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成像和X 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

2024-04-30李安栋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6期
关键词:内囊丘脑脑干

李安栋

(泗水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山东 济宁 273200)

目前脑梗死发生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腔隙性梗死为常见脑梗死类型,占比约为20%~30%,该类患者因大脑半球、脑干深部小穿通动脉在高血压影响下出现血管壁病变,管腔狭窄闭塞,进而可形成微小梗死病灶[1]。梗死病灶常见于壳核、丘脑以及内囊区等,该类区域分布有较多动脉末梢,供血范围较为局限,在发生梗死后,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区域较窄小,故而对患者危害较小[2]。但颅内深部基底节与脑干区域,通过神经纤维束,在通道位置发生梗死后,神经传导功能则可受到明显影响,容易造成运动、语言以及感觉等的障碍[3]。本病患者虽病情较轻,恢复较好,但病情容易反复,对此应当明确诊断,并积极做好防治工作。在脑梗死诊断中,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均为常用检查方法,均能较好显示病灶的位置、性质等[4]。为进一步探讨其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本研究选择泗水县人民医院2022 年7 月—2023 年6 月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确诊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 例,比较MRI 与CT 的检查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泗水县人民医院2022 年7 月—2023 年6 月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60 例,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52 ~85 岁,平均(67.42±5.16)岁;发病时间1 ~82 h,平均(18.42±2.67)h;体质量指数17.8 ~28.9 kg/m2,平均(23.51±1.28)kg/m2。

纳入标准:(1)均满足腔隙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经DSA 确诊[5];(2)同意进行MRI 与CT 检查;(3)年龄50 岁以上;(4)临床资料完整;(5)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1)严重脏器损害;(2)造影剂过敏者;(3)合并其他脑部疾病者;(4)依从性极差者。

1.2 方法

MRI 检查:患者取仰卧位,采用联影MRI 成像系统进行检查,常规进行矢状位、横断位与冠状位扫描,常规轴位。扫描层厚、层距均为5 mm,矩阵256×256,发现病灶后,进行增强造影检查,针对冠状与矢状位,扫描序列T2WI/SE。

CT 检查:患者取仰卧位,使用德国西门子64 排128层CT提供的64排螺旋CT,对头部进行横断连续扫描。管电流120 mA,电压120 kV,层厚、层距均取5 mm,矩阵512×512。识别病灶后,局部放大,经肘静脉注入碘制剂,对脑部增强扫描,获得多个连续层面图像进行分析。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均由2 名高年资医师盲法阅片,给出诊断。如诊断结论不一致,需讨论后统一结果。

1.3 观察指标

(1)两种方法脑梗死检出情况比较:比较MRI、CT 对2 h 内、2 ~24 h、24 h 以上腔隙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2)两种方法不同直径病灶检出率比较:根据DSA 检查结果,将患者病灶分为直径≤5 mm、>5 mm 两类,比较MRI 与CT 不同直径病灶的检出率;(3)两种方法不同区域病灶检出率比较:比较MRI 与CT 对丘脑、脑干、基底、尾状核、内囊以及脑桥梗死的检出率;(4)两种方法检查时间及病灶检查结果比较:对比MRI 与CT 的检查时间、平均梗死病灶检出数以及梗死病灶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对脑梗死检出情况比较

经DSA检查,该次发病2 h内28例,2~24 h计23例,24h 以上9 例。MRI 对发生2 h 内、2 ~24 h 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及总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方法对24 h 以上梗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脑梗死检出情况比较[n(%)]

2.2 两种方法对不同直径病灶检出率比较

经DSA 检查,60 例患者梗死灶共93 枚,直径≤5 mm共64 枚、>5 mm 共29 枚。MRI 对≤5 mm 组病灶检出率高于CT 检查(P<0.05);两种方法对>5 mm 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不同直径病灶检出率比较[n(%)]

2.3 两种方法对不同区域病灶检出率比较

DSA 检查93 枚病灶位置分布情况为:丘脑5 枚、脑干6枚、基底8枚、尾状核19枚、内囊24枚以及脑桥31枚。存在同一患者两处及以上病灶。MRI 与CT 对丘脑、脑干、基底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尾状核、内囊、脑桥梗死检出率高于CT(P<0.05)。见表3。

表3 两种方法不同区域病灶检出率比较[n(%)]

2.4 两种方法检查时间及病灶检查结果比较

MRI 检查时间长于CT,平均病灶检出数多于CT,梗死面积小于CT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方法检查时间及病灶检查结果比较(± s)

表4 两组方法检查时间及病灶检查结果比较(± s)

检查方法 例数 检查时间/min 平均病灶检出数/枚梗死面积/mm2 CT60 9.62±1.491.10±0.343.84±0.75 MRI6014.47±1.821.45±0.413.12±0.68 t 15.9725.0905.509 P<0.001 <0.001 <0.001

3 讨论

脑梗死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因颅内动脉病理性改变,血流减少,血栓形成或脱落阻塞血管,进而可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但在梗死组织吸收形成小腔隙后,即可造成腔隙性脑梗死[6]。本病集中发生于中老年人,与其合并心血管疾病较多相关。但因梗死病灶多位于深支终末端,故症状通常不严重,主要表现为运动性轻微肢体偏瘫,如病变位于基底节、内囊等时,可造成发音障碍或吞咽困难,患者通常预后良好,但复发率高,故需做好早期诊疗,积极控制病情,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7]。

在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MRI 与CT 均为常用方法。其中CT 检查利用X 线进行断层扫描,并对获得数据进行后处理,能获得立体、断面图像,进而可识别梗死灶,并测量梗死灶参数,辅助临床诊断[8]。MRI 检查时,对静磁场中患者加以射频脉冲,对人体内电磁信号进行重建,能有效检出病灶,空间分辨率高,在心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广泛应用。脑梗死患者在颅脑缺血6 h后,血脑屏障可出现破坏,梗死位置血管可漏入水、蛋白质等,可造成细胞外血管性水肿[9]。通过MRI 与CT检查,识别该征象,实现有效诊断。本次MRI 对发生2 h 内、2 ~24 h 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分别为96.43%、95.65%、96.67%,高于CT 检查的71.43%、65.22%、71.67%(P<0.05),说明MRI 检查能早期检出腔隙性脑梗死,且对该病检出率高于CT。陈金福[10]研究中,MRI 检查对2 h、24 h 脑梗死检出率高于CT 检查(P<0.05),佐证了MRI 检能早期检出腔隙性脑梗死的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直径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早期梗死灶较小,随着病情进展,局势细胞激活,吞噬病灶,相应腔隙可明显增大。对较小腔隙早期检出与识别,有利于及时诊断与治疗,可降低并发症风险。CT 与MRI 检查虽然均为常用手段,但CT 检查容易受到骨骼、软组织的干扰,对较小病灶的检出率低。而MRI 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准确检出组织水肿,并可对脑白质、脑灰质梗死灶进行对比分析,对直径小于5 mm 的病灶检出率高,梗死病灶最小检出直径为1 mm[11]。本次MRI 对≤5 mm 组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说明MRI 检查能有效检出微小病灶,有利于梗死灶的早期识别。而在梗死病灶位置上,不同病灶位置危害不同,本次MRI 与CT 对丘脑、脑干、基底病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尾状核、内囊、脑桥梗死检出率高于CT(P<0.05),该结果说明CT 检查也能较好检出丘脑、脑干与基底病灶,但对尾状核、内囊、脑桥区域病灶,MRI 检出率更高。如患者梗死发生在丘脑、脑干等重要区域,CT 检出率高,但从整体上看,腔隙性梗死多发生于动脉末梢,病灶直径较小,对该类微小病灶,MRI 检查因对细小病灶敏感性高,能检出更多病灶,有利于明确病变位置,进而指导临床工作开展。

本次研究中,MRI 检查时间长于对照组,病灶检出数多于CT,梗死面积小于CT(P<0.05),说明MRI 检查可全面检出病灶,梗死面积诊断精准。在病灶检出上,MRI 检查因能分析组织磁敏感差异,评估脑细胞活动状态,软组织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成像,且能有效分辨软组织、软骨,可评估血管狭窄状态以及斑块形成情况等,诊断敏感性高,故而能检出更多梗死病灶。而MRI 检出梗死面积更小,这是因为MRI 检查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明确颅内软组织和细微血管间关系,明确病变范围,梗死灶测量精准性更高。由此可认为,MRI 在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上有明显优势,无辐射,诊断效能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丰富信息。程银铸等[12]研究中,MRI 对脑梗死病灶检出数多于对照组,病灶大小小于CT,也说明MRI 检查准确性更高。但MRI的应用也存在一定局限,如扫描时间略长,对患者配合度要求更高,且体内如存在金属物品,则无法开展检查;此外,MRI 检查成本相对较高,患者负担重,这导致其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MRI 检查对腔隙性脑梗死检出率高于CT,有利于疾病早期诊断,对微小病灶检出率高,可准确识别病灶位置,能够为临床诊疗提供精准依据,但其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需结合患者情况合理选择。

猜你喜欢

内囊丘脑脑干
内囊预警综合征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3对前丘脑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轴突的排斥作用
115例急性脑干出血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分析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人丘脑断面解剖及磁共振图像三维重建
电针“百会”“足三里”穴对IBS 模型大鼠行为及丘脑中CGRP mRNA 表达的影响
丘脑前核与记忆障碍的研究进展
完整摘除肺包虫病内囊外科治疗体会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颅内感染患儿的诊断价值
探讨吞咽困难与急性脑卒中病灶部位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