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2024-04-29秦赵萍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32期
关键词:生命课文教材

秦赵萍

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人性的对话。所以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体参与下的持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实行的。所以,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协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一、有情感

(一)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背景。这个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这篇课文感情真挚强烈,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学第二段课文时,学生在理解小金花失去妈妈的心情过程中,总倾向于小金花对敌人的恨,而忽略了她失去妈妈的悲痛。所以朗读这段课文时,要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刚强的词语“脚一跺”“抽动两下”,再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中流露出的情感。通过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小金花是把失去妈妈的悲痛深埋在心底,更把满腔的仇恨对准了敌人,化悲痛为力量,发誓要为妈妈报仇。学生理解了课文,也就把握了朗读的情感基调,进一步体会情感。

(二)要利用教师的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擅长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长城》一课时,先让学生说出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学生们兴致很高。随即我告诉他们,有许多外国友人,不远万里来参观游览我国的长城。站在长城上,会想起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带着对长城的向往进入课文情境,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文。

二、有生气

于澜老师率先在教育界发出了这样的呼唤: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要达到这个境地,教师要勇于放手。

(一)书,让学生自己读

读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去感悟,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我采用了“以读激情、语音传情、以情悟文”的“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使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问,让学生自己提

学贵有疑,读而能问,这既是学生理解的突进,也是学生思维的聚焦,进而推动阅读持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学生的小脑袋里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也许他的想法是还不成熟,也许他的想法是肤浅幼稚的,但是,提出来就是学会了思考,敢于提出来,勇气可嘉。我班学生就很喜欢提问题,学《威尼斯的小艇》时问“轻快”“灵活”之间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学《燕子》时问写燕子的外形为什么用“凑”字等等。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要急于作答,应让学生去思考,遇到有价值的问题还应组织学生讨论。

(三)话,让学生自己说

一节课40分钟,老师要结合教材,着力发掘学生说话的材料,创设说话的气氛,充分赋予学生说的权力,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个性化,也只有面向全体,人人参与,学生的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如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学文成熟之际,教师创设情境:晏子凯旋归来,齐王会说什么?齐国的大臣会说什么?齐国的百姓会说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于是,他们的语言水平、思维水平,辨别是非水平在表达中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有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使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学生天天来学校上课,归根结底,就是为了求发展,并且是一种持续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升,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水平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都要想好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点知识、一些方法、一些启迪,还是一些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认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境界。

实践证明,适度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突出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擅长选择、取舍和重组,如学完《威尼斯的小艇》和《燕子》二文独特的外形描写,《桂林山水》非常富有节奏感的排比句等,都应适时地对学生实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有创新

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实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凝练处、空白处、省略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死了,小利比的命运又如何呢?课文没有交代,也无需交代。学生对此却十分关心。我想作者留下空白也许就希望读者去大胆畅想。还有如《小摄影师》一文,高尔基第二次接待小男孩,会有什么故事发生呢?在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续写故事。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儿童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回答问题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持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教材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我想,只要努力,大胆地实践,持续地总结,在总结中追求更大的创新,就能够让语文课充满活力,把它变成学生乐学、好学的场所,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课永远充满生命的涌动!

猜你喜欢

生命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