能力。在依法治国的全面部署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肩负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重担,在教学中借助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案例学习中深入生活,在真实情境下参与案例的分析与讨论,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法治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4.有助于丰富教学模式,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稳步推进,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广大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关心的重点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或与他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科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有效丰富教学模式,推进学科改革。
二、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合理分析教材内容,开发案例资源
应用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深度分析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不能盲目地直接给学生分享案例,而是要思考案例需要如何导入、案例的内容应与教学中哪部分知识吻合。因此,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要认真阅读教材,梳理本课重点知识,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适合的案例,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时,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发现,本课包含网络改变世界以及合理利用网络这两个板块,网络改变世界这部分说明了网络发展的重要作用,强调了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等内容,意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网络的发展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教师可以选择“我向总理说句话”活动为案例材料,向学生分享我国政府在网络中开启建言征集活动。这则案例能使学生感受到网络的便捷性与开放性,深刻认识到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在合理利用网络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热点新闻事件作为材料,为学生提供“键盘侠在网络无端造谣严重扰乱公共秩序被判处有期徒刑”的阅读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这样的案例选择能突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提高法律意识。
教师围绕教材内容合理选择案例,可以突出案例教学法的现实价值,有助于学生通过案例学习紧抓本课核心重点内容,确保其能高效参与知识学习,在案例的支持下达成教学目标。
2.围绕案例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有效提问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在利用案例教学法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以结合案例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引发学生对案例中现象的思考与讨论,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入探究知识,并通过解决问题提高自身思维水平[2]。
例如,在教学“公民权利”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公民的基本权利,并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初步掌握权利的行使方法。在讲解“依法行使权利”时,教师可以提供“足球比赛现场,两队球迷出现口角,导致出现肢体争执,最后由公安机关将相关人员带离现场并处以行政拘留”的真实案例,并依据案例内容设计问题:你是否曾在新闻报道中看过相关事件?你认为案例中球迷的行为可能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使权利的前提是什么?这样,教师通过案例引出问题,能自然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或根据教材提示说明权利的行使需要以哪些因素为前提,从而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公民行使权利的限制性的理解。
教师通过在案例教学中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能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深入分析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公民基本权利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行使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
3.组织案例讨论活动,锻炼学生表达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紧密围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进行。为避免说教式的教学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选择更加民主、开放的方式设计活动,组织案例讨论,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学“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时,为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情绪,能自主把握并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的活动,并为学生提供真实案例。案例1:小玲和小芳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上学的路上,小芳向小玲打招呼,但是小玲没有反馈,这使小芳的心里十分不舒服,并暗自发誓今天都不会和小芳说话。案例2:小刚为了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最近经常学习到深夜,考试成绩发表后,不出意外地取得了班级前十。但是父母对他的成绩却嗤之以鼻,表示学习成绩一直一般的他可能是通过作弊才取得了高分。以上案例与学生生活相关,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别代入小芳和小刚的角色,说明如果自己是案例中的人物,在遇到此类事情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如何解决问题、处理情绪。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引入情绪管理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处理情绪的方法。
教师借助讨论活动组织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引发学生与案例中人物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在表达中提高交流能力,在学习中更加准确地了解情绪的产生以及处理方法。
4.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培养其自学能力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多种多样,教师不仅可以选择教材中的内容作为案例教学材料,还可以选择课外资源作为案例素材[3]。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基于教学内容自主搜集案例,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例如,在教学“绽放生命之花”一课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案例向学生分享关于生命的意义,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生活中值得珍惜以及值得追求的东西,使学生明白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广度是无限的,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发光发热,使自己的生命不断“延续”下去。为使学生加深对生命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借助真实事件说明生命的意义。在自主搜集案例的过程中,有学生选择海伦·凯勒的事迹,海伦·凯勒虽然集盲、聋、哑为一身,但其并未因身体的残疾放弃生命,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以及写作当中,发行的自传《我生活的故事》成为文学经典作品。这一案例直观地展现了海伦·凯勒不屈服生活,通过努力增加生命深度、广度的故事,直至今日仍旧影响着人们。还有学生引用雷锋的故事,表示雷锋虽然在花一样的年纪就离开了世界,但其乐于助人的精神却广为流传。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搜集案例,能使其感受到案例教学法的现实价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案例学习、资料整理中,培养其案例搜集能力,实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目标。
5.完善总结评价体系,提升案例教学质量
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确保案例教学法能充分发挥作用,教师应在活动结束后组织多元化的评价,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及时改善不足,调整学习策略。
例如,在教学“创新驱动发展”一课时,教师可用生活中的案例展示创新的重要性,说明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首先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指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重新对问题进行思考,纠正其问题分析方式。其次,教师可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道德品质、活动参与程度、案例分析积极性等进行科学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最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对教师提供的案例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分析在课堂中的收获,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交互氛围。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确保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对后续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使案例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案例教学法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形式。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确保教学方法应用成效充分显现出来,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明确应用原则、学情导向、完善案例资源库及案例设计等,有效提升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水平。
1.明确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初中学生具有兴趣爱好广泛、思维活跃、情绪变动大等特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中,要确保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必须坚持如下应用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选取的案例要具有真实性、代表性特征,要能够坚持铸魂育人的根本方向,确保课程育人功能充分体现。所选取的案例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注重内容优化设计,切实体现出正确的理论方向[4]。二是主体性原则,应当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和表现选择合适的案例,尊重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特征,有针对性地做好案例设计。三是生活化原则,所选择的案例应贴近学生生活,又具备良好的指导作用,能够实现学科知识与知识经验的统一,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驱动力。
2.坚持学情发展导向
坚持以学情动态发展为导向,遵循課程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构建更为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案例教学法应用的基本要求。在课程教学设计活动前,教师应利用访谈、在线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把握案例教学设计应当关注的重点。在评估学情动态时,教师应从调查结果出发,结合教学经验,准确评估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需求,找准案例与学生学习之间的结合点,并通过教学方法优化搭建衔接桥梁,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结合小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优化案例教学的具体应用方式,使学生真正从案例解析中把握知识重点,推动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利用提问和回答,分析学情的实时变化情况,及时根据学情调整案例应用策略,推动教学成效不断提升。
3.完善教學案例资源库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涉及思想品德、法律法规、爱国主义等多个方面,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并确保案例的时效性,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相适应。因此要确保案例教学法有效实施,还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完善案例教学资源库,推动案例教学法应用成效不断提升。在案例资源库建设中,应当采用文本、图片、视频及交互性程序等多种方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搭建便于师生操作的信息化平台,引导学生积极融入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案例,并通过合理分类为教师和其他学生学习提供便利。在案例资源库应用方式上,应和微课教学法有机结合,除在课堂上应用相应的案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个别案例进行深度探究,开展不同形式的项目研究,推动案例教学法应用成效充分体现。
4.优化案例问题设计方式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根本目的,是要推动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在深入探究过程中进行知识体系建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应当围绕案例优化问题设计,将问题作为支架,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快速进行知识建构。首先,在设计案例问题时,教师应设计具有指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课程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并将核心素养要求融入个人成长体系。其次,问题设计应当具备开放性特征,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推动学生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使学生在不断深入思考过程中形成新旧知识体系的有效衔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最后,要以深度学习理念为指引,提升问题设计的层次性,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推动教学成效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丰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体验,帮助其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学科知识与生活的重要联系,在分析案例、总结案例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后续参与高中阶段政治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伟俊.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 2022,35(12):61-63.
[2]吕柃延.运用案例教学,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J].内蒙古教育,2019(36):79-80.
[3]金钊.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9):17-19.
[4]余建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的实践与分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0(08):33-34.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Wang Hong
(No. 9 Middle School, Jinsha County, Bijie City, Guizhou Province, Bijie 551700, China)
Abstract: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classroom, case teaching method is a very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 which helps to stimul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broaden their cultural perspective, improve problem analysis ability, guide students to independently collect cases, enhance their practical ability, enrich teaching mode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iddle school moral and legal education. Teachers can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ase teaching method by developing case resources, designing problems around cases, organizing case discussion activities, guiding students to independently collect cases, 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and summary. This can enhance students core competencies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methods; core competencies; application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