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与部分免疫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2024-04-30陈显杰黄婉敏李耀国莊高明
陈显杰,黄婉敏,李耀国,莊高明
(1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影像科 广东 广州 511400)
(2 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肿瘤科 广东 广州 511400)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后会累及全身多系统乃至脏器,且伴随多种并发症发生[1]。其中,骨代谢异常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导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下降,以骨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主要会出现骨微结构破坏及骨脆性增加,容易诱发骨折的发生[2]。研究表明SLE 患者多数会伴随骨代谢减低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可能,出现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高达68%,以腰椎骨量减少最为常见,部分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的原因主要是血钙成分的改变、激素成分的影响等研究[3]。也有学者提出“骨免疫”的概念,提出骨质疏松中免疫系统的作用,未深入探究[4]。基于SLE 患者发病与自身免疫相关且易发骨代谢异常或骨质疏松症,推断SLE 患者BMD 与免疫指标之间可能会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SLE 患者骨密度与部分免疫指标相关关系,并初步探究BMD 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及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 年1 月—5 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因患SLE 住院的成年患者43 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选病例诊断均符合ACR制定的SLE 诊断分类标准;(2)BMD 诊断标准依据原发性骨质疏松诊治指南诊断标准进行[5]。研究通过中心伦理委员会审批(PY-LL-2023-0087)。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抗磷脂综合征系统性硬化征等;(2)重要病例资料数据不全(包括SR、补体C3、补体C4、IgA、IgG、IgM、CRP 等免指标);(3)患严重内分泌疾病及严重心血管疾病者。
1.2 方法
(1)一般资料:自行编制调查量表,包括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和既往史(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2)实验室指标:在患者入院后进行评估,资料包括SLE 患者身高、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以及实验室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补体C3、补体C4、IgA、IgG、IgM、C 反应蛋白等血清免疫指标,及免疫球蛋白轻链k 及免疫球蛋白轻链λ 指标。(3)BMD 测定:采用Lunar IDXA 双能X 线骨密度仪测患者骨密度,分析患者腰椎正位BMD 采用第1-4椎体骨密度值,并由放射科主治及以上医师按上述标准诊断鉴别骨质程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通过BMD 及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通过SPSS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BMD 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43 例SLE 患者中男性6 例,女性37 例;年龄26 ~76 岁,平均(51.12±14.13)岁;平均BMI 为(21.26±3.56)kg/m2;BMD 范围0.55 ~1.17 g/cm3,平均(0.86±0.15)g/cm3。
2.2 实验室指标
本研究43 例SLE 患者的各项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均数情况见表1。
表1 SLE 患者主要免疫学实验指标
2.3 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2.3.1 SLE 患者BMD、BMI 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通过Pearson 相关性分析SLE 患者BMD 值与患者年龄(r=-0.400,P<0.01)、体重(r=0.448,P<0.01)及BMI(r=0.407,P<0.01)具有相关性。
2.3.2 SLE 患者BMD 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 可知,SLE 患者BMD 值与患者补体C3、IGM 具有负相关性,补体C3、IGM值越高,患者BMD越低(P<0.05)。
表2 SLE 患者BMD 与免疫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SLE 患者与免疫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免疫学指标作为自变量,患者BMD 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患者的年龄、体重、BMI、补体C3 及IgM 值是患者BMD 的危险因素,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多元线性回归中,结果显示,回归方程显著(F=5.584,P<0.001)。其中,补体C3、IgM 值及年龄显著预测BMD。体重及BMI 不能预测BMD,这些变量共解释BMD 值50.60%的变异。见表3。
表3 模型回归系数:BMD 多元回归系数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SLE 患者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为骨质疏松症高发人群。以往研究也表明骨质疏松可能会存在于SLE 患者整个治疗过程中,在该人群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维生素D 缺乏会进一步增加骨折的发生率[6-7]。本研究发现SLE 患者BMD与年龄呈负相关,与王环君等[8]研究结果相似。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SLE 患者的钙、磷流失增加摄入减少,排出增加导致血钙增加,使骨吸收增加,继而导致BMD降低[8]。因此,需关注高龄SLE 患者的钙、磷摄入情况。
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发现BMD 与BMI 呈正相关,这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9]。BMI 是BMD 的独立预测因子,研究发现BMD 与BMI 有正相关性,可能的原因是通过肌肉质量改变骨生物力学,刺激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加骨密度[10]。此外,已有研究结果指出脂肪因子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涉及与脂肪组织相关的其他机制,例如各种脂肪因子或可溶性受体的分泌[11]。因此,适当保持体重对降低SLE 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有积极的意义。
另一方面,本文相关性研究分析发现IgM 与BMD呈负相关。既往研究发现IgM 与骨矿物质密度相关,主要是参与自身抗体的形成及骨质破坏的发生[12]。研究发现BMD 与补体C3 呈负相关,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的原因是补体C3 与破骨细胞的分化具有相关性,补体C3 某种程度上影响破骨细胞的发育,从而影响骨代谢[13-14]。已有研究指出补体系统参与了免疫与骨骼间的桥梁作用,作用于RANK/RANKL/OPG 系统,受到破骨细胞表达调控,起到促进骨质吸收与破骨细胞的形成,从而有助于维持骨骼发育[15]。IgM 与补体C3 均参与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过程。本研究进一步说明了SLE 患者骨密度与免疫因子的相关性,进一步为研究SLE 患者的骨代谢异常的相关机制提供临床依据。
本研究发现补体C3、IgM 值及年龄是SLE 患者BMD 的风险预测因素。随着年龄增加,IgM 作为早期免疫应答抗体逐渐下降,减少骨质的形成。在SLE 患者的疾病的进程中,体内的免疫因子如C3 及IgM 均出现异常的变化。Jiang 等[16]研究发现SLE 患者预后与补体C3 和IgM 值密切相关。既往细胞试验及动物模型中提及IgM 特异性抗体水平与SLE 患者疾病进程密切相关,主要参与凋亡细胞的吞噬作用及减少氧化应激的进程[17]。可能的原因是通过IgM 因子促进破骨细胞的发育对骨代谢的进程产生影响,而补体蛋白参与骨骼的发育,与补体C3 的作用机制相似。因此通过早期监测免疫指标在预防SLE 骨质疏松的干预中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究SLE 患者BMD 与患者的一般资料及部分免疫指标的关系,初步分析免疫指标与骨代谢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补体C3、IGM 值及年龄显著预测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但目前针对免疫因子参与骨代谢的具体机制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通过试验进一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