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学日语》课程教学困境与突破思考
2024-04-29姜莎严桂林
姜莎 严桂林
[摘要]随着小语种高考政策的推广,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通过高考日语进入大学,高校《大学日语》课程教学面临更多问题与困境。本文立足于新文科大背景,探讨当前《大学日语》教学困境,尝试从教育政策和教学设计角度思考教学突破方案,推进《大学日语》课程建设。
[关键词]新文科;大学日语;教学困境;突破思考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39
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部也高度重视外语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自高考小语种政策实施以来,选用日语参加高考的学生不断增多。此类考生进入大学后是否继续学习日语,如何学习,如何学好用好值得研究。本文结合当前课程思政热点,以《大学日语》课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困境及应对措施,以期加强与中学日语教育的有效衔接,提高日语人才质量,更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一、中学和高校日语学习者现状
(一)中学日语现状
自高考小语种政策实施以来,日语越来越受到广大考生青睐。教育部的多项举措也为用小语种参加高考的考生提供了进一步保障,如:充分照顾小语种的实际情况,高考命题时小语种试卷的难度要比英语容易5至10个百分点;高校不得对报考非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的考生作统考外语语种限制,不得在国家招生政策规定外作其他限制。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统计数据(见图1),全国选择日语高考的人数逐年递增。
(二)《大学日语》学习者现状
随着政策调整,进入高校的高考日语生持续增加,对其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大学日语》考生是用日语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学校、专业,日语水平参差不齐。课程难度介于日语专业和第二外语(日语)之间。
2008年,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制定《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将非日语专业的日语第一外语和第二外语统称为大学日语。教学对象既有零起点的学生,也有高考日语生进入大学后把日语作为外语学习的高起点学生;既有把大学日语作为选修课的,也有作为必修课的。再因地域差异、学校定位、社会需求,各高校大学日语教学对象、内容、要求也不同。本文论述的是高考日语生进入大学后把日语作为第一外语的《大学日语》课程。
二、高校《大学日语》困境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2019级《大学日语》学生32人,2020级47人,2021级72人,2022级98人,2023级146人。学生人数增加,同时也凸显更多问题,教学也面临更多挑战。
(一)高校层面
1.《大学日语》课程评价标准。高校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通过第一外语四级考试,即大学英语四级,那么《大学日语》学生的毕业要求是通过大学日语四级,还是社会认可度更高的日语能力等级考试。
大学日语考试分为四级和六级,每年在6月份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同时进行。但是,只有部分学校开设考点。日语能力等级考试参与者是全球范围内母语为非日语的学习者,每年7月和12月进行,有考点限制,每个考点名额有限,额满即止,社会认可度高。湖北省只有2个考点。
2.《大学日语》课程安排。高考日语生逐年递增,分散在不同院系专业。各专业高考日语生人数不足以单独开设教学班,学校一般将全校高考日语生合班上课,上课时间一般排在晚上或周末。据悉,部分高校因师资条件制约,暂未开设《大学日语》课程,高考日语生无法继续学习日语。
《课程要求》将大学日语课时安排设置了六个级别,如下表1。
“1-4级的要求是零起点的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5级和6级的要求是高起点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高校按照通识教育还是按照专业课将课程划分为听力、会话、阅读等不同模块授课值得探讨。
(二)教师层面
1.教材选择。《大学日语》多使用《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人民教育出版社与日本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出版)和《新大学日语》(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认可度很高,但内容较老,语法讲解太多,互动设置不足。《新大学日语》适合日语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的学生,而不太适合高中才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教材更新慢,授课教师难以选择合适教材。
2.教学内容。目前,课程思政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外语课程思政要高度重视教学供给侧的作用,教师要发挥引导性作用,积极挖掘并融入课程思政。另外,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穿插学生专业相关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日本动漫文化等内容,对于教师来说,科学合理地设定教学内容也是一大难题。
3.教学评价。《大学日语》课程大多安排在晚上或周末,部分学生因专业赛事、社团活动等无法全勤。“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不适用。教师需要探讨检验和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
(三)学生层面
1.日语水平参差不齐。日语高考生学习日语时间不同,学习目的也有所差异,各种因素导致学生日语能力参差不齐。我校2021级《大学日语》班学生高考日语科目,有很多110-120分,也有一些不及格的学生。中学重视研究高考日语题型提高分数,忽略外语学习规律,学生听、说、读、写、应用能力也参差不齐。
《大学日语》教师要兼顾多专业合班的学生,基础较好的学生会逐渐丧失积极性,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很难跟上教学进度,失去学习兴趣。
2.学习动机不明确。大学生一般到高年级才会确定考研、留学和找工作,《大学日语》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年级,此时学生学习动机和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导致学习热情低下,学习效果不佳。
三、突破路径
高考外语可以选择不同科目既符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多语种人才需求现状,又能满足青少年对多种外语学习的需求。在培养日语人才上高校日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日语》课程教学,需要多方发力突破困境。
(一)教育政策与方针的助力
我国外语语种和外语人才数量等方面不符合国家未来发展前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针为我国小语种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教育建设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教育政策也要关注高考生进入大学后的外语教育问题,提供政策支持。
(二)系统的教学设计
系统的《大学日语》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能力。
非专业日语的大纲与国际外语教学理念更为接近,并体现了非专业日语的特点。《课程要求》表明不仅要培养学习者不同层次日语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外语教学也应顺应潮流,结合课程思政,完善教学指南。各高校要针对《大学日语》制定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培养目标。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改进:
1.改进教学内容。培养“日语+”知识结构人才,是顺应当前社会背景下中日交流的需要。《大学日语》应该设置和学生专业课程良好衔接环节,拓展课程广度和可延展性。日语教师要提高课程思政能力,探索《大学日语》思政教育体系。
2.采用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将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技术与常规的师生面授相结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汲取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各自优点的教学模式。《大学日语》可以很好地依托网络平台,通过平台上的课程完成知识输入,结合线下教学巩固和强化知识,增强输出,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线下课堂中充分采用教学平台和APP,课前进行趣味签到和头脑风暴,课中随机点人答题进行课堂互动,课后布置作业、补充文化和时事热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3.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是教学过程中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融入课程思政、采用混合式教学,要充分备学生、备教材、备课程。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独立探究和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教学中介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通过教学中介引起学生求知欲,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环节,达成预期。
4.采取多元教学评价。以总结性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很难适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将混合式教学纳入评价指标,采取多角度评价方式,如线上线下活动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同教学小组互评。
(三)整合优化教育资源
高考日语生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得到社会认可,日语教育才能突破瓶颈。作为连接高中和社会的桥梁,《大学日语》一方面需要加强和中学外语教育的衔接,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和诉求,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对社会人才需求分析,探讨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整合优化专业资源,设置特色专业和学科。
四、结语
《大学日语》是高校培养外语人才不可或缺的课程,我们要充分协调各方资源,探讨课程思政和混合式教学方法模式,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外语人才培养结构,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013号(教育类006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18-9-28.
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jiaocaiju/201901/t20190122_36780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EB/OL].2022-01-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moe_776/s3258/202201/t20220129_596858.html,
[3]安蓉,姜一范,惠超越.高考日语现状与问题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10):21-22.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孟德林.高校大学日语教学现状分析—论皖西学院开设大学日语公共课的可行性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1):132-134.
[6祁春花.小语种代替英语高考给高校公共日语教学带来的困扰及应对措施[J].才智,2018(31):105.
[7]陈杰.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理路[J].思政理论教育,2021(4):70-73.
[8]束定芳.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45(3):426-435.
[9]赵华敏,林洪.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1(4):64-74.
[10]卢莹,陈德超.“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开设公共外语《大学日语》课程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九江学院为例[J].作家天地,2021(27):123-124.
[11]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利用慕课资源实施翻转课堂的实践(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本文系湖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通识教育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公选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428);
汉江师范学院2022年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日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与教学实践”(项目编号:2022B10);
汉江师范学院202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OBE 理念下的课程思政与《基础日语》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023B07)的研究成果之一。
汉江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通识教育视域下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及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016002);
姜莎(1994.7-),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
严桂林(1982.3-),男,汉族,湖北麻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日语教育学。